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裁出炉
在国内光伏行业翘首以盼半年之后,3月21日,美国反补贴调查结果终于出炉。
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以“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商或供应商接受了中国政府不公平补贴”为由,决定对这些产品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征税由光伏电池扩至光伏组件。
在美国商务部的初裁结果公布后,引发了国内光伏业的一致反对。当日,代表中国企业的官方组织,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就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补贴初裁发表声明。声明认为,美国商务部的这一裁决结果,缺乏公平、公正,其政治目的超越法律授权,违反了法律基本原则。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应该说是一个不公平,不合理的税。美国的商务部对中国的整个所谓的补贴的情况是不了解的。
高纪凡,是国内最早一批做光伏的企业家。1997年,高纪凡在江苏省常州市创立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晶体硅光伏组件生产。
据国际著名电子行业研究机构IMS的统计显示,在2011年度,天合光能位居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排行榜第四,是中国第三大光伏组件制造商。在本次初裁结果中,天合光能被征收最高税费4.73%。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美国商务部)说我们其中有一项就是说关于天合由于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又在2010年天合在行业里面的影响比较高,所以他认为其实我们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这样的话征收一个百分点的所谓的反补贴税,实际上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是针对所有的,不管是中资企业、外资企业都是一样的,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他认为天合在2010年由于采购比较多比例的中国的硅料,多征收了我们0.7%的反补贴税,他在中国的硅料企业是由政府控制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很不正确的判断
目前,中国光伏产品企业多局限于光伏组件的生产,90%的产品以出口欧美为主,产量占到了全球的四成以上,其中美国是中国光伏企业的第二大市场。
位于河北保定市的英利集团,是一家以新能源投资为主业的国际化企业集团,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是中国第二大光伏组件制造商。2011年,英利集团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组件约为200兆瓦,占公司出口份额的20%左右。
英利集团法务总监陈卓:我们英利作为单独税率企业,我们取得了3.61的这个税率,这个税率呢是低于行业之前很多人的预期的。这个裁决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这种积极的因素,比如说在这个涉案产品范围的这样一个问题和其他一些关键问题上,美国商务部部分的采纳了我们作为应诉企业的一些抗辩,那我们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也给我们在下一步的进一步抗辩和应诉过程中进一步积极努力,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利益,带来的一些信心。
美国商务部裁定结果公布后,由于税率征收比例低于此前行业预测的10%至15%,更是远低于美国7家光伏企业提出的100%关税水平,资本市场将其解读为利好消息,中国光伏股票当天在美股市场整体反弹。
在全部14家应诉企业中,唯一拿到2.90%的最低税费的尚德电力,以14.06%的涨幅领跑,英利绿色能源大涨12.07%。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能源等也有5%以上的涨幅。
相较于提出“双反”请求的7家美国本土光伏企业的100%关税诉求,和业内一度预计的15%左右反补贴税额度相比,反补贴初裁的结果,虽然低于行业的普遍预期,却只是美国贸易保护壁垒的一角。
中企应对
在反补贴税费公布之后,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将公布反倾销税率的初步裁定。业内预期,2012年9月,美国商务部将公布双反调查终裁结果,之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在进行相关调查,预计于年底前完成。当双反税费最终具有执行效力时,美国商务部将向初裁结果公布前90天,即2011年12月22日以后出口至美国的光伏组件追讨相应的关税。
目前,据光伏业内人士预测,反倾销税率将在15%以上,而美国市场分析人士则预计,单一反倾销税的税率将在10%到100%之间。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如果高于20%,别说是100%的惩罚性关税,超过20%,这些企业几乎是无利可图的。这样说,不论是用什么关税一旦成立案,一旦实施反补贴或反倾销的惩罚性关税的话,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关上了大门。
在双反税费最终出台之前,很难估量中国企业的损失。不过,以目前的行情来看,一块中国出产的太阳能电池在美国的销售成本约为每瓦75美分,而美国市场中的电池均价为每瓦97美分,低廉的价格是中国产品最大的竞争力,而倘若最终的税收成本增加30%,一块中国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将为超过市场均价,就有可能击垮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从这次反补贴初裁结果中,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美国商务部的公告中显示,如果中国企业生产的光伏组件中的电池片来源于第三产地,或组件在第三产地加工,那么美方将免征反补贴税。这或许将倒逼中国光伏企业或将加速国际化生产的步伐。
在美国商务部进行双反调查之前,中国光伏企业已经逐步迈向了国际化生产。尚德电力、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等企业都已纷纷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建厂。除了单独在海外设立工厂外,部分光伏企业也在选择与海外工厂合资、合作的方式,将产能转移出去。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我们会进一步的加强我们国际化的布局,通过国际化生产的办法,包括在国际市场请其他的待工公司进行生产,和我们未来在海外建立一个工厂来满足美国市场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光伏行业的进出口中,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光伏组件进口国,也同样是第一大的多晶硅出口国。美中光伏企业存在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并不具直接竞争关系,双方产业的互补性却因为美国商务部的双反调查,逐步走向一场“你死我活”的直接竞争。
在光伏行业的产业链条上,美国进口中国的光伏组件,向中国出口制造设备和多晶硅。
对于中国而言,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多晶硅进口国,同样也是第二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而对于美国而言,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光伏进出口贸易伙伴,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美国光伏进口额为36.79亿美元,出口额为56.14亿美元,中国在美国的进出口中均位列第一位。
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我们从美国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到海外的,美国的市场其实并不是很大,大部分在欧洲。美国只占了不到15%的市场,但是我们从美国进口的光伏类产品可是占我们中国进口的75%。美国人真想打贸易战吗?它应该想想它是损害中国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是损害自己。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美国商务部的双反调查打击的对象实质为下游的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与上游的美国多晶硅制造商。
2012年1月,作为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企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陕西天宏、赛维LDK等国内的十余家多晶硅生产商,向中国商务部提交“双反”调查申请,要求对从美国进口的多晶硅原料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英利集团法务总监陈卓:在这个案件过程中他们不是相关的参与方,那如果他们采取任何的行动,比如说像中国商务部提出反倾销调查的话,那跟本案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下游的中国光伏企业并不支持多晶硅双反调查,正如美国的多晶硅企业不赞成美国商务部的光伏双反调查。而一旦中国商务部采纳多晶硅企业的调查申请,一场中美光伏行业之间的贸易战争即将爆发。
光伏暗战
中美两国在光伏领域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进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贸易摩擦也难免频频出现。反补贴税费的出炉的背后,是多方暗战的结果。接下来,就让我们与您一起揭秘这场中美光伏暗战背后的故事。
一份长达198页的报告,仅仅是双反调查中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在这份报告中,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的理由,洋洋洒洒书写了数万字,但其中促使美国商务部做出裁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国光伏企业的破产潮。
2011年8月31日,美国光伏制造商Solyndra(译音:瑟兰卓下同。)破产的新闻几乎占据美国新闻的头条。
成立于2005年,位于加州的Solyndra公司曾被视为寄予厚望的太阳能新星,并于2009年获得美国能源部提供的,高达5.3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担保。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曾专门拜访,并对该公司赞不绝口。
而就在短短的一年之后,Solyndra这颗太阳能新星黯然坠落,1100名员工遭解雇,5.35亿美元的联邦担保打了水漂。《华尔街日报》称其制造了“美国风投行业最大挫败”。Solyndra公司CEO丹?舒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倾销是公司倒闭的主要原因。
而在当月,被视作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未来之星的长青太阳能公司,和英特尔旗下的光谱太阳能公司也宣布进入破产程序。一月之间,三家光伏巨头的倒闭,使中国光伏企业成为了他们美国同行口诛笔伐的对象。
尤尼索拉(UNI-SOLAR),曾美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之一。由于经营不善,公司于2009年开始逐渐停产,并于2012年2月宣告进入破产保护程序。
这是公司总经理蒂姆·凯利在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蒂姆在谈到公司倒闭时,讲了许多原因。不同于蒂姆,密歇根州前任州长格兰霍恩谈起尤尼索拉时,则直接点明其倒闭是中国的原因。
而格兰霍恩并不是唯一一位将美国光伏企业倒闭归结于中国的民主党人。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问,为什么美国民主党会如此“不遗余力”地攻击中国光伏企业呢?事实上,这事还要从作为美国总统的民主党人奥巴马说起。
对于上任之初就提倡绿色能源计划的奥巴马而言,Solyndra的突然倒下,成为了美国总统又一件头疼事。联邦调查局的突击调查、参议院的听证会还有泄露的电子邮件都说明,奥巴马政府为Solyndra批准逾5亿美元保证贷款,却未注意到这家公司有严重问题。
不仅如此,当共和党发现solyndra背后的股东曾是奥巴马竞选赞助者时,solyndra已经成为共和党向他开炮的一桩政治丑闻。而此时,焦头烂额的奥巴马再次上演移花接木,将矛头转向中国。
当中国再度沦为美国转嫁国内政治矛盾的“替罪羊”后,在民主党人的支持下,一家与中国光伏企业竞争多年的,德国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solarworld)的美国分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提出了“双反”调查申请,美国商务部于2011年11月8日正式立案。
欧洲市场萎缩
在双反最终结果出台前,中美企业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不过,业内目前更加担心的,已经不是美国“双反”事件本身。近日,有消息称,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已采取行动,将在欧盟提出申诉,指控中国太阳能产品廉价倾销的不公平竞争。
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实际上美国的双反只是风向标,真正的战场是在欧洲。2011年,欧洲市场占中国光伏企业出口份额约为57%,其中德国是中国光伏企业的最大出口市场。
据德国媒体报道,有800个产业会员的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将在欧盟提起申诉,指控中国太阳能产品廉价倾销的不公平竞争。该联合会对外表示,由于受到中国企业的低价倾销,德国的光伏企业正在倒闭。而发起这份欧洲双反调查的起诉者,依然是德国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欧洲市场到去年还是全球第一大的一个市场,德国有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一些企业,实际上他为了保护自己能够生存下去也在不断的谋划,
但是就到现在为止他这种想法实际上在欧洲的这个行业中间得到的支持也是不多
除了欧洲版的双反调查,作为光伏第一市场的欧洲,在债务危机之下,开始削减光伏发电的政策补贴。
据已公布的情况来看,德国将于4月1日起执行上网电价一次性削减补贴后,5月起将开始按照每月1%的幅度进行削减。
而在2011年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光伏市场意大利,则宣布将于2012年年中下调补贴8%左右;除此之外,英国、希腊、瑞士、西班牙等国也将进一步下调上网电价。有业内人士担心,这或将导致欧洲市场在2012年增速变缓,甚至出现萎缩。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光伏市场大是一个政策推动的市场,因为它的光伏发电的价格高,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补贴。欧洲由于债务危机,它对光伏发电的补贴减少市场有一点萎缩。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补贴已经多次大幅调降,欧洲市场容量增速放缓,但2012年的光伏市场将不是能否会增长的情况,而是将要增长多少的问题。而且对企业而言,补贴下降的幅度仍落后于组件价格跌幅,企业仍然有利可图。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欧洲目前市场的萎缩之势暂时的,相信未来会复苏的前景要比较好看,比较可观。
根据IMSResearch最新研究报告预测,德国、意大利以及法国等欧洲国家在2012年的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表现将不会过于亮眼,欧洲的安装市场份额将从2011年的69%降至2012年50%。而新兴市场将成为光伏市场扩容的重要舞台。IMSResearch预测201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至少将增长3.5%,最高将达21%。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2012年)全球可能达到2500万千瓦到3000万千瓦之间,或略高于3000万千瓦。
英利集团首席执行官王亦逾:现在有很多市场,包括澳大利亚、以色列、日本、东南亚,包括北非、南美都已经开始有些时间形成市场,有些真的形成市场
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广,各个国家都会开始,同时每个国家的情况也不一样,他可能很散,越来越散。
光伏行业加速整合
尽管外部市场的变化是我光伏业此次遭遇危机的导火线,但内部产能迅猛扩张所导致的无序竞争,却是此轮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光伏行业就像一台飞奔的列车,当它风驰电骋,呼啸前行时,列车上的人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但当这台列车逐渐降速,其中的危机也就开始显现。
2006-201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连续5年年增长在100%左右。2011年,全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达12.98GW(吉瓦),同比增长68.39%。
然而,近一年来,中国光伏产品价格暴跌,光伏组件价格跌幅达到了40%以上。企业的经营压力逐步增大,中国大中型光伏厂商集体亏损,部分二三线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光伏企业的停产潮逐渐显现,业内人士感叹,光伏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
英利集团首席执行官王亦逾:你可以看得出来2011年对大家来说都是非常难,那么我觉得这个原因其实说起来也简单,一个是供大于求,另外一个是政府的补贴在下调,只是说可能对太阳能行业来说我们都知道要下降,只是下降的时间和下降的幅度都可能快于,或者说升于大家的预测。
初期的行业暴利、地方政府的盲目支持,以及企业对市场判断的失误,导致光伏企业大幅扩产,市场供求严重失衡,是造成光伏行业目前困境的内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光伏电池的生产能力全球去年消费量不到3000万千瓦,我们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超过5000万千瓦,相当于全球的超出全球需量的40%甚至更多
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我的一个观察就是在这个领域里面确实有一批企业是因为这个领域里面很挣钱,所以把原来产业都给抛起来然后投入这个领域来了,典型的就是五千万加一个工程师就可以弄一个生产线,我前两年在江浙一带考察的时候,有一个温州的老板原来做无纺布的,他套了两个亿然后就弄了四条线就进入多金融产业里面了。他说这个领域挣钱,我利用我国外原有的销售渠道,我不愁产品的销售,但最近我了解他的情况就不那么乐观
前几年,在光伏行业发展的初期,大量的资本流入带来了行业爆发性的增长,疯狂的扩张产能、粗犷式的发展模式,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一条危险的导火索。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光伏行业有三五家企业,顶多十家企业就可以了,我们有500多家企业,有一两个城市做就可以了,有100多个城市做,有一两个省做就可以了,几乎有20几个省在做这个事情,矛盾不加以解决的话这个问题可能越演越烈。
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导致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正使得这一行业正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2012年3月,在黄河水电50兆瓦硅片组件招标活动中,英利以低于行业平均价格20%以上的报价,战胜了其他竞争对手,而这已经是英利今年以来第二次以大幅低于行业价格水平的报价中标。
业界惊叹,一场价格肉搏战正在光伏行业中展开。
而价格战只是第一波,更大的行业整合风暴正在酝酿。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利润下降,企业不堪重负走向破产。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继续发展,最终,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大企业或将成为这次优胜劣汰中,最后的赢家,而众多小企业则可能就此出局。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到2015年的时候应该说这个行业面临整合第一轮的结束,整个行业里面将会呈现前5家到10家企业再有85%的市场份额这种局面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我们必须有一批企业而不是少数几个企业要学会退出,没有退出这个产业可能过渡的竞争的情况越演越烈。
相比于民间光伏企业之间的“大鱼吃小鱼”,另一种整合则来自央企的进入。近期,中国化工集团强势进入光伏行业,该公司声称,组建航母级的光伏企业是中国化工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也得到了国资委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家队的进入,和民企之间的价格肉搏,一场暗潮汹涌的整合大潮正在酝酿之中。
在高速发展6年之后,光伏行业的快速成长已经结束。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彰显了政府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幅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转型、整合或将成为光伏行业未来几年发展的关键。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明天前景的美好毋庸置疑,但谁又能熬过今天这个寒冷的夜晚活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