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由“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CREC)”组委会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共同主办的“2022碳中和行动闭门会会议”在无锡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产融结合·零碳引领”为主题。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分享《零碳引领·产融结合》。
以下为讲话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非常高兴出席2022碳中和行动50论坛,在这里我首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我发言的题目是《零碳引领,产融结合,低碳城市》。发言主要六个方面:一是零碳与产融结合的概念,二是零碳目标下的产融结合,三是解决思路与实践方法,四是案例分析与商业模式研究,五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六是关于低碳城市的思考。
零碳与产融结合的概念
什么是零碳?零碳目标不是指所有产业行业产品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基于科学的统筹和规划,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行业,低碱碳足迹,同时使用绿电绿证等方式,推动其他产业低碳节能发展,达到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的整体碳排放为零。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有严格的组织框架,统一的标准设计,智慧化的控制管理,精密的监测核查。
什么是产融结合?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产融结合的目的是为产业与金融业共同的发展目标服务,达到整体效益最优。产融结合的特点,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产业与金融之间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和双向选择性。产融结合的经典模式包括利用金融资源迅速拓展业务板块,构建多元业务,整合资源,提高主业竞争力,加速主业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零碳目标已经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过去两年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条件比较成熟,要实现零碳目标,金融支持必不可少。因此,通过产融结合实现零碳目标,既必要又可行,有助于我国整体双碳目标的实现。
零碳目标下的产融结合
产融结合的现状,新能源行业的产融结合,光伏风电的产融结合。过去十年多,光伏、风电行业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行业发展渐趋成熟,产业链逐步完善,竞争力不断增强,为产融结合、发展共赢的典型案例。当前,光伏风电行业的融资工具多样化,存在股权、债权、融资租赁、信托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行之有效的融资方式。储能、氢能、生物质等其他新能源,储能、氢能等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现阶段以股权融资为主,热度不断提高。
传统能源行业的产融结合,包括火电灵活性的改造,节能减排、CCUS降碳行业转型发展,传统能源行业受宏观政策影响,金融统计对涉碳的贷款投放有要求,流动资金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他的产融结合包括交通系统、建筑部门、基础设施、农林渔牧、其他生产系统、生活系统,整体零碳目标下,其他产业也有清洁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有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光伏与农林渔牧有融合发展的案例,新能源汽车在交通系统发展迅猛,融资推动,绿色建筑,炼钢等也在不断探索发。
同时,零碳目标下,产融结合也面临着一些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中央的整体目标非常明确,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理解不同,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目标不精细,涉及到能源部门、产业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当前还有一定程度的脱节,需要进一步深化优化。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亟待进一步处理。科技创新不足,关键技术储备不够。绿色金融主要受顶层设计推动,实际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的摸清楚。产品创新不足,金融体系仍然执行传统的评估和价值体系,造成了行业获得的支持力不均衡。低碳项目获取投资有困难,投资总额整体不高,投资水平还有待提升。激励机制不足,绿色低碳无法影响利率指标,碳资产无法作为指标获得授信。风控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如何控制代价,怎样算好账,往往是产业已经走上了正规,相当时间后才纳入风控支持。同时,零碳目标下的产融结合也面临着一些机遇,包括中央定调,政策整体持鼓励态度。双碳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机遇,双循环新业态的机遇,新能源新基建的机遇,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机遇。
解决思路与实践方法
从目标指标上看,时间紧、任务重,要做好规划,制定科学可持续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指标上看,绿色指标很明确,碳排放要下降,节能减排要提高,产融结合则难以有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中央是统筹,地方是因地制宜,设立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发展行业周边及上下游。
解决思路。一是强调规划引领,设计好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协调合作。三是构建研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四是落实资金保障,促进产融协同。五是加强理念建设,深化宣传教育。
实现方法。首先,能源行业稳步推进风电光伏行业发展,加快推进储能、氢能、生物质行业发展,优化布局,利用优势产业发展上下游,构建产业集群。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二是其他产业,全产业链的提升,包括交通系统、建筑与基础设施、农林渔牧其他生产部门。三是科技攻关与成果落地并举,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四是投融资赋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五是推动社会全面参与,形成新时尚。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统计核算与监督管理,统计核算,总量统筹控制,行业协同实施,规范范围与口径。监督管理要做到科学监测、有为管理,行政执法与市场调节并举,奖优罚劣。
案例分析与商业模式的研究
案例分析
第一个是浙江省宁波市发展氢能产业集群,利用本地大石化的基地优势,成本低,运输方便的良好基础。经科学调研论证,制定宁波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与央企合作,国家电网牵头承担的首个氢能相关国家重点项目,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在宁波启动,与国电投签约,共建华东氢能产业基地,建设国内首个加氢站,示范性使用的超过100辆氢能客车。技术路线,除氢燃料电池外,逐步引入推动动力系统和电池接口方面的研发。当前正在评估引入可用于重型机械高压电追氢能动力系统在宁波港的应用落地。
第二个是南方电网公司发力绿色金融,成立了全国首个碳综合融资租赁服务平台,建立碳排放量与融资利率挂钩的浮动利率机制,与海南省共同成立绿航基金,获全国首个碳中和基金证书,成功发行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20亿,全国首支碳中和资产票据16亿元,研发业内首款电化学储能保险,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开展碳排查模型家底,为广东电网开展绿色评估,协助其融入低成本绿色资金65亿元,存续期间预计降低成本1.1 7亿元。参与编制《碳配额抵质押融资》广东省地方标准,探索绿电低碳评估体系的标准。
第三个是江苏省盐城市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不再做详细介绍。
商业模式的研究
储能+的商业模式构建与创新。以储能+为核心场景,打造储能商业生态。储能运营商是商业生态重要的桥梁,联结储能材料、设备、运营商、电力市场、储能用户等。储能材料设备、运营商、电力市场,储能用户中的链主单位或者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参与到生态中。
能源双碳商业模式探索。通过能源数据和能源低碳属性建立模型,探讨能源数据、环境风险与商业发展、市场风险的关系。建立健全绿电低碳的评估价值体系,探索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促进能耗双控向碳总量和碳强度双控演进。与金融结合,充分利用能源央企、国企的高主体信用及对产业上下游的深度理解,建立信用传递、分割、整合机制,打造链主与群友。建立碳信用机制,积极与国际体系接轨,推动促进全球低碳共同体。
产融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几个矛盾:能耗双控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能源供给压力增加的矛盾;各省市科技、人才、资源竞争的矛盾;细分领域重点突破和有序发展的矛盾。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几个协同:减污降碳立法、环境标准建立和统筹经济政策的协同;双碳整体目标和产融结合的协同;能源保障与节能减排的协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同时,我们还要防范好几个风险:能源安全的风险、产融整合风险、金融财务风险、执行与操作的风险。
最后跟大家交流关于低碳城市的思考。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以低碳理念重塑城市的经济、市民的生活、政府的管理,用低碳技术来发展改造城市生产和生活,形成健康、简约、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实现城市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
低碳城市建设,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包括绿色的规划、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同时,还要建设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社会、生态环境、低碳管理等多方面的指标。怎样才是低碳?低碳生产力包括单位经济产出的碳排放指标及能耗指标。低碳消费包括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碳排放。低碳资源包括低碳能源所占比例及森林覆盖率。低碳政策包括低碳发展政策、相关规定,取得的成效及公众认知的水平。
今天我和大家做一个交流,不妥之处,也请大家举证。零碳引领,产融结合,低碳城市,让我们共创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发言为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