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早已是中国企业实现业绩增长、提升品牌识别度、扩大企业影响力的途径之一,反映在光伏企业身上更为明显。近年来,为满足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众多企业纷纷将触角伸向全球各地拓展版图。
(来源:微信公众号“光伏們”)
在近日召开的“一带一路”清洁电力国际合作论坛上,隆基股份、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正泰新能源等多家光伏企业不约而同地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凭借良好的成本控制、智能运维等优势,赢得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已在多国建设分公司、分支结构,并形成了海外建厂、海外EPC、海外并购等开发、合作模式。
我国部分光伏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情况
风光背后多心酸:标准各异、无序竞争、融资成本高
中国机电商会副会长兼太阳能光伏产品分会执行理事长王贵清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技术标准体系不同,有的国家还未建立标准体系,而有的国家对中国的标准体系的认可和采纳程度也比较低。同时,“一带一路”国家项目融资成本也较高。“以风电为例,美国通用电气融资利率仅为3%左右,而中国企业则需要6-7%,相比之下,中国的设备成本优势就被抵消。”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无序竞争也时有发生。”王贵清举例说,“此前,中国企业成功竞得印度尼西亚提出的当年最大的光伏项目,但实施后才发现由于企业初期电力投资计划等做的不够完善,导致出现后续拆迁难、拖工期、标准不达标、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反映出企业投标之初为了在激烈竞争中急于拿到项目,工期、价格等条件都承诺下来,没有系统考虑项目整体实施可行性,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不能忽视的还有,企业可能存在对各国法律、政策、环境等不熟悉,部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扶持力度不足而导致的风险。
应对之策:树立“主角”地位、编队出海、融入本土文化
上述种种,犹如枷锁一般限制了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又该如何解决?
中国企业选择“出海”心中要有一杆秤。原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强调,“走出去”的前提是要树立以投资的眼光看待海外项目的实际收益,谨慎做好万全准备再入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并非中国企业单方面的‘走出去’,而是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行,才能树立中国企业形象、提升产业地位、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最有发言权的要数拥有多年海外项目开发、建设经验的企业们。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颇有感触地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前景广阔,企业“走出去”的选择是符合实际趋势的。但她也强调,企业“走出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我们一直要坚信自己是主角而非跑龙套的,要竭尽所能协调一切可以协调的资源将手中的光伏项目、合同做好、完成好。”
天合光能首席品牌官杨晓忠发表了经验之谈,他表示,天合光能非常重视和维护与当地居民、企业及政府的关系,只有“民心相通”,才能使企业顺利实施光伏项目建设。
晶澳太阳能助力总裁刘巍也提出建议,中国企业应以标准与认证国际合作为切入点,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与多方合作,促进多种形式的“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融资支持体系。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海外建厂、合作必然会遇到很多事情。”隆基股份副总裁唐旭辉坦言,“我们在印度的工厂已经完成注册,但一直没有投,就是考虑到投资回报率等问题。不能认为市场好就马上开始做,海外投资要谨慎、要综合思考。”他强调,未来隆基股份将围绕制造板块进行投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择有海水落差、光照资源比较好的地方,在可形成连续性供电的地区旁边建设工厂,消化光伏发电。
多家企业共同的心声还包括,中国企业通过编队出海、抱团取暖的方式征战海外疆土,发挥自身设备、承包、成本控制等优势,协力推广可再能能源的发展,方可实现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高级经理王贞博也提醒,光伏企业在防范海外业务风险方面,应重视自身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更要密切关注目标国家的补贴政策延续性,防止因出现补贴退坡或取消而造成的损失。
原标题:光伏企业“出海”热 别因这些问题乱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