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30”并网节点尘埃落定,不少抢在节点前完成并网的经销商、EPC承包商长舒一口气,但市场的紧张氛围并未消散——距离“531”政策节点不足一月,从资本方到行业龙头,再到中小平台商与经销商,整个分布式光伏行业都笼罩在焦虑之中。变局之下,分布式光伏领域究竟发生了哪些深层次变化?又该如何在

首页 > 光伏组件 > 其他 > 企业 > 正文

“531”后 分布式光伏直面变局

2025-05-09 17:52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 作者: 桑桑

随着“430”并网节点尘埃落定,不少抢在节点前完成并网的经销商、EPC承包商长舒一口气,但市场的紧张氛围并未消散——距离“531”政策节点不足一月,从资本方到行业龙头,再到中小平台商与经销商,整个分布式光伏行业都笼罩在焦虑之中。

变局之下,分布式光伏领域究竟发生了哪些深层次变化?又该如何在波谲云诡的新形势下抢占发展先机?成为行业参与者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

投资逻辑之变

在隆基绿能分布式业务中国区总裁牛燕燕看来,136号文的发布,是分布式光伏领域的一次“改革开放”。

136号文的推出,正式宣告新能源发电“政府定价”时代的结束,分布式光伏经营模式从“保量”、“保价”转变为“量价皆依靠市场竞争”,其确定性盈利模式被打破,投资逻辑与价值评判体系正经历颠覆性重构。

早期分布式光伏投资呈现鲜明的“资源导向”特征,但在新的体系下,消纳成为主导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优质平整的屋顶未必是高效消纳场景,而高耗能园区、数据中心等消纳潜力大的区域,往往面临屋顶不规则、改造难度高、用电户电价诉求复杂等问题。

而且随着分布式光伏开发核心要素从“屋顶”转向“负荷匹配度”——东部经济大省如江苏、浙江、广东凭借工商业集群优势,展现出更强的消纳韧性。今年一季度数据也显示出这一趋势,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前三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前十的省份,除山东、河南、河北外全部为南方省份。

行业由此进入“价值筛选”新阶段——投资决策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可用性”,而是深度评估项目与用电场景的“匹配度”:包括负荷特性、电价机制、消纳能力等多维要素的综合研判,成为项目可行性的核心标尺。

牛燕燕认为,从市场影响来看,户用租赁模式因电价收益不确定将受较大冲击,市场规模预计大幅收缩;工商业项目多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只要消纳比例超过60%~70%就有较好投资价值,受新政策影响较小。此外,新政策虽短期内使业务量减少,但长期利好储能、绿电交易和虚拟电厂等综合能源业务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层面还进一步要求,430后并网的分布式项目需按各省细则执行。目前,已有宁夏、吉林、广东、江苏等10省份发布相关细则。从各省公布的政策来看,除广东、江苏、贵州因消纳能力强,对工商业项目自发自用比例暂不设限外,其余省份普遍要求30%~80%的自用消纳比例。

这一政策弹性,同样在重构了区域价值标尺,部分产业负荷密集、政策包容性强的省份,正通过“低限制+高消纳”的组合优势,成为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应用场景之变

投资逻辑的转变,直接影响到分布式光伏的选址与开发方向,进而推动了场景应用的变革。比如光伏市场重心的“南移”,让分布式电站的痛点湿热问题凸显出来;一些商业机构、工业厂房、低层建筑等场景,因电力消纳与负荷特征的重新评估,并延伸出一些未被满足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针对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用户需求,隆基绿能将产品需求归纳为功能性、易用性、安全性三大维度,并引入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强化定制化能力,并据此发布了防积灰、防眩光、防湿热、别墅款等多种场景组件。

以防积灰组件为例,在隆基率先推出此类产品之前,市场上尚无针对这一应用场景的专门解决方案,而组件积灰问题在各类场景中却极为普遍。隆基通过研究发现,在北方地区,积灰问题会导致发电量损失高达23%,且清理周期长,运维极为不便。此后,隆基团队深入厦门及欧洲等地调研,发现积灰难题同样困扰着整个行业。

防积灰技术刚问世时,其价值一度被市场低估,谁也未曾料到这项创新,竟能带来巨大收益。而且,产品上市后其产品价格在市场上表现出了2~3分钱每瓦的溢价能力,亮眼的市场表现印证了其商业价值。据了解,隆基BC一代产品共销售约30GW,其中防积灰产品将近10GW,在中国约有一万座电站使用一代防积灰产品。

今年3月,隆基防积灰组件进行再次升级,基于HPPC2.0技术平台,隆基在防积灰基础上,增加了“防起火、防遮挡”功能,在行业内推出首个“三防”组件。

“这款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售罄,正是因为我们精准把握了用户的核心需求。”牛燕燕分析道,“三防”组件还包括有防热斑、防积雪(主要针对北方市场)等实用功能,尽管未过多宣传这些功能,仅凭借“三防”概念,就已经收获了业主的高度青睐。

“有些场景如果企业不主动开展定制化开发,客户可能根本意识不到需要改变,甚至不会想到安装光伏板,隆基要做的是针对复杂场景的个性化需求持续的‘微创新’为用户带来更优体验,为光伏拓展更大的应用空间。”牛燕燕解释道。

产品选择之变

事实上,投资逻辑的变化,不仅推动了场景应用的变革,也进一步影响着产品选择变化。在消纳能力取代装机规模成为投资核心考量,业主自投的比例将不断攀升,而自投业主更加注重电站的长期收益和稳定性,因此更倾向于选用质量可靠的优质组件。

隆基推出的“三防”组件,正是这一趋势下的标杆产品。

对于电站投资者而言,安全性是不可妥协的底线。在防火方面,该组件基于隆基HPBC2.0技术打造,采用防积灰边框设计与特有的类旁路二极管结构,可大幅降低阴影遮挡下的热斑温度,防止局部过热,实验室及实证数据显示:在相同遮挡条件下,Hi-MOX10组件局部温度稳定于80℃+,远低于IEC标准的120℃,从根源上降低了起火风险。

在应对阴影遮挡问题时,Hi-MO X10防积灰组件表现卓越。它的受阻电流可以自主绕过受阻区域,通过其他路径进行分流,确保整串电池功率不受影响。相比TOPCon技术,其发电损失减少70%以上。即使面对炮楼和女儿墙等复杂的屋顶结构,Hi-MOX10防积灰组件也能充分发挥优势,多铺设10%的面积,有效提升电站发电量。

在防积灰方面,通过短边无A面设计,光伏组件可以充分利用雨水冲刷带走灰尘,从而解决了困扰分布式光伏市场多年的积灰问题,不仅降低了组件运维清洗成本,还有效阻止了“热斑”现象。CPVT实测数据显示,具有防积灰功能的组件,平均发电增益达到2.33%,最高增益可达5.08%。

牛燕燕强调,在过去“规模至上”的发展思维主导下,价格成为衡量产品优劣的单一标准,以户用租赁模式为例,农户作为屋顶出租方,仅关注租金收益,对安装的组件和逆变器品牌、质量并不关心;EPC总承包企业并非电站实际投资者,出于利益最大化考量,往往只选用白名单内价格最低的产品;而电站投资方因需管理大量电站,难以进行精细化管控,只能制定白名单供选择。

如今,业主自投模式的兴起推动行业回归价值本源。尽管隆基“三防”组件较TOPCon同类产品存在单瓦0.1元的差价,但从收益率维度看,Hi-MO X10“三防”组件在功率、效率、发电量等方面的提升,完全可覆盖初始投资成本差距。

以一万平方米工商业屋顶为例,660W的Hi-MOX10防积灰组件相较于630W的TOPCon组件,每年发电量可增加18.9万度。若按0.6元/度的电价计算,每年收益可提升11.3万元,30年全生命周期累计增益超300万元。此外,其单位面积装机容量可提升6%,实现“1个屋顶的空间创造1.2个屋顶价值”的效能提升,全生命周期多赚出一辆“迈巴赫”的利润。

实际应用数据更直观印证其优势:某40千瓦电站搭载“三防”组件后,单日发电量突破230度,较当地同类电站180-190度的常规水平提升近30%,展现出强大的发电能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当下,随着分时电价调整以及分布式光伏的全面入市,业内有论调认为,分布式光伏的价值评判标准正迎来第三次升级——“光伏组件价格最低是新政下的最优解”,但在牛燕燕看来,这种说法是偷梁换柱,市场化改革虽然会重构光伏电站设计及投资回报测算逻辑,但无论电价走向如何,更优质的度电成本和更可靠的组件质量总会给电站带来更好的收益。

原标题:“531”后,分布式光伏直面变局

( 来源: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 作者: 桑桑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