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平价上网”的脚步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光伏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性。在新材料尚未大规模市场化之前,硅仍然是光伏市场最佳的选择。在转换效率的天花板下,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利用价值是众多厂商关注的重点。于是,双玻、半片、多主栅、叠瓦等技术不断涌现,取得了以较低的成本增幅生产出更高转换效率电池组件的成果。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多主栅技术。首先,我们要了解下什么是主栅。
由大量等宽等间距的平行狭缝构成的光学器件称为光栅(shān),而电池片表面的导线也是“大量”“等宽”“等间距”的“平行结构”,称之为栅线。栅线分为两种,一种是收集电池片表面电流的细栅,一种是汇合细栅的电流向外导出形成闭合回路的主栅。
咳咳,我想到这里已经有小伙伴开始劝退了……
说好了举个栗子,那就开始~
主栅是什么,让我们从全国人民都熟悉的“五环”开始吧~(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
电池正面的栅线可以类比为城市道路,主栅是主路,细栅是家门口的普通道路。
还记得重庆的“屋顶马路”吗?真正的“家门口”!
普通道路可以让周边的居民通行,如果出远门的话,需要先通过普通公路汇流到主干路上。同样,细栅可以收集周边的电子,要想导出电流的话,电池表面的自由电子需要通过细栅汇流到主栅上。
普通道路很方便但是车慢路窄,主干路数量少但是车快路宽。同样,细栅遍布电池片表面易于收集电子但是电阻高损耗大,主栅数量少但是电阻低损耗小。
每当堵车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多一些主干路、高速路,能走的路越多越不容易堵车。同样,当导出电流损耗比较大的时候,我们想到了多一些主栅,电阻更低了导出的电就更多了。
于是,组件主栅是否多多益善这个问题,可以类比成一座城市主干路越多越好吗?
到这里,问题便解决了大半。那么还剩下一小丢丢,咱们把它说完。
所以是不是多多益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回到城市道路问题上,一座城市面积有限,道路多了房屋便少了。
同样,电池片表面面积有限,栅线多了硅片吸收光照的面积便少了。
城市道路与使用面积之间必然存在一个最合适的规划。同样,栅线结构与吸收光照部分也必然存在一个最优的主栅设计。那么,主栅数量多少是“最优”的呢?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具体测试结果参考上图。
到这里有聪明的小伙伴要说了,马路也不是只有平铺一种,还有立交桥呢,栅线结构有没有可能借鉴一下呢?
这个还真有。不过与其说借鉴了立交桥,不如说借鉴了重庆的轻轨。
重庆轻轨李子坝站,轻轨穿房而过,轻轨上方下方都有房屋供居住。
于是,圆形焊带来了~
轻轨穿楼而过,在有限的土地面积内解决了居住与通行问题。圆形焊带减少了单条主栅的遮光面积,同样面积的电池片上便就可以放入更多的主栅了。
原来,4D魔幻的重庆,还有这么多和电池片栅线相似的故事。或许去重庆的街头走一走,又会有更多栅线设计的新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