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余杭区院士指导站和企业研发中心认定,落地14项专利授权和1项软件著作权,获得2项国家能源行业标准编制权,谷露科研试验井钻获185℃高温、高压地热资源
全力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实施浅层地热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打造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
科学规划生物质直燃发电;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打造“绿氢生产基地”与“氢能关键装备基地”,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一体化发展;合理开发我市丰富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充分挖掘海安市、如东县等地优质地热资源的温度梯级利用优势
依托园区现有地热能开发经验,加大区域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深入研究高新区地热资源规模化利用可行性,力争破解地热能开发利用瓶颈。
通知明确,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开展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国家大基地、鲁北光储一体化基地、渤中海上风电基地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力争达到1900万千瓦,储能规模力争达到...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开展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国家大基地、鲁北光储一体化基地、渤中海上风电基地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力争达到1900万千瓦,储能规模力争达到
推进营山、南部等地热资源勘探 开发,因地制宜开展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推广空气源等各类电动热泵技术。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25%。
推进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到2027年,水电装机容量超过3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
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支撑电力源网荷储高质量发展。
强化地热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推动地热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推进新能源微电网建设,加快“光储直柔”新型建筑发展。合理布局氢能供应设施,推进重载及长途交通运输等领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推进地热资源勘探开发,积极开展地热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探索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综合能源站等项目实施,推动氢能技术在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利用长白山光照充足、水源、地热资源丰富等优势,结合乡村振兴,选择适宜地点,积极发展光伏、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供给升级换代。
二是项目投资,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行动”,实施核电项目提速建设、风光基地提效建设、储能设施多元发展、地热资源开发示范、煤炭油气增储稳产、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装备产业招引培育、绿色低碳转型试点、能源惠民利民提升
二是项目投资,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行动”,实施核电建设突破攻坚、风光基地提速建设、储能设施多元发展、地热资源开发示范、煤炭油气增储稳产、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装备产业招引培育、绿色低碳转型试点、能源惠民利民提升
推进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到2025年,水电装机容量超过6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
规范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做好资源潜力利用调查,加强地下岩土体结构、热储条件等规范化专项研究,合理确定开发利用方案。倡导“地热能+”模式,加强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水热型地热能供暖等综合利用。
地热资源的主要利用形式为浅层地热供暖和地热温泉开发,主要集中在通渭县,地源热泵供暖12.7万平方米,由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企业实施。
按照取热不耗水、完全同层回灌的原则,探索开展深层地热供暖示范区建设,推动小汤山等地热田向供暖转型,实现深层地热资源用途优化整合。
鼓励地热能梯级利用,推动地热能利用向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延伸,提高地热资源利用效率。科学推进生物质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分布式热电联产,提升垃圾焚烧发电效益,积极开发沼气利用。
合理推动生物质能应用,规范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科学开发地热资源。到2025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820万千瓦。
05地热能行业方面报告内容将主要包括:2022年,各地积极布局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工作,将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纳入相关发展规划,加大地热资源的勘探投入,大力推进地热规模化开发。
统筹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利用,进一步挖掘生物质能供应潜力,积极探索波浪能和海上风电综合利用,加大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稳妥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支持干热岩等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建设共和、贵德“零排放”供暖示范城市,构建“五位一体”清洁能源发展新模式。
1997年7月18日,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彼时公司的业务包括地热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余热利用、地热碳资产运营管理。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石化第一个新能源公司。
有序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以供热为主,推广梯级利用技术,提高地热资源利用效率。有序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保障光大、晨兴力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稳定运行。
积极推进地热资源高效、循环、综合利用,探索中深层地热能供暖规模化发展路径。推进氢能“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塑造我省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