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超日债的实质违约打开了我国债券市场的“潘多拉魔盒”,刚性兑付的历史就此作古。在此之前,众多个人投资者仅关注“垃圾债”的高回报性,但却忘记了同时共生的高风险性,因此11超日债的违约让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个人投资者难以释怀。
沪深交易所的风险警示制度未来将不再是股票的专利,从2014年9月开始,公司债名称也有可能被冠以“ST”的头衔,届时只有符合相关条件并且签署《风险警示债券风险揭示书》的个人投资者才有买入ST类公司债的权限。

深交所更为严苛
沪深证券交易所在上周二分别公布了《关于对公司债券实施风险警示相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对公司债券交易实行风险警示等相关事项的通知》,拟从2014年9月1日开始对未达标公司债实施风险警示。遭到风险警示的公司债名称前将冠以“ST”头衔。
总体上,债券评级不达标、发行主体出现亏损、因严重突发问题可能影响偿债能力等原因都将成为公司债戴帽的诱因。
但上交所[微博]和深交所实施风险警示的具体标准略有不同。评级要求上,上交所限于债项评级在AA-及其以下的债券,深交所则是主体或债券评级在AA-及其以下都可能会面临风险警示。
在净利润方面,上交所的规定是第一年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负,第二年的业绩预告预计亏损,则将被风险警示,即在第二年业绩预告后,便会被“ST”。深交所的规定是发行人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或者经更正的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负值,即第一年亏损就会被“ST”。
此外,为了配合中登公司的折扣系数调整新规,深交所还规定债券主体评级为AA级且评级展望为负面的债券,以及某些情形下中登公司调整折扣系数的债券,深交所也可以对其进行风险警示。
第一创业证券分析师胡泽利认为,深交所新规总体上比上交所更为严厉,这反映了深交所对于在该交易所主板、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更为审慎的态度。
在上周二沪深交易所公司债新规公之于众后,不同风险级别的公司债走势迥异。次日,目前债券评级和发行人评级均为AAA且无亏损风险的12石化02债净价大涨3.25%;与之相对的是债券评级和发行人评级分别为AA和A+的12南港债的净价则暴跌3.06%。
考虑到风险警示制度9月才开始实施,除非有发行方“遭遇不测”,否则新规对公司债的实际影响短期内尚难显现。从财务数据考察,上交所出现此类情况至少要到2015年年初业绩预报期间,而深交所出现此类情况至少要到2015年开始公布2014年度报告后;而从评级角度考虑,9月以后是跟踪评级的断档期,因评级原因被“ST”最早也要等到2015年年初。
高风险债承压
与沪深交易所股票风险警示制度不同,公司债一旦被“ST”,个人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将大幅提升,只有名下各类证券账户、资金账户、资产管理账户中金融资产价值合计不低于500万元且签署《风险警示债券风险揭示书》的个人投资者才可买入“ST”类公司债。
在国信证券分析师董德志看来,新规把目前风险偏好较高的、流动性要求较低的中小投资者排除在外,这部分投资者是现存投资“瑕疵债券”的重要力量,未来新规的实施可能对“瑕疵债券”需求以及流动性影响较大;其次,签署风险警示书,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对风险警示债券未来的交易风险和损失需明确承担法律责任,这将降低证监会“隐形担保”的可能性。
Wind资讯统计显示,沪深交易所目前评级在AA-及以下的公司债共有22只,主体评级在AA-及以下的公司债共有60只。2013年盈利为负的发行人总计34家,这些公司债未来将面临着需求锐减的冲击。
究其原因,风险偏好高且无风控限制能力的个人投资者是高收益率债券的需求主力。一旦这部分投资者被迫“撤离”高收益率债券,目前评级为AA-及以下的公司债未来需求将显著下降。而机构投资者也会因为预期未来需要群体收窄、债券流动性下降而被迫抛售高收益债券。
对于目前大量的AA级债券,部分投资者也会因担心其评级调降“敬而远之”。目前AA级公司债虽然暂时未受明显冲击,但未来若将可能遭遇的评级下调因素考虑在内,则AA级公司债同样会受到打击。处在景气度下行的周期类行业、中长期产能过剩难以改变行业的公司发行的债券最为危险,评级下调的风险最大。
当然,根据沪深交易所公司债风险警示的新规,很多突发事件也可能造成公司债戴帽,而这些风险更难防范。
国泰君安证券[微博]的研究报告特别提及,此次限制个人投资者的行为,交易所高收益债估值将继续重构,投资者要求更高溢价保护的行为将致使交易所债券信用利差进一步扩大。
新规的出台还会影响高收益率公司债的发行:一方面,二级市场的调整和信用利差的高企会对一级市场的发行带来不利;另一方面,投资在认购高收益率公司债时,会更加谨慎和要求更高的溢价。
原标题:公司债苦迎ST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