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郊一条长1080米的高速公路上,每天会跑过4.5万辆汽车,车轮下面是一层透明的混凝土层,保护着下方的感应器、太阳能板和充电设备。目前,这段太阳能公路每日产生的电力,足以为整条公路的照明和周边800座房屋提供电力。
彭博评论称,中国正在建造的智能高速公路,将加速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变革。
当然,仅有发电这一点算不上“智能”。按照设想,到2030年,路上跑的车辆中有10%是无人驾驶,要达到这一点,不仅要研发智能驾驶系统,更要通过建设道路感应系统来提供信息、辅助分析。在行驶过程中为车辆充电,一劳永逸地解决未来电动车辆的续航问题。
中国刚刚提出 “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推动中国从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转型为先进的制造大国,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都是未来重点扶持的产业。除此之外,政府早前还宣布,要在2030年,让中国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在这个战略中,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道重要环节,中间涉及到将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道路技术相结合的问题。
作为试点,济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中国老工业中心之一,拥有约700万人口和发达的汽车工业,中国重汽和吉利集团都在这里建设了制造厂。
这条高速公路在垂直方向上分为3层,最上面一层是透明材质建造的路面层,阳光可以透过它,投射到底层的太阳能板上。在这两层中间,穿插安放着充电线路,以及用于检测路面温度、车流量和车辆重量的传感器。
地下铺设的太阳能板厚度不如1元硬币,车辆行驶在上面,不会察觉到任何不同。不过,目前的测试线路距离有限,无线充电汽车也没有出现,所以暂时还无法试验无线充电技术。
此外,这条智能公路的设计寿命为15年,和现有的沥青道路一致。
这条公路目前的造价是每平方米7000元,在未来大规模铺设之前,需要把成本降至每平方米3000元。目前造价高额,是因为高额技术研发费用和实验室材料制造费用分摊到了道路成本中,等到未来大规模铺设道路,这些成本就可以摊薄,造价也会因此降低。
未来,道路会像人类一样有知觉、会思考。当车辆行驶在路面时,它会分析它车辆的重量以及需要的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