“连原来卖服装的小姑娘都在搞光伏,怎么保证质量和用户利益?”某光伏行业组织负责人曾公开诘问。
近年来,随着国内户用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一片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不仅生产、销售、安装、售后等各环节参与者良莠不齐,甚至还因此导致个别地方政府干脆叫停了户用业务。
由此,一些地方纷纷推出市场准入或黑名单管理制度。
以制度规范市场的初衷无疑该当肯定,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引起充分警惕的是,如若把握不好制度的分寸,不仅难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还有可能让制度沦落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
准入门槛——卖服装的小姑娘凭什么不能做光伏?
近日,浙江湖州市发改委发布《湖州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居民屋顶光伏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建立户用光伏市场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承建的户用光伏发电项目将暂缓或不予并网。
而此前,浙江的嘉善、湖州、杭州以及上海崇明等地,均出台了类似的制度。
这些地区也正是户用光伏发展较早的地区,由此可见,户用市场确实已到了不得不规范的程度。
而在这些市场准入或黑名单制度中,不少都以企业注册资金、办公场所规模、人员规模、资质等作为准入门槛,也有的对项目选址、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还有的甚至对项目出资方式和商务合作模式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间考量不可谓不细致,也不可谓不全面、周到。
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姑且不论这些制度是否给企业带来了新增成本,仅仅是这些细致如斯的制度的执行,恐怕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退一步讲,即使这些制度能够切实执行到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在地方保护主义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又如何保证这些制度不会成为新的地方保护主义工具?
好的制度的意义,在于奖优罚劣、促进公平和先进,这是常识。
如果以此标准来看,一些户用光伏市场的准入条款,确实值得商榷。
比如对企业规模的要求,实际上就预设了一个看似很有道理的前提,那就是只有光伏专业人士和规模型光伏企业才能保证户用光伏的品质。
那些质疑“卖服装的小姑娘”能否保证光伏质量和用户利益的背后,显然正是这样的逻辑。
以此逻辑而论,那么眼下光伏行业的诸多大佬及其企业,似乎都不太适合做户用光伏了。理由很简单,谁让你入行以前不是光伏专业人士?谁让你的企业创办之初规模很小?
而针对项目出资方式和商务合作模式的规定,则就更为荒谬了。既然是一门市场化的生意,买卖双方如何出资、如何合作、如何分钱,有你地方部门几毛钱关系?你管人家怎么出资、怎么合作呢?
在信用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市场管理改革的大方向,本就是要进一步放宽注册资金、资质管理等束缚企业创新发展的过时规定,此时还以规模、注册资金等来设置市场准入,显然已不合时宜。
不可否认,规模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实力,但实力却并不等于守法和自律。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低进入门槛的确是户用光伏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乱象泛滥的原因之一,但却并不等于进入者因此都是“低劣”之辈。
事实上,对于户用光伏这个广阔市场的开拓而言,仅仅依靠规模型企业的力量显然远远不够,也只有更多的类似“卖服装的小姑娘”这样的小生意人或创业者的积极参与,才能调动起更广泛的市场积极性,光伏应用的广泛普及也才更有可能。
与地面市场不同,户用市场显然不是一个仅靠业内人“自娱自乐”就能玩得开的市场。
标准乱象——谁是谁的标准?
在规范市场发展的思路中,许多人想到的另一个办法是制定标准。的确,这也是应该引起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年底,全国户用光伏装机已超过50万户。
而市场分析人士则预估,2018年国内户用光伏装机将超过100万户。
在市场参与者方面,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的数据来看,目前全国户用光伏开发商也已超过1万家。
显然,面对这样一个成长快速且参与企业众多的市场,如果没有完善的标准和制度予以规范,其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于是,包括一些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企业联盟等,都纷纷提出要制定户用光伏发电标准,其间主张和意见,可谓五花八门、喧闹纷呈。
一时间,户用市场是“管理”乱象未平、“标准”乱象又起。
而据标准专家介绍,虽然标准化法赋予了企业联盟等机构编制标准的权利,但从一些连法人资质都不具备的松散组织也号称要制定标准的情形来看,这一领域似乎也没有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那么,究竟谁才有资格制定标准?或者说,什么是标准?
据《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0000.1-2014)的定义,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文件。
据此,该标准专家解释说,光伏发电的标准,特别是户用光伏发电的标准,应该由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电网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编制,否则很难获得广泛认同,也没有使用价值,更不会获得公认机构的批准。
而不同层级的标准的制定,应由不同层级的机构负责,并报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备案或予以公示。比如国家标准的制定,就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在他看来,目前光伏发电行业的相关标准体系已日益完善,户用光伏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已有对应的标准,只不过这些标准并非专为户用光伏所制定,而是分散在整个光伏标准体系中。
比如产品质量、系统设计、电气安全、结构安全、电网接入、防雷接地等,现有标准均已有相关规定。
“当然,针对户用光伏的应用环境及系统要求,的确需要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标准来进行规范。但户用市场的许多问题,更多是由于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并非标准缺失的原因。”
上述标准专家进一步解释说,国家标准的立项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不仅要严格审查立项的必要性,还要考虑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的问题。
“目前,国标委光伏并网发电工作组正在梳理户用光伏发电相关的标准制定问题,近期将加快与此相关标准的立项和制定工作。”他对太阳能发电网记者透露说。
源头管控——既要过程也要结果
此前,浙江省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曾在一个论坛上公开表示,在浙江一些地区,有企业大量使用次级组件用于户用市场。
而某户用市场人士则对记者透露,许多户用开发商的普遍做法是,买少部分A级组件,其余全用次级组件,然后以A级组件的质保书、认证证书复印件来规避相关检查。另外,也有企业在组件功率铭牌上做文章,比如将260瓦的功率铭牌贴在230瓦的组件上,等等。
他认为,这些假冒伪劣问题的根本解决,仅仅依靠标准,显然不能完全解决。比如对于次级产品的管控,就更应该在制度上做文章。
“很简单,查查那些组件企业淘汰下来的次级产品流落到哪里去就行了。”他建议说。
在他看来,只有从源头上堵住劣质产品进入市场的路径,并以此逻辑去设置市场准入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
“包括对品牌商、分销商、EPC商,无论大小,通通进行备案管理,然后随时抽查,如果查出问题,则永远逐出市场,并将这些公司和主要负责人列入市场信用黑名单。”
这也正是一些信用程度较高的国外市场的普遍做法。
“澳洲市场采取的就是随时进行抽查的办法,只要出现问题,就逐出市场。”一位逆变器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某国内逆变器厂家之所以不得不退出澳洲市场,就正是由于其产品质量问题较多而后期运维服务跟不上,而被当地列入了黑名单。
而王斯成看来,通过标准、认证等手段将质量差和管理不规范的企业淘汰出局,正是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
消息显示,包括中电联、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相关机构,目前已在积极推动与户用光伏发电相关的系统标准、产品标准及认证认可标准的制定工作。另也有一些地方,也在积极联合电力、质检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户用光伏项目的建设流程,以期通过流程化的过程管理来规范市场。
众所周知,就当下的行业形势来看,户用光伏显然已是光伏应用细分领域中最具未来空间的市场,这一市场的健康与否,不仅攸关诸多企业生死,甚至事关整个行业未来数年的可持续发展大局。
这一市场如果再玩坏了,恐怕谁都没得混。
相关阅读:
“血战”户用光伏之一:市场需求在哪里?
“血战”户用光伏之二:基层供电局的现实尴尬
“血战”户用光伏之三:B2B到B2C的营销挑战
【“血战”户用光伏】之四:下沉的话语权与“固德威太阳能学院”效应
原标题:【“血战”户用光伏】之六:市场准入的逻辑——“皮包公司”一定是低劣的代名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