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近8月6日欧盟对华光伏产品正式开征高额反倾销税的最后关头,中欧达成最终的价格承诺方案。这对于身处困境当中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可谓是极大的利好。但业内人士提醒,在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国内的光伏产业还将在较长一定时期内处于加速洗牌和行业调整阶段。
中欧贸易史上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经过双方艰苦的谈判后“峰回路转”,在临近8月6日欧盟对华光伏产品正式开征高额反倾销税的最后关头,达成最终的价格承诺方案。
7月27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全联新能源商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5家行业组织发表《关于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的联合声明》。声明称,经过中欧双方艰苦、细致的谈判,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共有95家中国企业参加此次价格承诺谈判,该价格承诺体现了中方绝大多数企业的意愿,使中国光伏产品在双方协商达成的贸易安排下,继续对欧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对此表示,中欧贸易额巨大,出现贸易摩擦是正常的,应理性看待,妥善处理。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通过对话与磋商解决光伏贸易摩擦,有助于维持一个开放、合作、稳定、持续发展的中欧经贸关系,谈判结果积极、富有建设性。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中概股太阳能板块走高。无锡尚德(STP)上涨2.84%至1.45美元,英绿新能源(YGE)上涨1.00%至4.05美元。
光伏企业躲过高额关税
一段时期以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等因素影响,欧美国家对光伏的补贴纷纷下调甚至取消。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行业产能出现过剩。欧美等国“双反”政策更让光伏行业雪上加霜,国内组件产品价格进一步深跌,光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曾经的龙头企业之一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被债权银行联合申请破产,其他企业业绩虽有改善,但也难言乐观。更严重的是,资本正远离光伏行业。金融数据及商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光伏行业由盛转衰,全年仅披露7起融资案例,融资总额为5.75亿美元,较2011年大幅下滑。而2013年以来,仅有湘电新能源一家光伏企业获得融资。
进入2013年,中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欧盟曾宣布,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反倾销税率将会升至47.6%。届时,中国光伏企业将遭受重创。
中国商务部则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此后,商务部又宣布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太阳能多晶硅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虽然名单里没有欧盟,但业界认为这是敲山震虎,为与欧盟谈判留出空间。
鉴于欧盟此前的强硬态度,中国多家光伏企业在今年5月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抗议活动。当时,一家光伏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急切需要政府通过价格承诺的方式帮助企业。如果价格承诺能够实现,当供需矛盾出现变化的时候,企业依然可以挺住。对于此次中欧达成价格承诺安排,这位人士表示“基本满意”。
业内人士表示,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妥善化解,维护了双方光伏产业利益,是互利双赢的结果,有利于中欧光伏产品贸易稳定有序发展。
谈判达成价格承诺,中国将避免被征收高额关税,光伏业界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主任陈惠清表示,最终谈判的价格控制水平不对外公布,而出口数量的配额如何在国内企业中分配,还在研究阶段,不便透露。但是,大多数企业对此是满意的,通过这样的贸易安排,企业能保持合理的出口份额。总体来说,中国还能保持住在欧盟60%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或受影响
由于相关方未透露价格承诺的具体金额,所以暂时难以核算价格承诺对企业的具体影响。不过,据华泰证券测算,如果价格承诺下限为此前传闻的0.55欧元/瓦,中国的组件在欧洲的竞争优势仍在,但优势会被削弱。而由于产品的性价比下降,市场份额势必会下滑。
除价格外,对欧出口配额的谈判结果以及分配方式对企业影响也非常大。配额越高,越有利于国内企业消化产能;而配额如何在不同企业之间分配也将对企业未来营收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光伏企业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心,一旦有了出口数量的限制,国内企业如何“分享”和“争夺”这为数不多的出口资源?不少业内人士均表示,在此方案下,企业间将出现更激烈的竞争,大厂对欧出货的下滑有限,但小厂将会出让更多的市场份额。
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光伏业务部副总经理梁俊民担忧地说,一旦给定了配额,国内的企业可能会为之“打架”,结果很可能就是大企业得到绝大部分蛋糕,没有参与调查的中小企业没有配额,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很难维持生存,欧洲市场还是得放弃。
业内专家表示,出口数量如何在国内企业间分配,将成为新的问题,光伏产业未来将在复杂的环境下加速整合。
利好或带动行业回暖
在经历了产能过剩、贸易制裁、倒闭破产等漫长的“寒冬”之后,国内光伏业近期迎来了不少利好消息。
7月15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13年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同时,提高多晶硅等原材料自给能力和光伏电池制造技术水平,显著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光伏产业竞争力。并就并网、电量收购、补贴等政策逐一细化,为分布式光伏项目、电站投资开发提供了多重保障。中信建投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分析师徐超认为,国务院下发的是纲领性文件,光伏新政细则预计将出台,主要包括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分布式补贴电价等。
7月24日,中国开始对美韩的多晶硅征收反倾销税,增加国内不少多晶硅企业的市场信心,也为中欧的光伏谈判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为此次中欧谈判达成承诺增加了筹码。
7月27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行业组织发表声明,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随着中欧就光伏案达成价格承诺安排,欧盟“双反”的政策风险将逐渐释放完毕,加之近期国内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内外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推动光伏产业回暖。目前,国内多家太阳能上市公司披露今年上半年业绩预盈,这种回暖势头有望持续。
行业未来仍将加速洗牌
然而在行业利好连连的背景下,有专家表示,全行业要彻底走出低谷,企业还任重道远。有业内人士提醒,在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国内的光伏产业还将在较长一定时期内处于加速洗牌和行业调整阶段。
“现在国内需求已经无法消化中国的光伏产能,未来10到20年内,产能需求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总体产能将缩减,最终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未来的市场格局会是,上游多晶硅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形成5至6个多晶硅集团,中小企业淘汰;中游形成4至5个电池组件集团;而下游将有数量相对多的光伏电站建设、设计和运营企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光伏产业应反思当前的产业结构,继续加强技术创新,靠技术占领市场。
另有行业专家指出,就光伏产业自身而言,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进行深度的行业调整,其中涉及到市场份额分配、产权归属、到期债务、员工安排等等。从更广一点的角度看,要解决好中国光伏行业的出路问题,还会涉及国内的电力行业规划和绿色能源政策,等等。
在经历了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的起起伏伏之后,政府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者们应该反思的远不限于光伏产业本身。例如,光伏发电本身是绿色环保的新型能源,建设光伏产品生产线需要大量投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光伏发电的成本相对较高,产品销路高度依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保意识较强的发达国家。对于这样的行业,作为许多领域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投入大量信贷资金发展光伏产业是否是明智之举?为什么在项目建设期,从各级政府官员到企业家、银行都没有质疑这种发展战略?我们在大力提倡“走出去”的同时,是否能对海外市场潜在风险给出恰当评价?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观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经验是政府积极参与了潜力产业的甄别和扶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光伏产业,以及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问题?这些疑问涉及我国经济体制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无疑值得认真思考。
值得绸缪的事还很多,眼下成功解决了中欧光伏案固然值得欣喜,但如果不能深入反思并有效地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不久的将来或许还要面对更多类似的贸易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