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太阳能面临严重供过于求危机,需求随着政府补助快速下砍、短期内已无人再乐观预估未来,但供应链的退场潮却被认为是促使未来供需均衡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环境压力不断提升,命在旦夕、送入加护病房且摇摇欲坠的业者正在不断增加中。
2011年太阳光电产业这场淘汰赛、其实已经蕴酿很久了,只是由于供给端近年来扩张速度过快,让必须被淘汰的业者数量大增。实际上,近年来多数人都可以预估它的走势、甚至质疑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若以理性来看待1个产业的发展,说穿了太阳光电这个产业其实只是从萌芽期、正要进入成长期罢了。
太阳能集成期,淘汰赛动力恐比购并大,因有无效产能的压力,诸多业者可能未战即亡。太阳能产业链正上演淘汰赛萌芽期的产业变动性大,蕴含诸多机会与风险,尤其当一个产业明显有利可图时,本来就很难阻止有志者加码及快速进场,特别是太阳光电这个产业,许多环节的进入门槛其实不高。但对有意长期经营的业者来说,市场及大环境的演变本来就是必经的考验,也凸显业者必须拥有生存能力及规划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与其感叹产业光景大不如前,不如理性评估如何生存、甚至见好就收的退场或为未来新战场布局。
供过于求的阴霾短期内难挥离,太阳能业者形容,全球约当200亿瓦的需求、对上已约当500亿瓦的供给,产品价格快速的下杀及订单愈抢愈烈都是可以预期的,以两岸太阳能电池大宗出厂价来看,2011年元月初电池报价每瓦约1.2美元左右,到第4季初每瓦报价已经正式破0.6美元、0.5美元也被预估在不久即将出现,约3季光景即使报价呈现腰斩、凸显该产业的杀价抢单的激烈度。全球金融环境的悲观预期使得终端需求表现一直不如预期,第4季诸多业者也坦言,就算杀价也不见得有效催动需求,使得该产业几乎在全球都可见到减产、停产、裁员、找寻活命资金甚至直接退场等负面消息。这波太阳光电产业的退场潮,其实也意谓着未来这个产业难再如过往般轻易搭上便车(freerider)。过去供应商只要抢到全制程技术转移的设备(Turn-Key)投入生产后,很快就开始获利、几年后公开发行、上市柜、赚取股价差价的暴利,但未来这样的光景将不复可见;以后太阳光电产业更不是投机客透过买料、卖料等转手交易,就能赚进大笔银子的行业。这些转变均标示这这个产业正走向各凭实力、正常运行的成长期。
金融危机催化
口袋不够深者摇摇欲坠资金取得的迫切性,对口袋不够深的业者如同缺氧时、急需氧气的加持,期待至少维持短期间的呼吸及喘气,而2011年因为挟带欧美债信危机,喘不过气的业者愈来愈多,但得以救援的氧气罩却因为金融市场趋于保守而愈来愈少,摇摇欲坠者也愈来愈多。早期口袋不够深、也可以说没有富爸爸加持的业者,被认为是最易面临生存压力的业者,尤其遇到产能规模不足、难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致于在可以预知产业持续降价的走势下,难以有效发挥竞争优势,渐渐就会被退出市场。所以,早在2010年银行团对中、小厂的放款即趋于紧缩,主要是对产业未来供过于求的疑虑,中、小厂的生存能力不被看好。相较于更早期只要顶着「太阳能」3个字向银行融资,有些银行甚至搞不清到底做的是什么太阳能产品,就抢着掏钱投资,相差就更远了。
2011年这波退场潮,对业者口袋深度的考验之严苛,超过以往业者的想象,因为欧美债信危机引爆全球对金融市场的悲观预期,几乎全球银行对放款都趋于保守,再加上太阳光电产业前景更不明,别说中、小厂融资,连国际级大厂银行不愿轻易放款,甚至还可能成为银行拼命催讨款项的对象。对诸多国际大厂来说,在过往几年中,因为获利高、资金借贷容易再加上考量未来的竞争优势,除了积极扩产外、也快速朝垂直集成之路迈进、更大手笔买进各类短、中甚至长期难见效的新技术及签下许多昂贵的长期料源供货合约,资金投注相当惊人。
2011年市况不佳,所负担的债及短期内难展现过往投资成效、甚至承认投资失败的压力也可想而知,更可以想象银行团见其营运愈做愈小、损失愈来愈大、担心过往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运用的收伞策略,包括后延借款或直接抽银根,这些策略不但让规模大的业者布局效益被迫后延或停止,更可能因为突然被拔掉赖以为生的氧气罩、导致缺氧而断命,「资金断链」问题受到重视。大厂资金断链的问题,下半年比较被关注是在欧美及中国国内部份大厂,美国业者主要是本身营运不佳,很多甚至根本没获利过;欧洲厂则是借款营运的比例过高、过往大力投资成效不彰及成本竞争力难敌中国国内业者,亦使其运行进入恶性循环阶段;中国国内大厂则是投资过钜且投资效益短期不易显见、再加上资金也难筹措及高堆的库存阻碍资金流通等。跳楼拍卖不断浮现也因为银行紧缩融资、反手催款,第4季已经开始出现太阳能产品「跳楼拍卖」,报价比一般市价都低许多。这些产品瞬间抛出市场,或许可交易的量不多,但因耳闻的案例增加,凸显产业链缺资金、手头愈来愈紧业者急需变现的案例也增加了。卖方也不单只有一般人认为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厂,有些赫赫有名的国际大厂同样为了变现,而失去理性地祭出破盘价策略,包括欧洲、中国国内厂均有,也令人不仅为这些品牌知名大厂捏把冷汗,资金一旦断链,恐将被迫出场或交出经营权让银行接管。部份业者为了如期偿还银行借款以维持信用水平、以利未来资金调度,或以免衍生被抽银根导致的营运陷入困境的恶性循环,第3季末中国国内市场即出现「跳楼拍卖」,在当时6寸多晶矽晶圆每片平均现货价仍在1.75~1.8美元时,即出现叫卖者依市场期待的第4季每片1.6美元售价目标限量杀出,唯一条件即现金交易、或短期内马上付款,足见筹现的迫切度。产品跳楼拍卖后,接着连生财设备也跟着成为业者为筹资金而兜售的产品之一。
在专业太阳能采购网站上,已赫然见到全球排名前10大的欧洲太阳能电池厂打出设备求售的讯息,2011年部分欧洲太阳能厂一直有意被购并,并在亚洲找寻买家许久,却因太阳能景气一直未见反转而不见成效,因而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先进行设备求售以换得资金喘气的动作。太阳能市场供给过大、加上欧美债信问题,引发终端市场信心不足,全球诸多太阳能厂产能利用率多数不佳,出售设备换取现金、并去除设备折旧方式,也算是作为争取喘气存活的筹码之一。产业链各环节都出现相关同业想要兜售自家厂内设备,且议价空间佳,然因太阳能供过于求情况未获得有效改善,现在买这些设备不但不见得赚到、还可能增加折旧及资金运行的负担,因此,多数买方还未细问就先回绝、不过也有业者看好未来正积极在低点找寻可购买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