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安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围绕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做优风电、光伏产业,培育生物质能产业,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打造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以风电、光伏、生物质能为发展重点。
风电。重点发展风电整机和核心零部件,推进风电技术突破和工艺改进,开展海陆机组大型化和储能装置的研究,推动风电机组与储能技术有机融合发展,加快行业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融合,促使安阳由风机产品提供向风电服务提供转型。
光伏。重点发展光伏玻璃、太阳能光伏电池、电池组件及关键材料,鼓励特色行业光伏应用,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加强与国内外光伏装备企业合作,鼓励研制智能控制关断、实时监测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积极拓展储能领域,不断完善逆变器、控制器、线锯、EVA胶膜、PET基膜等辅料配套能力;构建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
生物质能。重点推进生物质固化、气化发电及供热综合利用装置,加大生物柴油、生物质压块及生物质气化等技术及装备的研发;鼓励并加强畜禽养殖场等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沼气高值化利用。
具体产业布局为:林州市、龙安区、汤阴县、内黄县和滑县主要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安阳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产业;北关区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文峰区(高新区)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
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如下:
上海之恒电器有限公司井头村年产100MW风力发电项目、安彩能源榆济线与豫北支线对接工程、上海稷爱新能源项目、河南安彩高科太阳能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太阳能光热新材料项目、河南顺成集团分布式发电及储能项目、华润新能源发电项目、大唐光伏北关区整区推进项目一期、华能汤阴整县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华润电力内黄整县屋顶光伏项目、林州市桂东光伏电力100MWP平价上网项目、普惠能源安阳县分散式风电项目、滑县润金新能源风力发电项目、大唐龙安30MW风电及氢储能站项目、天润金风安阳85MW分散式风电项目、华润电力内黄县300MW风储一体化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滑县新能源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全文如下:
安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政〔2022〕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现将《安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9月19日
安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根据《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加快推动制造业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发展新格局,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积极应对,科学施策,坚持制造业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制造业总体呈现缓中趋稳、质量提升的态势,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发展态势不断巩固。着力稳中求进,以稳求进,以进促稳,在“稳与进”的转换中巩固发展态势。安阳规模以上工业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中三大行业门类、34个行业大类,150个行业中类,232个行业小类。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38.7亿元,1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89家,其中大型企业21家、中型企业69家,大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1.7%。
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聚力调转并重,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调与转”的驾驭中提升质量效益。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910.3亿元,营业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92家。全市实现利润总额52.5亿元,同比增长117.8%。2020年全部工业增值税占全部工业税收的37.5%,占全市税收的14.8%;从业人员约14万人,提供了全市1/3以上的就业岗位。
制造精品不断涌现。立足品质支撑,深入落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制造业品种日趋丰富、品质明显提升、品牌不断涌现,在“品与质”的统一中打造制造精品。安钢AH60系列低合金高强度热轧钢板、高强度汽车大梁用热轧钢带、煤矿液压支架用低合金高强度热轧钢板3项产品获冶金行业奥斯卡荣誉“特优金杯产品”,19项产品荣获“金杯产品”;凤宝管业Φ89无缝钢管填补了我国高档小口径热轧无缝钢管行业的空白;复星合力高延性冷轧带肋钢、斯普机械潮流能发电机等产品品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安阳睿恒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行业新星。安阳锻压参与起草了空气锤、电液锤、数控锤等4项国家标准。“汤阴北艾”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面实施,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0.8%,制造业整体水平较高,安阳工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更趋合理。2020年,三大主导产业同比增长10.6%,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6.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占规上工业比重10.7%。
产业集群实力内蕴。全市共培育1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区、1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13个专业园区。全市拥有精品钢深加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11个省市级特色产业集群和22个特色产业链,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新经济蓬勃兴起。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显著特征的“四新经济”,着力培育新动能、壮大增长极,点燃发展新引擎。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无人机、康复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业新模式蓬勃发展,数字赋能全面起势。创建省级智能化示范园区1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省市级智能车间17家,省级智能工厂3家,培育省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家,推动2963家企业上云。全市5G基站数量达到1900个。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园区5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4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24家,省级创新龙头企业2家,市级创新龙头企业14家。全市累计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家,培育国际联合实验室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6家。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
开放合作提质扩面。安阳市与沪苏浙三地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合作成效明显。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先后承接366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省外资金到位659.24亿元。另开工建设比亚迪智能终端及零部件、三新产业园、光远五期、上海复星合力、安井食品、福斯罗铁路扣件、东旭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广东先导稀材、安彩光伏组件、超威电池、曙光信息智能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
绿色制造纵深推进。积极推动钢铁行业资源整合。压减退出炼铁产能165万吨、炼钢产能280万吨。市政府与沙钢集团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沙钢永兴与华诚博盛、汇鑫特钢签订了产能整合协议,钢铁行业资源整合迈出坚实步伐。焦化行业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压减炼焦产能180万吨。退城进园或关闭退出162家市建成区重点污染企业。淘汰46台固定床间歇气化炉及两套合成氨装置,2台3米水泥粉磨设备。四大传统产业整合入园加快推进,8个行业17个特色产业集群实施综合整治。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
(二)发展环境
国际环境经历新变局。从国际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逆全球化升温。制造业受发达国家高端挤压和其他国家中低端抢占的态势有增无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加速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获取先进技术与推动产业升级的难度加大。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突破,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孕育出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由此带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创造出新产业新业态,传统产业得到革命性重塑,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这一切为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国内环境呈现新特征。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发展目标,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将持续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发新的发展潜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我省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了战略机遇。
全省环境赋予新内涵。近年来,国家赋予了我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众多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持续显现。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省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基本趋势保持内在向上,产业体系基础、开放通道枢纽、现代化基础设施等蓄积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支撑国内大市场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区位优势持续提升,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全市环境面临新形势。从全市看,我市拥有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辐射优势持续凸显,转型升级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经济内在向上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具备多方面有利条件。但我市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我市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蓄势跃升的关键期,面临着诸多考验。全市制造业仍处于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加速换挡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攻坚期”、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突破期”、深化融合发展的“发力拓展期”、要素集聚发展的“窗口期”、争先进位的“赶超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产业布局调整的“重构期”。
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制造强省发展大局,对安阳提出的新定位,赋予安阳补齐发展短板的新使命。未来五年,制造业仍将是安阳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主动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强化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经济功能,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业将进入战略叠加的“黄金机遇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强化集群强链提升、创新高地建设、基础能力再造、数字应用赋能、技术改造深化、企业梯次培育、项目为王带动、绿色制造攻坚、开放合作发展,培土奠基生态圈层,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构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加快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提供强大支撑。
(二)战略定位
立足“十四五”时期发展,展望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中长期总体发展目标,确立安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定位为“一中心两区三高地”。
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做强做大主导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安阳制造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基本建成链群完整、生态完备、特色明显、发展质量效益显著的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
打造区域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示范区。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全面深化传统产业“三大改造”,加快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品牌提升,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延伸,提升高端化、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水平,打造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打造跨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在安阳、鹤壁、濮阳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基础上,推动三地制造业一体化发展,构建跨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机制,建立三地之间圈层式、轴带式空间发展模式,推进三地产业对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设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打造区域制造业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的高端创新要素在安阳市集聚、科技成果在安阳孵化转化产业化,全面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新时代区域性创新高地。
打造区域制造业开放高地。立足“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主动作为、以为立位,着力打造开放新高地。
打造区域制造业质量高地。围绕河南省质量强县(区)示范县(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质量强市战略,完善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业核心技术的专利化和标准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运用,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开展重点产业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持续提升各级政府质量奖单位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战略导向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
实施换道领跑。坚持“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培土奠基生态圈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推进优势再造。整合重组巩固提升已有优势,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高位嫁接”,加快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强化固基提链。以“补链、强链、延链”为抓手,强化制造业基础能力建设,补齐集群短板,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培育先进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
加快数智赋能。加快数字化改革,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升数智赋能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突出“项目为王”。坚持“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坚持以项目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硬抓手,围绕“三个一批”,以项目促增长、提质量、增后劲,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注重绿色低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倍增,未来产业形成赛道领跑新优势,新旧动能转换塑成强力主引擎,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大幅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环境基本健全,“五链”深度耦合格局全面形成,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基础基本奠定,努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向“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跨越。
规模质量显著增强。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2600亿元,全市工业营业收入突破3500亿元。
效益质量显著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6.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降低18%。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明显提高,盈利能力稳步增强;涉企要素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结构质量显著优化。先进制造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三大主导产业引领作用大幅增强,占比超过5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2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创新质量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1件。
企业质量显著壮大。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普遍增强,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五百亿元以上企业(集团)3家,百亿元以上企业(集团)5家以上,十亿元以上企业(集团)50家以上,超过亿元企业(集团)300家以上,每年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团)100家左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达到400家以上;市级以上“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独角兽”等品牌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00家以上,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新格局。政府质量奖单位质量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力争培育河南省省长质量奖单位1家,安阳市市长质量奖单位5家。
绿色质量显著向好。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3%,新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
到2035年,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通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建成,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三、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
培育制造新模式、塑造产业新生态,全方位打造以“主导产业为引领、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高能级“344+N”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体系。
(一)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主导产业集群引领专项,着力推进链条延伸、产品提质、技术提升、装备提档、管理提效,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率先实现主导产业“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的新跨越。
1.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
(1)发展目标
推进钢铁企业整合重组和装备升级,突出向特钢转型发展,推进企业大力发展特钢产品和产品延伸服务,实现钢铁行业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企业智能化、钢材精品化、产品多元化。大力发展电磁新材料(即硅钢)、汽车钢、家电板、高强板、桥梁板、高建板、锅炉容器、风电、管线钢、耐酸耐候钢、耐磨钢等特色产品,加速推进全市钢铁行业资源整合项目落地开工,2025年,建成特钢板材精品基地、特钢长材精品基地、特种铸造基地和特钢合金材料基地。
(2)发展重点
电磁新材料(硅钢)。重点发展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中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取向硅钢冷硬产品、高磁感取向硅钢(HiB)等产品,加快建设硅钢项目,推广用于大型电机、高频电机、大型变压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智能设备等领域。
优特钢。重点发展高强汽车板材、汽车动力系统钢材、高标准轴承钢、超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耐磨钢等高性能专用特种优质钢材,攻关优特钢关键技术,提高品种质量、降低产品能耗,打造优特钢智造创新基地。
精品板材。重点发展碳素结构热轧中厚钢板、非合金结构热轧钢板、冷轧薄板、低合金高强度钢板、汽车轻量化用热轧卷板、镀锌板、彩涂板等产品,推动现有产品向家电板、汽车板、电工钢板(带)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钢铁深加工工业园区,镀锌板、彩涂板工业园区。
高端管材。重点发展石油套管、油缸管、高压锅炉管、合金结构用管等特殊品种高级无缝钢管以及离心球墨铸铁管等产品,推进煤炭、化工、汽车、电力、水利等下游行业发展,建设无缝钢管产业集群,打造离心球墨铸铁管基地。
优质棒材。重点发展热轧圆钢、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抗震钢筋、锚杆用带肋钢筋、高强度环链用热轧直条等多种高性能棒材产品,建设以高档建筑用材、汽车用钢和合金钢为主要品种的棒材产业链,推进现有棒材向优质化升级。
优质线材。大力发展低碳钢热轧圆盘条、热轧带肋钢筋卷、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钢丝绳用盘条、热轧盘条等优质线材产品,加快推进线材产业向下游建筑、轨道交通、高性能工程用钢等精深加工方向延伸。
高强结构钢。重点发展耐腐蚀铁路车辆用钢、高性能船板用钢、超高硬韧性耐磨合金铸钢、高强钢结构建筑和汽车大梁钢、汽车型材、异型钢等产品,推动钢铁产业向新型特种钢转型升级,加快钢结构及可持续建筑材料加工基地、异型钢加工基地建设。
精密铸造。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部件壳体、新能源汽车整体车桥、整体车架、仪表盘固定架等精密铸造产品,推进精密铸造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及轻量化、医疗、机械等领域。
(3)产业布局
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主要形成安钢、林州、水冶、汤阴四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安钢集团主要发展精品钢铁材料、电磁新材料、球磨铸铁材料、金属复合材料,打造先进特钢板材精品基地、特钢长材精品基地、特种铸造基地和特钢合金材料基地、以及钢材深加工基地;沙钢集团安阳永兴特钢有限公司以精品长材为主要产品,重点打造帘线钢、弹簧钢为主的线材、高强度超高强度螺纹钢和合金钢为主的棒材,形成线材深加工产业链基地;林州市以管材为主,打造先进石油装备、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水冶基地建设以高档建筑用材、汽车用钢和合金钢为主要品种的优质棒材产业链;汤阴县以热轧薄板为主,打造全省重点热轧薄板、异型钢及抗震钢生产基地。
专栏1: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相关项目
安阳市钢铁行业资源整合项目、安钢冷轧电磁新材料项目、安钢特钢转型发展技改项目、沙钢集团安阳永兴特钢有限公司100万吨特殊钢线材项目、沙钢集团安阳永兴特钢有限公司年产160万吨特种精品钢技术升级项目、安阳复星合力新材料年产400万吨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项目、凤宝特钢精品特钢项目、凤宝管业φ460mm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豫龙年产20万吨特种无缝管项目、安阳晨盛钢结构年产60万吨装配式钢结构项目、安阳神龙腾达新材料冷轧涂镀板二期项目、河南涌宝特钢管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液压系列钢管项目、河南亚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精品钢提升改造工程项目、河南福宁年产3万吨钢结构桥梁组件项目、河南涌宝特钢管业有限公司精深加工项目、林州重机林钢钢铁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
2.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1)发展目标
合理优化“一区两园”空间布局,提高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配套水平,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新能源商用车。夯实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短途旅游、商务接待、轻型货运等系列新能源商用车,加强与新能源商用整车龙头制造企业对接,争取在技术研发、整车生产、市场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培育发展大型客车、重型货车等中高端商用车。
新能源专用车。大力推动专用车产业特色化,重点发展续航能力较长且安全性能好的厢式运输车、冷链物流车、城市环卫车、低速观光车、工程机械车等新能源专用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争取引进新能源专用车整车企业,加快研发一批轻量化、安全性高、附加值高的新车型,构建物流车、环卫车、城市执法车、工程车为主的专用车生产体系。
氢燃料电池汽车。重点推进焦化企业利用工业副产氢能,积极引导整车企业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引进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培育发展高可靠性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卡车、客车等专用车和商用车,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
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高档轿车轮毂、高端重卡车桥、汽车制动装置、多功能变速箱、高性能制动盘等产品,巩固完善零部件产业链条,推动汽车零部件生产向大批量、专业化、组件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后桥壳、差减壳、散热器水箱等车身附件配套能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新型高性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大力发展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耐高温隔膜等产品。
充电配套设施。快速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充电桩网络布局,依托省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信息智能服务平台,搭建覆盖全市的智能公共充电网络,提升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化和体系化水平,推动车位共享、充电桩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提高充换电设施及服务网络协同效率。
(3)产业布局
安阳县(示范区)主要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氢能源汽车等产业;龙安区主要发展纯电动洒水车、纯电动车扫路车、路面养护车等产品;林州市主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轻量化汽车零部件、智能汽车电子等汽车零部件;内黄县主要发展激光切割、电机制造、整车电源束、控制器等新能源电动车配件产品。
专栏2: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相关项目
鑫磊集团氢燃料电池生产线、加氢充装站、氢能重卡汽车的组装项目、氢能重卡汽车运营中心项目等项目;宏源汽车和工程机械车轮配件生产项目、林州市全成制动装备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汽车制动装置项目、河南智圆轴承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亿件精密轴承套圈项目、河南省众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68万吨汽车配件项目、林州市豫联高晶年产150万只高端汽车铝轮毂项目、安阳和德汽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2000台纯电动城市专用车项目、德力新能源年产2万件轻量化新能源商用车零部件智能制造车间项目、德力新能源二代智慧物流车智能化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安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零部件项目、林州市鹏华铸业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新能源电动车零部件项目、河南林镁合金科技有限公司200万件铝合金商用车轮项目、河南辉轮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万件铝合金商用车轮项目、安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克能锂电二期4GWh项目、深圳市耐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耐特锂电池生产线项目。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发展目标
聚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康复医疗设备等优势领域,推动大型装备网络化、智能化、成套化转型,持续提升高端和终端产品比重,打造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发展重点
通用航空制造。重点发展植保、物流、物探等无人机产品,突破智能避障、飞行控制、续航能力等关键技术,加快建设无人机整机、发动机、零部件加工、装备研发生产以及飞防服务、检验检测等无人机产业集群。以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吸引国内外通用航空知名企业入驻,打造集基础建设、科技研发、通航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链,着力打造中国航空运动之都。
轨道交通制造。重点发展减振降噪、高弹性的复合型轨道扣件和高强度紧固件等产品,突破高铁、铁路及城市轨道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等技术瓶颈。重点围绕机车车辆零部件、内饰设备、安防技术及设备等领域,培育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智能装备制造。推进专业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数控锻压等大型成套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展高性能数控系统装置、高速高精度主轴轴承、高可靠性功能部件等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培育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等高档机床,完善模具生产的产业链,促进模具精密化、技术高端化、市场国际化,加快建立集研发、制造、体验及应用于一体的新型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康复医疗设备制造。重点发展康复辅具制造、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培育智能型康复辅具、计算机辅助康复治疗设备、健康大数据与健康物联网、远程医疗等智能化产品,加快康复医疗产业向医疗健康、助残扶残、养老服务各个环节统筹推进,推动康复医疗设备产业向宽系列、多领域、集群化方向发展,建设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市,打造“康复设备之都”。
(3)产业布局
安阳县(示范区)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瓶颈,打造通航产业创新中心;北关区支持培育以无人机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内黄县主要发展康复医疗设备;文峰(高新)区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龙安区推动铁路器材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专栏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相关项目
北关区无人机产业园项目、无人机孵化器项目、通航产业研发孵化中心项目、林州市宏阳工业设备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轨道交通和机械装备项目、林州市工务铁路器材制造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高铁和城轨配件项目、福斯罗(安阳)轨道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轨道装备制造项目、河南铁建铁路轨道配件有限公司铁路三期建设项目、安阳振动器技改扩建和退城入园项目、安阳睿恒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高精密数控设备智能化生产项目、祥海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安阳锻压年产30条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自动化生产线技改项目、安阳市华阳电磁铁制造有限公司电磁铁扩建项目、安阳凯地电磁技术有限公司电磁铁制造智能工厂项目、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康复设备产业园项目、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康复医疗设备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汤阴县高端医疗康复器械产业园、滑县(长三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项目、四通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龙安装备制造创新创业园区项目、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河南安阳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河南中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河南中连铁路器材年产8000吨高铁桥梁预埋件项目、南京臻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PCA轨道交通钢横梁生产项目、銮海实业船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
(二)高位嫁接优势传统产业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实施优势产业提效升级专项,推动优势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高位嫁接”,加快提高优势传统产业“新型化率”,实现制造模式深度变革与“材料+装备+品牌”全方位提升。
1.精细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
优化焦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完成焦化行业资源整合,延伸焦化行业产业链条,提升非焦产品比重和附加值,推动煤化工向精细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形成完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建立新型化工产业园区,推进焦化及深加工项目入园,实现产业智能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河南省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煤焦油精深加工。重点发展萘、清油、蒽油、中性酚钠等产品,加强高温煤焦油常/减压蒸馏、超临界萃取分离等分离、提质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分离效率,针对中低温煤焦油,开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燃油加工;加大煤焦油装备研发,在装置及生产规模上向大型化发展。
加氢精制。重点发展乙醇、环己烷等产品;加强加氢提质工艺技术研究,提高烷烃产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加氢乙醇清洁燃料技术、等离子体裂解制乙炔、粗苯加氢精制的研究,探索联合加氢裂化技术,提高轻质馏分收率,实现煤焦油全馏分的高效加工利用。
焦炉煤气高附加值利用。围绕焦炉煤气制甲醇、液化天然气(LNG)、乙二醇、乙醇等产品,开展焦炉煤气净化技术研究,提升煤气整体转化效率,采用先进换热设备促进焦炉煤气余热利用,实现煤气的高效、清洁和综合利用。
煤沥青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活性炭、针状焦和负极材料等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沥青等重组分的利用,研发改质沥青、炭黑、球状沥青、高端活性炭等产品。推进针状焦制备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设,提高煤沥青衍生产品附加值,提高深加工程度和精细化水平。
焦化产品精细加工。围绕甲胺、DMF、新型化肥等精细化工产品,延伸发展农药、涂料、染料、表面活性剂、橡胶助剂、助燃剂、分散剂等下游产品,培育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精细化产品。
(3)产业布局
依托新型化工产业园区铜冶片区(殷都区)、彰武片区(龙安区),引导全市精细化工企业向园区集中。铜冶片区主要发展焦炉煤气和煤焦油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形成洗选、炼焦、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煤焦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彰武片区加快安化原料路线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推动合成氨、尿素向下游复合肥、缓释肥等配套新型化工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延伸。
专栏4:精细化工产业相关项目
河南顺成集团顺利环保公司利用二氧化碳制绿色低碳甲醇联产LNG项目,顺聚能源公司焦化整合提标升级项目、环保可降解新材料基地项目及甲醇单细胞蛋白项目,顺宝环保公司煤沥青深加工制高品质针状焦负极材料项目,宇天能源公司氢能基地等14个项目等;利源集团128万吨/年焦化整合升级及配套煤气综合利用、20万吨无水乙醇、燃气轮机示范基地、5万吨橡胶助剂及预分散母胶粒、利用LNG深冷液化后的解析气建设高纯氢生产装置、碳材料生产基地(清华大学)等8个项目;鑫磊集团的128万吨/年焦化提标改造升级项目、化产回收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焦炉煤气制氢及清洁燃气技改项目、年产5万吨超高功率电极项目、新型炭材料(针状焦)项目、生物油加工项目、煤焦油加工技改项目、碳捕集综合利用项目等12个项目;安阳化学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料路线升级改造项目、河南鑫泰能源有限公司焦炉升级改造项目、河南连连利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橡胶造粒加工助剂项目、林州弘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15万吨废矿物油和煤焦油再生综合利用项目。
2.食品制造产业
(1)发展目标
持续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做大做强面品、禽肉、油料、果蔬制品等系列农副食品加工,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建立健全食品长效监管机制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到2025年,打造食品制造产业集群,建设立足中原、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的区域特色农副产品供应中心。
(2)发展重点
屠宰及肉类加工。以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速冻丸子、熟肉制品、冷鲜分割肉、调理肉食品等主导产品,加强肉制品的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研究,形成以速冻食品加工为主的冷链食品产业链。推进道口烧鸡产业加工创新,做强特色品牌。
粮油精深加工。围绕具有资源优势的花生油、大豆油、芝麻油,重点发展高级烹调油、煎炸油、色拉油、调和油等专用油脂和精制油,扩大生产高等级小麦胚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规模,积极研发粮油防陈化与变质的贮运保鲜技术。开发生产花生分离蛋白、浓缩蛋白、花生蛋白活性肽等深加工产品。鼓励油料加工企业采用先进的、新型的、高效节能的技术装备,引领全市油脂行业转型升级。
焙烤食品制造。重点发展中高档饼干、糕点、月饼等产品,积极开发营养、健康和时尚食品,促进烘烤制品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和优质化方向拓展。
饮料(酒)制造。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和名优白酒,提高酒业品牌影响力。纯净水行业大力开发加气、加味等高端产品和专用产品。重点发展葡萄糖饮料、功能型和运动型饮料,积极开发茶饮料。充分利用内黄县优质果蔬及优质大枣等资源,大力发展果蔬汁饮料、枣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等产品。
(3)产业布局
汤阴县以面粉及制品加工、油料加工、玉米加工等为主要产业,建设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食品工业集聚区。滑县主要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肉制品加工、特色休闲食品、高端食品等产业,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内黄县重点培育腐竹生产龙头企业,促进腐竹产品精细加工,打造全省知名品牌,成为重要腐竹生产基地。
专栏5:食品制造产业相关项目
安阳市豫鑫木糖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木糖醇、年产3万吨赤鲜糖醇项目、河南安井食品有限公司华北生产基地建设三期项目、甘源食品(安阳)有限公司年产3.6万吨休闲食品河南生产线建设项目、安阳华龙农庄面粉有限公司年产160万吨面粉加工项目、益海嘉里(安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三期1200吨/天小麦加工制粉项目、中粮粮谷投资有限公司年加工小麦90万吨面粉项目和年加工22.5万吨面条项目、安阳市麦多多食品有限公司速冻类豆制品、面制品、淀粉等生产线项目、河南红派食品有限公司二期生产基地项目、腾飞饮品公司食品、饮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河南中厨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200万吨米面速冻制品项目、河南鸿淼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200吨膨化食品、冻干食品及面包加工项目、河南耐福食品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膳食纤维项目、林州红旗渠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微生物工程科技研发中心项目、安阳卷烟厂原料醇化库建设及厂区改造和烟草产业园项目、内黄县豆制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河南星之远食品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食品加工项目、安阳市京膳堂饮料有限公司京膳堂三期、中原农谷滑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
3.纺织服装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推动纺织服装向“绿色设计、时尚品牌、智能制造”三位一体转型,加快知名品牌培育,整合各类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入园,建成北关区印染示范园。到2025年,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绿色、时尚、智能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纺织。围绕混纺、紧密纺、特纺等棉纺,重点拓展纺织新材料,开发舒适、再生、环保等多功能化的面料;开展生态认证棉及抗菌棉、麻等具有生态或抗菌特点的传统纤维纺织产品研发;探索智能纺织材料,强化纺织装备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融合。
印染。重点改善纺织印染品质,提高纺织品附加值。加快印染技术改造,推动新型低污染染化料助剂无水染色、无盐染色、数码印花、智能印染、零排放、功能整理等印染工艺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和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印染行业向精细化转型。
服装。重点发展童装,内衣和羽绒服、高档西服、衬衫、休闲服等中高端产品,积极推进广州童装产业园、万雅国际商贸城二期、波司登羽绒服等项目建设,系统提高服装行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整体水平;加强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拓宽市场;支持企业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强特色品牌培育,打响“中国针织服装名城”“中国童装名镇”名片。
(3)产业布局
滑县纺织服装产业园主要发展纺织-印染-高档面料-品牌时装,全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龙安区重点发展高档内衣;北关区印染示范园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品牌效应,进一步做优做大下游服装加工业。文峰区(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档针织童装,构建国内知名的童装生产基地。
专栏6:纺织服装产业相关项目
中信环境(安阳)印染环保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高档面料印染示范园项目、广东利锴纺织产业园二期、河南兴邺针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9000吨针织面料佰源针织科技园、安阳市豫之锦纺织有限公司年产10万锭高档精梳棉纱纺织项目、伊朵雅纺织公司年生产9000万米高端梭织布项目、叮当猫有限公司童装项目、中国童装名镇产城融合示范园项目、龙呈年产15000吨32支针织纯棉纱项目、中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印染企业入驻印染产业园项目、纳尼亚实业(安阳)有限公司轻纺总部项目、威海三阳服饰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件套服装智能制造项目、七匹狼生产基地项目、卡尔美(中国)有限公司卡尔美(中国)体育用品项目、华洲纺织织染项目、河南凤竹(安阳)3万吨印染产业园项目、安阳市万丰纺织服装智慧产业园、安阳市豆珂服饰产业园项目、安阳市纺织服装双创示范产业园项目、安阳市安浙童装产业园、安阳市针织面料智造产业园、中国智慧校服面料科技产业园项目。
4.绿色建材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陶瓷产业科技开发、信息物流、产品检测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比重,形成多品种、高端化、系列化、环保型陶瓷产品体系,打造中部地区绿色高端陶瓷产业基地;促进水泥产业提质增效,打造河南重要的千万吨级新型水泥熟料基地;积极发展装配式施工材料、外墙保温、铝模板等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建设全国绿色建材生产基地。
(2)发展重点
高端陶瓷。重点发展高档卫生陶瓷、釉面陶瓷墙地砖等产品,加强耐热陶瓷、抗菌陶瓷、环保陶瓷等高技术多功能陶瓷研发;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建筑陶瓷产品质量分级测评;围绕“中原瓷都”名片,加快实施陶瓷区域品牌创建;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开拓陶瓷企业电商交易市场。
水泥。重点发展专用水泥、特用水泥,依托“水泥+”经营模式,延伸水泥上下游产业链,大力推进运输结构升级改造,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大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投入,将智能化广泛应用在矿山开采、装卸、运输等环节,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水平。
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施工材料及环保建筑材料。积极研发安全、节能环保、轻质高强的墙体材料、外墙保温材料,以及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鼓励大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传统建材企业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可再生资源建材、固废再利用建材。
(3)产业布局
内黄县依托“中原瓷都”重点发展高档卫生陶瓷、工艺陶瓷、工业陶瓷;殷都区主要发展高铁轨道板水泥、抗辐射水泥;林州市依托“中国建筑之乡”“建筑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大力发展装配式施工材料、外墙保温、铝膜板等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专栏7:绿色建材产业相关项目
北京珠穆朗玛绿色科技有限公司EVE装配式建筑项目、安阳新福润陶瓷科技有限公司高档地板砖升级改造项目、安阳朗格陶瓷有限公司陶瓷砖智能化生产线装备技术改造项目、安阳远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废弃物综合再利用项目、安阳金旺临化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粉磨站技改项目、河南七建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预拌混凝土项目、河南顺成新型环保建材(板材)基地项目、林州市源丰石材厂建筑材料加工项目、林州市泰宏集团高端建筑装饰材料项目、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林州市建筑装备材料产业园、林州市河南远鹏集团建筑材料深加工项目、安阳天洋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建设项目、内黄县新型建材创新创业产业园、长达绿色环保建材生产项目一期。
(三)抢滩占先战略新兴产业
坚持“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实施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专项,加快细分领域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一批百亿级集群和现代化产业链。
1.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积极发展电子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打造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电子新材料、元器件及终端。重点发展电子玻纤、电子布、覆铜板、线路板、智能终端、高端显示盖板玻璃等领域,积极引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元器件等项目,着力突破一批电子信息核心关键技术。
新兴软件及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系统集成、数据服务等领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大力引进面向云计算、新一代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软件,推进软件技术在重点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消费电子等量大而广、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形成产业新增长点。大力推动安阳信创云计算中心项目,建设基于全国产设备构建的大型政府云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等服务。
(3)产业布局
林州市主要发展电子玻纤、高性能电子布、覆铜板、线路板等领域电子新材料产业。安阳县(示范区)主要发展高端盖板玻璃、计算机高端整机等产品。滑县主要发展电子计算器、连接器、端子等。文峰区(高新区)主要发展非晶科技研发、电子工业自动化设备、非晶铁芯等产品。
专栏8:电子信息产业相关项目
林州市光远高性能低介电电子纱及高性能低介电超薄电子布生产线项目、致远覆铜板二期项目、东旭安阳(旭阳)十代高端盖板玻璃生产线项目、安阳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比亚迪智能终端及零部件项目、中科曙光国产芯片高端计算机整机生产基地及配套项目、曲显3D显示盖板玻璃项目、嵩阳光电子柔性导电薄膜材料项目、安阳市柔性光电子薄膜材料生产基地先导工程项目、高新标光电显示材料产业园项目、林州市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园。
2.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
优化新材料产业布局,构建特色优势明显、附加价值高、创新能力显著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到2025年,建成合金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区域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2)发展重点
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铁合金、高品质先进钢材、高端铝合金材料。鼓励企业开发高品质特殊钢铁、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关键品种;着力发展铁合金产品,基本建成国家级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开展铝、镁合金材料关键技术攻关,研发航空航天用、汽车用、电子信息材料用等高端合金产品;鼓励非晶态合金、超塑性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特殊金属材料研究,打造高性能金属材料生产基地。
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合成新材料、聚酯新材料、煤焦精细新材料等产品,立足现有合成氨、乙二醇等产业基础,引导下游延伸发展尼纶、氨纶、腈纶等功能性纤维;建设聚酯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
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极炭新材料、生物材料、先进高温材料等。持续研究锂离子电池高性能电极材料,优化电池结构,强化炭电极、石墨电极等新材料技术研究。引导陶瓷行业探索研发生物活性陶瓷系列产品,促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应用于医学领域;开发低辐射玻璃、真(中)空玻璃等产品;发展高温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研发优质、节能、长寿、高效的先进高温材料产品;鼓励开展稀土材料、智能材料研究,完善新型功能材料系统集成。
(3)产业布局
文峰区(高新区)主要发展硅钢等高性能金属新材料;殷都区大力发展高强钢等金属新材料;安阳县(示范区)积极发展光电显示、超细纤维及新型膜材料等产品;龙安区重点发展药用玻璃、中空节能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特种玻璃,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特种玻璃精深加工基地及新材料产业基地;龙安-殷都区以铁合金、耐火材料等合金新材料产业为主要承载体,建设安阳市合金新材料产业园。铜冶区和水冶-彰武区组建新型化工园区,主要发展瓶级聚酯、甲醇下游新材料、聚酯新材料、煤焦精细新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建设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
专栏9:新材料产业相关项目
安阳恒成新材料有限公司超细纤维及新型膜材料项目、佰士特异型石墨有限公司佰士特异型石墨年产6万吨耐高温新材料项目、安阳腾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日产6万平米硅酸钙板项目、林州凤宝集团高效冶金溶剂项目、嘉隆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宝舜(河南)新炭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中性硼硅药用包装材料项目、安化瓶级聚酯切片搬迁项目、河南省大潮炭能科技有限公司超级电容炭、硬炭、石墨烯复合炭项目、永发(河南)模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9亿件高端精品纸浆模塑产品智能化改造项目、安阳佳友非晶科技有限公司非晶材料产业园项目、新型3D显示保护材料产业园项目、绿色合金新材料项目。
3.生物医药产业
(1)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围绕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品种、特色中药等重点领域,构建产品多样、链条丰富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到2025年,打造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发展重点
生物制药。重点发展新型原料药、制剂等品种,加大甾体激素、抗癌、抗生素类原料药和制剂、医用辅料、诊断试剂等产品深度研发和产业化;引进培育抗体药物、重组蛋白、多肽、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等生物制药企业;鼓励开展基因诊断、生物3D打印、大分子药物、干细胞等前沿性生物制药技术研究。
化学药新品种。重点发展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抗癌药物等产品。加快传统的药物合成工艺技术改造,开展固相化反应、纳米技术、冲击波化学合成等先进的合成技术研究,筛选新型催化剂,研究环境友好合成工艺技术以及新型高效分离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特色中药。重点发展中药资源、新型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现代中药新品种深度系列开发。以林州市、汤阴县等地为重点,建立中药生产基地,加强冬凌草系列、安阳精致膏药等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中药二次开发科研投入,加强超微粉碎、临界萃取、高压固相萃取、大孔树脂吸附等先进技术研究;挖掘优势中药材资源,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功能食品、保健用品、天然化妆品等健康衍生品。
(3)产业布局
汤阴县大力发展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原料药等产品,加快形成集医药材料、研发、生产、贸易、临床“五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林州市主要发展兽药生物抗生素产业,构建抗菌肽产业园区和完整的抗菌肽产业链,打造全国抗菌产品生产基地;文峰区(高新区)着力打通以原料药生产为中心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园区特色中药产业链。
专栏10: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项目
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溢多利安阳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河南利华制药有限公司利华甾体激素原料药生产基地新建项目、上海浦津林州制药有限公司年产9亿支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线搬迁建设项目、上海玉瑞生物科技(安阳)药业有限公司硝苯地平缓释片(II)项目、河南元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临床体液IVD及生殖耗材项目、上海安丁生物(汤阴)药业有限公司年产3亿套口罩生产线项目、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项目、河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车间灯检包装工序智能改造项目、安阳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国际艾文化产业园扩建工程。
4.新能源产业
(1)发展目标
围绕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做优风电、光伏产业,培育生物质能产业,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打造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2)发展重点
风电。重点发展风电整机和核心零部件,推进风电技术突破和工艺改进,开展海陆机组大型化和储能装置的研究,推动风电机组与储能技术有机融合发展,加快行业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融合,促使安阳由风机产品提供向风电服务提供转型。
光伏。重点发展光伏玻璃、太阳能光伏电池、电池组件及关键材料,鼓励特色行业光伏应用,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加强与国内外光伏装备企业合作,鼓励研制智能控制关断、实时监测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积极拓展储能领域,不断完善逆变器、控制器、线锯、EVA胶膜、PET基膜等辅料配套能力;构建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
生物质能。重点推进生物质固化、气化发电及供热综合利用装置,加大生物柴油、生物质压块及生物质气化等技术及装备的研发;鼓励并加强畜禽养殖场等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沼气高值化利用。
(3)产业布局
林州市、龙安区、汤阴县、内黄县和滑县主要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安阳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产业;北关区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文峰区(高新区)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
专栏11: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上海之恒电器有限公司井头村年产100MW风力发电项目、安彩能源榆济线与豫北支线对接工程、上海稷爱新能源项目、河南安彩高科太阳能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太阳能光热新材料项目、河南顺成集团分布式发电及储能项目、华润新能源发电项目、大唐光伏北关区整区推进项目一期、华能汤阴整县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华润电力内黄整县屋顶光伏项目、林州市桂东光伏电力100MWP平价上网项目、普惠能源安阳县分散式风电项目、滑县润金新能源风力发电项目、大唐龙安30MW风电及氢储能站项目、天润金风安阳85MW分散式风电项目、华润电力内黄县300MW风储一体化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滑县新能源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实施未来产业先导化布局专项,加快未来产业基地化布局、集群化发展、规模化提升,积极开辟大数据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氢能和储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未来网络等产业发展“新赛道”。
1.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
(1)技术研发。加快推进河南联通5G空域技术联合实验室、河南移动5G+智慧工厂联合创新实验室、河南移动方快锅炉5G联合实验室等5G应用联合实验室建设,突破一批“5G+集成应用”关键技术。
(2)产业发展。完善5G产业生态体系,培育“5G+物联网”智能终端、“5G+车联网”、光通讯、信息安全等产业;以企业上云、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应用推广。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建设,提升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服务能力;推动以高(高新区)示(示范区)北(北关区)为重点的大数据融合创新集群建设。
专栏12: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重点项目
利源5G+智慧工厂示范项目,安钢5G+智能工厂项目,5G+智慧锅炉房工业互联网平台,杭州易丰实业有限公司易丰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阿里巴巴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和德智慧产业园项目,高新区数字化建设项目,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产业全域数字中心、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保供基地项目,安阳移动5G基站工程,国家级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及5G应用提升项目。
2.人工智能产业
(1)技术研发。积极参与建设提供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安全可控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重点开展类脑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和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突破一批整机、关键零部件、智能生产线等机器人关键技术。
(2)产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发展高端智能产品,夯实核心基础,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控制产品、智能理解产品、智能硬件产品。加快研发并应用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传感器,突破面向云端训练、终端应用的神经网络芯片及配套工具。积极布局面向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智能软件,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
(3)应用推广。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在医疗、教育、交通、物流、金融、文化、旅游、安防、灾害预警等领域应用;建设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四通智能制造产业园、安阳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积极创建高(高新区)示(示范区)内(内黄县)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专栏13: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项目
低空飞行器精细化管理测试基地、河南安阳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军用无人靶机研发制造项目、九众九工业机器人展销中心及装配基地项目、医疗机器人康复设备生产基地项目、祥海智能装备制造项目。
3.氢能和储能产业
(1)技术研发。开展节能高效催化产氢工艺、光电储能材料、光催化水分解获取清洁氢能源、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研发;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电驱动系统、氢能源装备、氢储存和加注等技术。
(2)产业发展。加快安阳氢制备产业布局,建设示(示范区)殷(殷都区)龙(龙安区)氢能与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试验区,打造低成本氢能源生产基地;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加快氢能装备、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等产品化设计和工程化制造,实现本地规模化生产;推动氢燃料电池客车技术应用,加快氢燃料商用车研发,布局建设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链。
(3)应用推广。开展氢能与储能产业试点示范,打造规模化、商业化终端应用场景;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动氢能制取、储运等环节技术创新;加快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氢气储运加注技术等研发应用,布局建设氢气加注网络,带动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水平提升。
专栏14:氢能储能产业重点项目
华润电力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风光储氢多能互补项目、河南众成金石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氢能源基地项目、河南顺成集团氢能基地及储能项目、利源集团氢能源项目。
4.前沿新材料产业
(1)技术研发。开展智能仿生材料、石墨烯基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超导复合材料、液态金属、先进储能材料等前瞻性研究;突破新型人工晶体、碳基新材料、高性能生物基全降解材料、石墨烯改性材料与创新元器件等关键技术。
(2)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打造先进钢铁、先进合金材料产业链,建设先进金属材料和制品研发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基新材料、先进储能材料等深加工产品;加快提高高性能聚酯、聚酯多元醇、聚酯型聚氨酯等深加工产品技术成熟度,扩大产业体量,发挥规模效应;着力发展智能仿生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超导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制品,推动形成新一代技术装备;大力培育林(林州市)高(高新区)示(示范区)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
(3)应用推广。积极参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体系建设,为前沿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质量鉴定和应用评价;建设前沿新材料中试验证基地和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前沿新材料应用验证和示范推广。在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高端装备、航空航天、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开展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化示范,提高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品组合和生产能力,提升品牌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
专栏15:前沿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纳米材料和工程材料研发基地项目、磁性新材料项目、高端纳米晶制带及器件生产项目、新型可降解塑料项目、光伏电子浆料项目、北京铭镓二期项目。
5.生命健康科学产业
(1)技术研发。聚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新发突发性传染病等重点领域,开展基因细胞、疫苗、高性能影像设备、精准快诊试剂及临床治疗新技术研发,提升临床研究水平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试验能力。依托河南省基因数据库,积极参与常见高发病基因大数据研究。
(2)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恶性肿瘤、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慢性病等领域防治需求,推动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细胞工厂建设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工业应用,加快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细胞治疗产品、体外诊断产品、高端医用耗材和先进医疗设备等开发和应用;积极参与河南省食管癌基因数据库建设;以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为重点,探索可穿戴远程诊疗、影像诊断、智慧识别、手术导航等智慧医疗技术和系统,加强远程健康管理、远程门诊、移动医疗和网订店送等健康管理服务培育。加快建设汤(汤阴县)内(内黄县)滑(滑县)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3)应用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共建“两型产品应用示范基地”,建立完善考核医疗机构采购“两型”产品的机制,发挥现有核酸检测基础设施效用,推进基因技术在传染病检测、肿瘤筛查、出生缺陷筛查、遗传病筛查、血液筛查等领域的应用;及时更新完善基因技术相关诊疗项目和收费目录,为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推广应用提供政策保障。
专栏16:生命健康科学产业重点项目
中医医疗器械生产项目,华润三九中药饮品、配方颗粒项目,金域医疗综合体建设项目,基于离子通道开关技术的快速体外检测产品项目,海吉亚医院项目、人健生物制药项目,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年产6.2万(套)智能康复医疗设备系列产品项目。
6.未来网络产业
(1)技术研发。聚焦6G、卫星互联网、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推动太赫兹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安全隐私计算、链上链下高效协同、跨链互联互通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2)产业发展。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开展基于6G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探索和储备;加快数据中心内部网络和出口设备、内容分发网络、云服务平台、域名系统等IPv6改造,支持IPv6业务接入和承载;加快区块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聚焦6G、卫星互联网、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构建林(林州市)示(示范区)北(北关区)未来网络前沿技术群。
(3)应用推广。聚焦感知互联网、智慧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空天智联网、全息通信等未来网络应用场景,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企业、制造业企业开展前瞻性合作,探索现有设备和系统向未来网络升级路径;开展工业制造、农产品、消费品、药品等防伪溯源应用,加强区块链供应、交易、数据互认等应用服务培育,打造能源、文旅、政务、智慧城市等区块链示范应用场景。
专栏17:未来网络产业重点项目
北京网测科技的高端网络检测设备研发和生产项目、中国长城紫晶产业基地项目、中科曙光全自动计算机整机制造二期项目、致远电子二期载板用高端覆铜板项目、年产300万张高频高速5G覆铜板项目、河南铭镓半导体有限公司超高频大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及器件的开发应用项目。
四、重点任务
(一)集群强链提升行动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培育高能级制造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锻造集群长板,补齐集群短板,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的原则,加快培育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高能级产业集群。做强做大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提效升级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绿色建材四大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强化前沿引领技术、“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上的突破和应用。鼓励各县(市、区)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链条,推动全市产业实现由块状分布、集聚发展向集群协同转型发展的全面跃升,形成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全面推行产业链群链长+盟会长+链主“双长一主”提升机制,分行业制定重点及新兴产业链重点事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项清单”,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横向集聚,做强产业链、厚植创新链、提升供应链、保障要素链、完善制度链,推动五链深度耦合。推动《安阳市重点产业链全景图和技术创新路线图》数据全市共享,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项目、融资等清单,强化“挂图作战”,深入实施规划建链、创新头链、数字融链、转型延链、多元稳链、项目壮链、招商补链、生态畅链“八大行动”,重点打造22个现代化产业链,先导布局6个未来产业链,着力锻长先进钢铁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等产业链长板。积极补好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领域的短板,加快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
推进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坚持以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突出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开展产业开发区“百园增效”行动,加快产业开发区提质增效。合理优化用地结构,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盘活存量土地,分类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开展产业开发区土地高效利用评价,促进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双提升。实施“数字园区”工程,建设智能化示范园区。完善推进产业开发区污染防治与处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资源循环和综合利用,打造一批绿色园区。深化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高新区+园区”“开发区+园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鼓励推广“管委会(工委)+公司”的管理模式,由专业公司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引导高新区、开发区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办园,打造若干个市场化运营的“区中园”。持续开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进优势产业开发区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转型升级。
专栏18:集群强链专项
1.实行产业“双长一主制”。推进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理清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按照“一个产业、一张地图、一套班子”的原则,持续开展“链长制”专业化精准招商,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补齐产业链短板和突破关键领域,分行业制定标志性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
2.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品牌化、规模化、综合化、集群化”为方向,坚持“一集群一机构”,聚力高质量发展,形成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3个主导产业集群,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绿色建材4个优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4个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方向明确、精准聚焦、区域协同的产业集群体系。
(二)创新高地建设行动
坚持创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促进“安阳制造”向“安阳创造”转变。
建立创新平台。支持安阳高新区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拓展辐射区,发挥安阳国家高新区科技引领作用,以技术和科技革新为抓手培育新兴产业和科技产业,加强政策机制创新复制应用,打造全市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国家级医疗康复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铁合金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级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豫北区域创新中心基地、安阳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安阳大学科技园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研发机构,积极争取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户安阳。
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雏鹰”企业、创新龙头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工程,推进创新型企业梯次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强化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开展标准化研究和创建品牌。开展“普转科”“科升高”企业培育行动,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中小企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强化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推进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行业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建设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健全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渠道,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壮大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展示平台。加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安阳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间协作更加畅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吸引集聚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安阳市落地转化。
专栏19:创新驱动专项
积极培育行业创新平台。积极争取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落户安阳,建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力争每年实施200个以上重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
(三)基础能力再造行动
坚持制造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关键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强化制造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图谱设计,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专项和产业链布局,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力度,重点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加快发展关键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推动高延性带肋冷轧钢筋、集成精密铸造、海洋电机等核心技术产业化。推动基础材料企业、基础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组建联合体,加快形成有效协调的产业链,提升工业基础产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标准、认证、信息服务、公共服务监测平台等基础服务体系,推进高新区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
加大基础领域研发。完善首台套、首批次和首版次产品应用政策,建立示范应用基地和联盟,促进产业基础攻关产品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推动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联合体共同开展基础领域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加大工业基础领域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专栏20:基础再造专项
1.实施产业技术研发工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开展产学研用基地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推动10家企业研发技术水平先进、市场需求潜力大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2.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工业“四基”发展需求,突破“四基”短板,强化制造业平台支撑,组织实施一批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示范服务平台。
(四)数字应用赋能行动
强化市场牵引、技术驱动、龙头带动,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优势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建立数字化重点企业、重点培育企业(项目)清单,加快安阳豫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扩容改造,搭建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基于华为鲲鹏体系的大数据实验室,加快安阳市大数据研究院建设。积极发展大数据存储与管理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智能终端等大数据硬件设备制造。宣传贯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推进企业对标贯标。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与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制造业大数据平台。依托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大数据中心,全方位推进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实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示范工程,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精品钢及深加工、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应用需求,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传感等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制造业生产过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推动“企业上云”。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方案、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企业上云”专项工作,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新模式示范项目。依托省“企业上云”资源池,鼓励云服务商向中小企业开放平台接口、数据、计算能力等资源,为企业上云提供更丰富更实用的云计算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提升中小型企业二次开发能力。提升深度用云水平,推动企业从资源上云逐步向管理上云、业务上云、数据上云升级,逐步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打造一批通过业务重构和数据整合提升企业价值链的深度用云标杆企业。依托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落实我市企业上云财政奖补政策,在推进云计算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云服务质量水平,助力上云企业实现自主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实现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覆盖,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产业。
深化两业融合。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支持钢铁龙头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加快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协同发展新优势。推动钢铁、水泥等企业发展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处理、热力供应等服务。支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等领域企业,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引导食品工业企业发展中央厨房、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加快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提供社会化能源管理、安全环保、信息化等服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数据服务、标准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产业链向制造业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型。坚持包容审慎和规范监管,构建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发挥其整合资源、集聚企业的优势,促进产销精准连接、高效畅通。
布局新基建产业。推进5G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软件与信息服务平台等重点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施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专项工程。完善“5G+行业应用”“北斗+行业应用”。加快5G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实施千兆光纤宽带和5G网络“双千兆”建设工程,推动创建千兆城市。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专栏21:数字赋能专项
1.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完善“5G+行业应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推进制造业生产过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积极推广网络化协同制造,力争2025年,累计打造500个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
2.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企业上云累计达到5000家,培育10个市级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
(五)技术改造深化行动
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围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以绿色、精益、智能、服务、高端为主攻方向,以实施高水平技术改造为主要手段,延伸链条,提升产业,努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向“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跨越。
加快企业绿色化改造。以绿色化改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推进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建立环保提效升级企业清单,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环保绩效B升A、C升B行动。深化节能技术改造,建立节能改造潜力企业清单,大力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理念加强关键生产设备、生产线等多层次的技术升级。开展节能监察执法和节能诊断服务,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园区和行业整体审核机制,鼓励企业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开展快速清洁生产审核。
推广精益化改造。以精益化改造推动生产制造水平提升,建立精益化改造提升企业清单,开展行业企业标准化建设指标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精益化改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标准化精益化管理水平,加快流程速度,改善资本投入,实现企业集约节约发展。积极扶持树立精益化生产标杆企业,力争每年培育2家精益化生产企业。
持续开展智能化改造。以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建立智能化改造企业清单,持续开展省市两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培育工作,实施“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设备换芯”等智能化改造。引进培育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分行业探索智能化改造方案。在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行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化示范园区。
鼓励企业服务化改造。以服务化改造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服务化改造企业清单,推动企业由设备更新向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线上线下营销等全流程改造提升转变,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加快向“产品+服务”“制造+服务”等模式转型。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支持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创建企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4家。
推动技术高端化改造。以高端化改造带动产业规模能级提升,建立高端化改造企业清单。强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分行业、分领域制定技术改造路线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延链发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促进产业规模和效益提升。推进新兴产业领域技术、装备迭代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倍增发展。持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加快研发高端、智能、健康新产品。
专栏22:技术改造深化专项
1.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车间、工厂、园区和产业集群等载体,分行业分梯次推进智能化改造。培育省级智能化示范园区1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省市级智能车间17家,省级智能工厂3家,建成4家省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2.推广精益化改造,积极扶持树立精益化生产标杆企业,力争每年培育2家精益化生产企业。
3.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支持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创建企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4家。
(六)企业梯次培育行动
大力培育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中高端的制造业头雁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在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行业、分层次建立培育种子企业和培育库企业,构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塔”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促进现有企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培育壮大头雁企业。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质量效益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头雁企业,鼓励头雁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创新融通模式,实现共赢发展。打造一批生态主导型的“链主”企业和领军企业,持续增强“链主”企业和领军企业的创新引领力、市场主导力、群链带动力,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网状产业集群结构。引导“链主”企业不断创新,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完成企业迭代升级与蜕变,带动其他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大幅提升整个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对接“头雁”、“链主”和领军等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体系,提升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机制,建好“准规上”企业清单、拟入库企业清单、易退库企业清单,建立高成长企业分层孵化体系,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策源地。依托开发区,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应用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推广资源开放、能力共享等协同机制,构建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多维度、多触点的创新能力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引领以平台赋能产业创新的融通发展模式。依托开发区,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鼓励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建立全方位配套产业联盟,构建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引导大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链集聚发展。
专栏23:企业梯次培育专项
1.企业梯次培育。重点监测100个左右领军和头雁企业,累计培育500个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准)独角兽等中小企业,累计扶持500个左右小升规企业。
2.培育体系构建。搭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服务体系,构建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建立支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字塔”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七)项目投资支撑行动
聚力换道领跑战略,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把项目建设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抓手,围绕“三个一批”,从项目切入、以项目推动、用项目支撑,不断催生调结构突破点、新动能生长点、稳增长关键点。
精准把控项目投资导向。围绕国家、省重大政策导向,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未来产业先导化,着力构链补链优链强链。突出“两新一重”谋项目,以互联网、大数据、算力算法、场景应用等领域为重点,谋划现代化新基建项目;在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前瞻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和未来产业布局项目。建立全市统一的动态管理项目储备库,在项目储备上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良好格局,确保重点项目提档不断档、有数量更有质量,争取更多补短板、促转型、增动力的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名单。
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先进制造业建立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在建项目加快投产、投产项目加快达效,达效项目长效推进机制,分期、分批谋划和滚动实施重大制造业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达效等环节无缝衔接、压茬推进、梯次跟进。坚持问题、目标、结果三个导向,全面梳理现有产业链中的重点项目,寻找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补齐产业链条。加大对土地、资金、技术、环境、人力资本等要素领域投资力度,提高各类要素生产效率,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韧性和潜力。
严格项目管理。严格落实“一个办法”“四项制度”,按照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评价办法,全面落实调度、白名单、核查、首席代办员等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台账,强化项目建设全程跟踪管理,定期组织现场观摩,做到目标亮相、考核亮牌、奖惩亮剑,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专栏24:项目投资支撑
1.精准把控项目投资导向。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以互联网、大数据、算力算法、场景应用等领域为重点,谋划现代化新基建项目;在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前瞻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和未来产业布局项目。争取更多补短板、促转型、增动力的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名单。
2.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分期、分批谋划和滚动实施重大制造业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达效等环节无缝衔接、压茬推进、梯次跟进。
(八)绿色低碳制造行动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突出绿色制造发展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着力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应用绿色工艺和材料,开发绿色产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绿色供应链,健全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推广绿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大力推动数字制造和人工智能应用,实现钢铁产业全流程绿色低碳智能化。鼓励绿色建筑发展,大力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应用。引进培育绿色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和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培育20家企业(产品)进入能效、水效“领跑者”名单和国家节能技术装备、“能效之星”产品目录。
稳步推进“双碳”战略实施。按照30、60目标加快推进减碳步伐,加强源头管控,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两高”项目。支持科研人员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离激元人工光合、微矿分离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整合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对于难以脱碳的设施和工艺,采用去碳、固碳技术实现碳中和。着力推进电力产业的脱碳和结构转型,逐步淘汰未采取CCUS技术的燃煤发电,鼓励以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为辅的多种技术组合发电。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加强碳减排统计、核查、监管等基础能力建设。稳步推进重点行业、开发区碳达峰碳中和,支持一批碳中和园区(工厂)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评选一批碳中和试点示范企业,加快重点领域低碳产业化示范,积极创建省级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工程试点。
加快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拓展工业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途径,推动尾矿、煤矸石、工业复产石膏、钢铁冶炼渣等高值化利用,加快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以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强化不同行业和上下游企业间原料产品互供、能源资源协同利用,推广使用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加强企业、园区、城市间能源资源等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废旧动力蓄电池、废轮胎、电子电器产品等资源化利用,建成安阳市、林州市和内黄县静脉产业园。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动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加快退出低端低效产能。强化对钢铁、焦化、建材、纺织、食品、电力等行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治理和监管,依法加大违法排污企业处罚力度。以安阳市新型化工产业园和林州市精细化工产业园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监管处置体系。推动沿黄制造业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强化沿黄制造业污染监测与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化发展。
专栏25:绿色攻坚专项
1.绿色制造攻坚。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工艺,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使用节能设备,建立资源回用体系。引进培育绿色制造服务平台。到2025年,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家以上,绿色园区(集聚区)3个以上。
2.工业低碳行动。以有色、化工、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等行业为重点,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工业低碳行动,落实能耗“双控”。开展低碳技术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
(九)开放合作发展行动
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特色定位,加大招大引强,大力承接国内外制造业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开放新高地。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战略合作,积极承接优质产业产能、项目、人才和资金转移;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精,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前沿,重点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引资机制,积极探索“揭榜挂帅”“云招商”“净地招商”等新型招商引资方式,降低招商引资成本,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提升招商引资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积极参加国家、省重大招商活动,发挥好安阳招商大会、融入京津冀招商活动、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等重要活动平台作用,争取中央企业和国内外龙头企业在安阳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走出去建设生产基地,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拓宽市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运用“工程承包+运营”“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模式,探索利用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借助中央及外省(市)大企业、大集团的资源、管理和市场优势,参与国际项目合作和工程承包,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培育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对接河南自贸试验区和空陆网海“四条丝路”,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内陆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谋划建设综合保税区,完善标准化多式联运体系。积极申报安阳纺织服装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纺织服装出口产品优势。重点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载体,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协同共建承接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支持县(市、区)与市外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引导市外优势产业园、高新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在安阳市建设“飞地园区”。
专栏26:开放合作专项
依托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完善产业链配套,加快招商引智步伐,增加招商引资的优惠力度,吸引国内外优质产业落户安阳。充分利用安阳各大重要平台载体,实施精准招商,积极引进行业地位突出、技术领先、带动力强的优势企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灵活运用资本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委托招商、并购招商、飞地招商等招商模式,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要求,现对本规划的环境影响说明如下:
(一)本规划鼓励发展产业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本规划“十四五”期间坚持制造业“344+N”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积极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顺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趋势,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技术改造、大力推动数字制造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应用绿色工艺和材料、推广绿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等措施,着力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推动产业供给体系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而言,在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制造业“344+N”产业均为我市立足于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发展的产业,对环境影响可控。
(二)本规划确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管控措施
本规划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工艺、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等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集聚化、循环化转型。实施过程全面贯彻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严格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严控资源利用上线,严格环境准入。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落实严格的能源消费强度控制和总量弹性控制制度,推动完善各部门联审联批制度、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动态跟踪监督制度,开展精准执法、精细管理,制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预案。在按照要求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前提下,可以较好地避免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综合结论:本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规划的实施基本符合国家、省等各层次规划和政策的相关内容。规划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规划实施后,通过采用各项环保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排放量限定为当地环境容量范围之内。在切实控制开发规模和进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及类型、全面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风险防范措施、总量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规划实施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规划的实施具有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实施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每年年初召开高规格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表彰一批对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及先进单位,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安阳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实施,协调推进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实施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工作开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均提请市委、市政府审议决定。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强化各县(市、区)主体责任,细化目标任务,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规划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二)完善政策供给
加大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创新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引进、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企业梯次培育等支持力度。深化企业减负降本,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实施更大力度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研发费用补贴等财政奖补政策,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给予奖补。抓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指导帮助企业掌握涉企惠企新政策。
(三)创新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入和产品创新,实现制造业领域贷款稳定增长。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中长期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开展项目投资、并购重组、技术攻关等。建立融资高效对接机制,按照中小企业成长现状提供靶向精准金融服务。加大科技金融发展力度,支持发展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完善金融机构、市场体系、产品创新和风险防范体系,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服务功能,建立与创新链需求相匹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扩大融资租赁服务覆盖面,提升先进制造业融资租赁服务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争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
(四)加强用地保障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健全产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制度。创新工业用地供给形式,鼓励土地复合利用,支持企业通过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取得工业用地使用权。落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深化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建立健全公开公正的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加快前期土地审批工作,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特色优势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等重大项目用地,建立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权税调节机制,实行分类分档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
(五)优化企业服务
落实落细“八个深化”“40条措施”,打造安阳“万人助万企”升级版。坚持“点办理、批处理”,建成全市“万人助万企”活动企业反映问题市、县、企业三级直报平台,实现三次产业全覆盖。扎实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安阳市惠企政策大宣讲县区行,搭建首席服务员+工作专班的企业服务直通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探索完善全市制造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对标一流、勇争第一,持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支撑大局的能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关爱企业家“八大员”行动,建立健全全方位、全周期、全流程企业服务机制,提升服务企业的智能化、标准化、精准化水平。
(六)强化人才支撑
发挥“洹泉涌流”人才聚集计划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企业家综合能力。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推动人才引进与技术引进、项目引进有机结合,精准服务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对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专业和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打造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七)保障产业安全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完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促进相关行业实现安全生产;健全完善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严格执行督查制度,确保安全生产。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和应用一体化“互联网+监管”平台,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审查制度,加强数据资源、个人信息和网络设施保护。构建高速、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八)健全监测考核
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估,建立信息检测和分析平台。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办法,定期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强化督导考核,并将制造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在县(市、区)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
主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