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进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参与创办无锡尚德、南京中电以及河北晶澳等企业,开发了精确二次对准技术、新绒面制绒技术、非接触式印刷技术以及多种新型结构电池,其领衔的研发团队已获得美国发明专利37项。最重要的是他缔造了光伏界首富。
施正荣的引路人
2010年12月24日,上海财经大学举办2011年第二期校友论坛,杨怀进是主嘉宾之一。当日,他与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建一道,向在座的百余位校友畅谈各自的创业经历或人生感悟。包括黎明红在内的校友对杨怀进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朴实、执著。
“他始终像个孩子,对社会、产业、事物抱有困惑感和新奇感,以积极的姿态等待和迎接机遇,机遇来了,绝不错过。”这是杨怀进留给黎明红最为深刻的印象。
黎明红向本刊回忆,1985年,大学毕业后杨曾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这一点杨怀进本人并未刻意回避。去年3月14日,在参加小儿子的家长会时杨曾透露,在去澳大利亚之前,自己在上海石化公司工作。“虽然职务不高,但是计划经济时代,能在的国有企业工作,已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了。”黎明红回忆称。
此后杨怀进还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扔掉铁饭碗出国深造。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一个崇尚自由、追求理想的年代,出国求学也已成为风潮。而杨怀进把目光瞄向了澳大利亚,这里中国留学生多,学费相对便宜。
他选择了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学习他所熟悉的经济学专业。
由于是自费留学,杨怀进在澳读书期间非常勤奋。他曾在类似麦德龙的大型超市做勤工俭学,甚至干过清洁工(包括冲洗厕所);别人干两份工,他却能在相同时间内干三份甚至更多。
就是在这段艰苦的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同是扬中老乡的施正荣和赵建华。杨怀进自然不会想到,在将来的某一天,三人今后将组成中国光伏产业大格局。
当杨怀进学成回国,做起贸易生意的时候,施正荣依旧在马丁·格林教授的实验室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德国出差归来的杨怀进看到了光伏产业巨大的前景,开始在国内寻找项目。那时,他对施正荣说:“我先在国内帮你投石问路。”
笃信佛教的杨怀进,如同唐玄藏西天取经般虔诚,背着十几斤重的投影仪和250页的光伏产业报告,踏上了漫漫布道路。他游历了全国十多个城市,但很多地方官员根本搞不懂光伏为何物,更对光伏不感兴趣,杨怀进为此处处碰壁。
但朴实、执著毫不放弃的性格,终于让他等来了机会。
当四处无援时,杨遇见了他原来的老师、后在扬中市政府任职的徐成荣。徐成荣把杨和他的光伏项目引荐到无锡。通过时任无锡市经贸委主任的李延人,项目终于得到了当地主管领导的认可。兴奋之余的杨怀进,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告知了远在南半球的施正荣。2000年,施正荣举家回国创业。
2001年1月,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组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正荣占股25%,出任总经理。由于先期的贡献,尚德以技术入股的名义给了杨怀进5%的股份。此时,杨的职务是总经理助理,负责产品销售。
在经历了三年左右的惨淡经营后,施正荣掌管的尚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2003年,中国提出了西部广泛利用太阳能计划,这让光伏太阳能行业和尚德品牌一夜之间走红。
同样是在这一年,尚德开始扭亏为盈,并实现了1.3亿元的销售收入。次年,德国政府调整能源政策,大力推进“太阳能屋顶计划”,全球太阳能光伏正式驶入快车道。
2005年上半年,尚德从高盛、英联、龙科等国际著名投行募集8000万美元资金,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迈出了海外上市的关键一步。有知情人士证实,杨怀进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5年12月14日,尚德登陆纽交所,施正荣身价13.8亿美元,跻身中国百富榜前五名。而杨怀进则依旧像一株花丛中的水仙,默默无闻地飘散着香气。
作为曾经的老师,徐成荣向记者这样评价杨怀进: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光伏产业,至少中国的光伏产业不会发展如此之快。没有他,施正荣可能仍然远在澳大利亚的实验室里做科研,中国日后也会少了一位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