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万~1700万千瓦,这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商英利集团在2017年的目标。去年,英利集团的光伏组件出货量为230万千瓦。英利寄望于通过发展下游大型地面电站业务以及分布式发电来实现这个目标。按照1兆瓦需要1万平米的面积计算,未来5年英利需要的“圈地”面积将超过15万亩。一般而言,1兆瓦(即1000千瓦)的投资额大概在800万元。据此测算,若未来要想达到1500万千瓦的规模,英利在此期间的投资额将超过千亿。记者获悉,英利已经将自身的战略做出了调整,即由光伏组件制造商向太阳能能源提供商转变。英利集团副总经理赵志恒

首页 > 光伏组件 > 其他 > 企业 > 正文

苗连生“圈地” 英利千亿决战下游

2013-07-29 00:13 来源: 经济观察报 

1500万~1700万千瓦,这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商英利集团在2017年的目标。去年,英利集团的光伏组件出货量为230万千瓦。

英利寄望于通过发展下游大型地面电站业务以及分布式发电来实现这个目标。按照1兆瓦需要1万平米的面积计算,未来5年英利需要的“圈地”面积将超过15万亩。

一般而言,1兆瓦(即1000千瓦)的投资额大概在800万元。据此测算,若未来要想达到1500万千瓦的规模,英利在此期间的投资额将超过千亿。

记者获悉,英利已经将自身的战略做出了调整,即由光伏组件制造商向太阳能能源提供商转变。英利集团副总经理赵志恒说,这是英利的二次创业。为此,从今年4月份开始至今,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带队考察了云南、广西、广东、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山东等省市的适合建造光伏电站的地面资源及分布式发电资源。

苗连生的考察被外界认为是“跑马圈地”。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地面资源被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在内的央企瓜分后,中东部及西南部等日照条件好的地区成为英利等民企大举进军下游地面电站领域最后的机会。

记者独家获悉,为了能够在各个省市有效开展地面电站及分布式发电业务,英利将在全国各个省市相继成立省级总公司,以形成“集团公司—省级总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苗连生表示,将从集团内部公开竞聘省级总公司的一二把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英利的工作将围绕“一个思想(转变作风)、两个战场(制造和下游)”开展。

“圈地”

在中国,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主要分布在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宁夏等西部省市,地面资源基本上被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在内的央企所占据。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达到880万千瓦,其中地面大型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50万千瓦,绝大多数来自于上述省份。

但在中部及西南等日照条件较好的省份,依然存在大量具备建造地面电站的未利用土地资源,这成为英利等民企进军电站业务的机遇。

7月26日下午,苗连生驱车前往山东潍坊,考察当地适合建造光伏电站的地面资源及分布式发电资源。这已经是苗第四次亲自带队“下乡”考察了。

早在今年4月6日,苗连生便开始对云南、广西、广东三个省市的地面资源以及分布式资源来一番实地考察。

在昆明,苗召集了云南分公司的员工,跟他们讲述了英利未来发展地面光伏电站业务的“雄心”后,便带着4个人开启了4000公里的考察。

此后11天,苗连生考察了云南省内的昆明、楚雄、大理、瑞丽,以及广西的百色市、南宁市,广东的广州市和深圳市。每到一个地方,苗连生都会向当地政府部门了解土地资源情况,并实地询问企业和居民的屋顶资源及用电情况。

随行的英利投资发展部职员李庆林告诉经济观察报,在路上,只要看到大片荒地时,苗连生就会让司机停下来,然后下车查看,并让手下拍照及记下方位。

两个月后,英利便分别与云南曲靖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从今年至2016年,双方将利用云南各地的荒山、荒坡地,建设300万千瓦光伏电站,以及开展光伏农业综合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这些都是实地考察的结果。”苗连生告诉记者。

云南之行的收获坚定了苗连生的实地考察决心。在滇、桂、粤之行结束半个月之后,苗连生又开始对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进行考察。

此次考察,苗连生将考察队伍壮大到了15人。他的第一个考察地点在山西省代县,此后则将重点集中在忻州市以及朔州市。

在陕西,一行人主要考察了延安、西安,并在秦岭和太行山的交会处发现有数千亩土地可用于开发地面光伏电站。此次考察历时13天,初步确定了29个地面电站资源。

苗连生让手下将考察的详细资料记录下来,并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际可利用面积、变电站使用情况等专业分析,以推进项目真正落地。

苗的第三次考察则是在6月9日~6月17日,地点是武汉和西安。此次考察,苗连生直接与当地高新区的高层进行会晤,洽谈合作事宜。

一个月后,武汉高新区高层来到英利保定总部,商谈地面电站业务对接落地。而在西安,英利则从总部派驻了五六人,西安极有可能成为英利新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总公司所在地。

英利集团副总经理赵志恒称,下游电站开发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包括银行贷款、金融租赁、与地方政府合资等方式。

据他介绍,英利在一些项目上会采取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或者与大型企业合作。例如,不久前英利便与南方电网旗下子公司南网能源签订合作,双方在合作开发电站过程中后者将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下游电站一直以收益率高、收益稳定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与光伏制造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不同,电站开发相对很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

今年4月23日,英利拿到了国开行1.65亿美元的贷款,补充运营资金和采购用于组件生产的原材料。主要就是为英利开展下游电站业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另外,英利还通过金融租赁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该公司旗下已经拥有两家金融租赁公司,分别是鑫海租赁和小溪租赁,金融租赁的方式将很大程度上降低项目的初始投资。因为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项目的设备等投资可以由租赁公司购买,然后租赁给母公司,从而降低初始投资额。赵志恒说,一个项目的初始投资只需要30%的基本金,而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可能只需要10%的资金就能完成投资。

架构调整

从去年开始,英利开始向下游电站业务进军。随着电站业务的不断壮大,与之相应的各个项目公司也越来越多,管理难度也开始越来越大。

于是,苗连生便开始思考如何理顺项目公司的管理问题。后来,在经过内部多次讨论之后,想到了成立省级总公司的方法。

7月21日,英利在保定总部召开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宣讲会。在会上,苗连生正式宣布对内部架构做出调整,将在各个省市相继成立省级总公司。

“这是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发电站业务就会需要很多的项目公司,这些项目公司需要更上一级的企业法人对其进行管理。”赵志恒告诉经济观察报。

另一个刺激则是《意见》本身。

国务院7月4日发布了24号文(即《意见》),明确了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此外,24号文还对光伏电站发电业务所面临的并网、补贴、资金来源等障碍提出了解决办法。

“这个《意见》对光伏企业来说是个巨大利好,未来随着一系列的配套细则出台,困扰光伏行业的诸多难题都将得到解决。”一位供职于国内某大型多晶硅企业的高管称。英利集团首席财务官王亦逾称,省级总公司将具有很大的权力,包括宣传、调查资源、销售产品、电站开发、分布式发电业务经销商的筛选等。

未来,英利的内部架构将调整为“集团总部—省级总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而此前成立的四个大区管委会代替总部行使总部职能。

“这种架构模式在行业内应该是首创。这种调整等于是将公司的业务向全国范围内铺开,而不像以前偏安于一隅,就那么几个省有业务。”国内一家大型光伏企业高管称。

当被问及自己所在的企业是否也会推行这种模式时,该高管认为,不会去模仿,但这种模式值得参考。

目前,英利初步的规划是率先筹划10个省级总公司,将从公司内部招聘各省级总公司的高管。记者了解到,云南、广东、广西、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山东、河北等省份将有望率先成立省级总公司。

“设立省级总公司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在有的省份之前已经成立了分公司,它们只要转变职能就行了,其他此前未进入的省份,则需要新成立省级总公司。”赵志恒说。

但英利成立省级总公司的调整依旧面临着诸多障碍。王亦逾称,在机制建立起来后,销售总公司的执行问题、内部的业务流程等都需要进行调整。

在苗连生看来,此次架构调整的最大问题则是人。在近期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苗连生提出将利用七八个月的时间锻炼一批人才。

事实上,近几年,由于光伏行业大起大落,英利也针对性地做出了多次内部架构调整。“每次调整都是为了应对新的变化。”英利内部人士说。

最近的一次大的架构调整则发生在去年10月份。

2012年10月9日,英利撤销保定、天津、衡水、海南各园区建设指挥部,成立大区管理委员会。根据部署,英利将分别成立南方大区、天津大区、北京大区、保定大区和华中大区。

二次创业

在7月23日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苗连生告诫属下要抓住“一个思想,两个战场”。 “一个思想”就是转变作风,转变务实的作风。“两个战场”,一个是生产,一个是下游,这是工作重心。

在此次会议上,苗连生为英利制定了下游电站业务未来两年的战略目标,即两年后必须进入下游光伏发电前两名,全球除了欧美市场,在新兴市场的综合指数下游发电厂要进入前十。

早在去年9月份,英利集团内部召开了一次转型升级大会,决定调整自身战略,进军下游大型地面电站领域,将自身定位由“光伏制造企业”向“能源企业”转变。

“这是公司的二次创业。”赵志恒告诉经济观察报,“未来,英利会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制造业和电站。如果做得好的话,电站业务规模会超过制造业。”

英利集团成立于1987年,1999年进军光伏行业。2002年之后,光伏行业开始迎来爆发期,英利则凭借着全行业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模式,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该公司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达到230万千瓦,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

但近两年由于光伏行业遭受欧美双反影响,加上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英利和其他光伏企业一样,陷入了长期的亏损。财报显示,2012年,英利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英利绿色能源亏损5亿美元;2013年一季度继续亏损9850万美元。

英利首席财务官王亦逾曾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在公司基本面正在好转,2013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达到4.1%,预计二季度在9%-11%之间,三或者四季度,公司应该能够实现盈利。

英利预计2013年的出货量将在320万千瓦~330万千瓦。按照英利的规划,到2015年,英利的业务规模将达到1000万千瓦。2013年上半年,中国光伏全行业组件电池产量约1200万千瓦。

“英利若想达到15兆瓦(即1500万千瓦)的规模,光靠卖组件肯定很难实现,还需要借助光伏电站业务的拉动。”上述国内多晶硅企业高管称。

苗连生透露,今年下半年,英利将会开工30~50个地面电站。按照英利集团2017年1500万兆瓦~1700万千瓦的目标,届时布局地面电站所需要的地面资源将超过15万亩,总投资额也将超过千亿元。

但在中国发展地面电站业务仍然存在问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一位专家称,国内电站业务面临的一个大的问题便是补贴是否能够及时到位。

根据该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5月~2012年年底,全国光伏补助资金缺口达5亿元,预计2012年光伏资金需求超过10亿元。若国家不能尽快调整可再生能源基金的管理措施,预计今年光伏补助资金缺口将超过5亿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