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光伏上市公司超日太阳(*ST超日)发行的“11超日债”无法按时支付9000万元利息。而超日债10亿元的本金将在2015年到期,投资者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的结局。一时间,中国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全部暴跌,多只债券暂停发行,投资者恐慌情绪直线上升。市场人士纷纷对企业信用风险唯恐避之不及,众多国际投行和对冲基金甚至把超日太阳违约视为引发中国经济“硬着陆”和债务危机的潘多拉盒子。但是把时间退回到2010年底,情形却与如今截然相反。那时超日太阳刚刚上市不久,分析师们对其不吝溢美之词—如,

首页 > 光伏组件 > 单晶组件 > 企业 > 正文

超日债违约样本

2014-05-13 09:40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2014年3月5日,光伏上市公司超日太阳(*ST超日)发行的“11超日债”无法按时支付9000万元利息。而超日债10亿元的本金将在2015年到期,投资者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的结局。

一时间,中国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全部暴跌,多只债券暂停发行,投资者恐慌情绪直线上升。市场人士纷纷对企业信用风险唯恐避之不及,众多国际投行和对冲基金甚至把超日太阳违约视为引发中国经济“硬着陆”和债务危机的潘多拉盒子。

但是把时间退回到2010年底,情形却与如今截然相反。那时超日太阳刚刚上市不久,分析师们对其不吝溢美之词—如,正在崛起的光伏产业新星”、“光伏产业新力军”、“高成长光伏企业”等。

是市场错了吗?如果静态分析上市之初超日太阳基本面和光伏行业前景,确实有许多值得乐观的理由。但是此刻公司和行业都处在一个由盛入衰的拐点,随后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行业产能过剩,并遭遇欧美贸易战,最终由于现金流断裂导致了违约发生。可以说,超日债的违约路径是信用风险从积累到爆发的典型代表(见图1)。

超日债是债券不违约神话的终点,但不意味着债市发展的终结;是信用风险释放的新起点,但不意味着整个金融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崩溃。市场不可忽视中央政府坚决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也要看到债务融资市场上企业资质千差万别,个别企业违约恰恰是重振债市的必要条件。

股市投资者常言“风格切换”,自超日债违约之后,债市投资也已经切换风格,择券从唯高收益转向需要严格甄别信用风险。截取从2011年初公司上市伊始,到2013年年中超日债退市前投资者最后的逃离窗口,不难发现,超日太阳给足了投资者风险信号。

超日债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较为全面解剖风险信号的样本。本文将从宏观、经营战略、财务指标三个维度上甄别相关风险信号,对于上述风险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市场判断谁最有可能是下一个超日太阳。

三大财务报表是观察违约风险的最好途径,哪怕是掺水的报表,亦能看出端倪。

现金流体现失血性休克

违约并不一定意味着债务人已经资不抵债。即便是具备长期偿还能力和意愿的债务人,也可能因为流动性枯竭而在短期内产生违约

任何非债务人主观故意的违约在发生的时点看都是流动性枯竭的结果。据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3月报道,在雷曼兄弟破产5年之后,位于伦敦的雷曼兄弟欧洲国际集团(LBIE)将向无担保债权人全额支付债务,预计支付完上述债务之后,LBIE还剩余高达50亿英镑。LBIE的资产明显大于负债,但是,金融危机中公司流动性不足,无法阻止违约发生。

上市融资本可以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现金流,但是上市却成了超日太阳流动性恶化的魔咒。

在上市前,超日太阳通过经营足以支撑投资活动,同时保持现金不断积累。但在上市后,公司投资规模远超出原先计划,募集资金消耗过快,而后续发展又完全依赖外部债务融资,经营活动反而是在抽干流动性,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见图2)。

信号1

2011年4月18日,公司披露上市后首份季报就已经显示出流动性面临压力。在报告期内,经营现金流-8.8亿元,资本支出2.2亿元,现金从24.6亿元减少至13.5亿元。

超日太阳推进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横向规模扩大化。公司扣除中介费用后的上市募集资金为22.9亿元,其中对应募投项目包括累计10.1亿元的三个光伏电池组建项目、一个8000万元的研发中心和补充流动资金2亿元,另有10亿元超募资金。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对超募资金的运用十分谨慎,可以为超出预计的募投项目补充资金,更多则是留作现金储备。但超日太阳在距2011年11月17日上市仅一个月之后,董事会就决定用其中4亿元偿还银行贷款,上市三个月后又决定用5.9亿元投资了旗下赛阳硅业2000吨多晶硅项目和超日九江200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此时所剩超募资金已不足800万元。

庞大的资本开支和产能扩张导致了后续经营开支的上升。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公司不仅不能通过主营业务补充流动性,反而不断亏损,加剧现金消耗。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超日太阳经营现金流呈净流出,仅在2011年上半年就减少了16亿元。

信号2

超日太阳的现金储备不断下降,根本不能覆盖流动负债(见图3)。于是,公司在2012年3月发行10亿元“11超日债”,其中4亿元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并再度用剩余资金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借新还旧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信号3

此后现金缺口进一步显现。光伏行业整体出现了产能过剩,产能的扩张难以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尤其表现在产业链上游环节。于是,董事会2012年9月决定将上市募资原定用于年产50M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和年产1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的2.1亿元,加上原定用于归还融资租赁设备款的1.5亿元,用作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

随后,现金流对债务安全的保障程度也越来越低。如果现金能够恰好覆盖短期到期债务,现金储备对流动负债之比为1,意味着公司兼具债务安全和现金利用效率。超日太阳在上市融资后,现金对流动负债的保障持续不足0.5倍,即便是在“11超日债”融资完成后该比率也只有0.16,最后接近于零,亦反映出早在违约来临前现金流危机就已经爆发。

在现金流紧张的同时,管理层却很慷慨地决定进行现金分红。超日太阳在2010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6亿元,派发现金股息1.05亿元;在2011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0.7亿元,派发现金股息2500万元。这两次派息是在亏损的情况下实施的,无异于杀鸡取卵,大股东则从中获利。不仅再次抽干公司现金储备,而且反映出管理层信用缺失。

资产固化如铅灌腿

随着经营扩张,超日太阳的资产质量下降且不断固化,后续生存又越来越依赖债务融资,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现金紧张时,其他资产是支持偿还债务的保障。例如当人们在讨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时,也常常将数额庞大的国有资产作为债务安全的信心来源。然而,如果资产质量不高且缺乏流动性,那么就不足以用于支持短期债务。

超日太阳的资产就一直随着产业链扩张而不断固化,愈发沉淀。公司为了满足上下游产能匹配的要求,新建生产项目和外部收购。这扩大了公司的资本支出,在建工程项目和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不断上升(见图4)。

信号4

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超日太阳的固定资产达到27.5亿元,在建工程达到7.7亿元,分别是2010年末的8.5倍和18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38.4%,比2010年末上升了28.1个百分点。

信号5

超日太阳在扩大产能后,应收款、预付款和存货迅速增长(见图5),尤其是应收账款。2011年末,公司的应收账款为6.5亿元,但半年后迅速增长了2倍至19.3亿元,2012年上半年达到高峰25.9亿元。

公司的应收账款,还呈现出账龄偏长、坏账偏高、周转偏慢的趋势。在中短期应收款中,2011年,超日太阳曾经将对海外电站客户的1年期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比例由5%追加至10%,1-2年期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比例提升至15%,远高于行业比例的计提方式。

超日太阳的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在2010年初是48天,到了2012年上半年末已经达到406天,超过了一年的警戒线,在2013年上半年甚至高达1282天。也就是说,超日太阳的应收款平均三年半时间都收不回来。而按照公司计提原则,应收款超过三年就要100%计提坏账准备。

信号6

在2013年上半年,超日太阳的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仅为14.6%,比2010年年末刚刚完成上市融资时的50.9%降低了36.3个百分点。而这期间,公司还发行了10亿元的“11超日债”来补充营运资金。

根据超日太阳的流动资产推算流动比和速动比,一直到2012年上半年依然大于1,但这实际上高估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存货和应收账款虽然计入流动资产,但是实际上流动性并不强,而且存在贬值风险。

信号7

据光伏市场信息研究机构PVinsights的数据显示,硅晶太阳能面板的全球平均价格从2008年的最高点4.5美元降至67美分。在光伏产业最主要的欧洲市场,中国出口的多晶硅光伏组件批发价格自2010年以来从1.6欧元/峰瓦下降至0.5欧元/峰瓦。在这样的情形下,超日太阳存货跌价准备在2011年和2012年共计提了1.3亿元。

信号8

超日太阳的存货不仅价值下跌,而且流转速度越来越慢,占用资金的时间越来越长(见图6)。在2010年末,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是47天,但是在2013年上半年时已经达到了144天。这意味着存货对应的资金运用效率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随着存货和应收账款质量下降,公司流动资产实际上越来越缺乏流动性,不能支持债务信用等级所需要的偿付能力。而在2011和2012年两年内,公司的现金及等价物总共减少了9.7亿元,几乎相当于把“11超日债”全部融资金额都投入到了黑洞当中。

当上市募集的资金和经营活动不足以支持现金需求后,超日太阳难以再通过股权融资和利润获取现金(见图7)。在上市后的两年半时间内,公司的负债规模从14亿元上升至64.5亿元,翻了两番;资产负债率从31.3%上升至88.6%。

就负债结构而言,由于光伏行业2011年开始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业内企业和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不强,难以通过预收和应付账款等无息债务节约资本,只能借助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但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债务不断积累又增加了公司的利息支出,加重财务负担。在光伏行业复苏的2010年,超日太阳的有息债务占总资本的比例曾从45.9%降至26.6%,但随后一路升至84.5%,并在2014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损益表频变利润谜局

超日太阳的业绩在上市后多次变脸,盈利能力被大幅高估,暗示其偿债能力下降

2011年一季度,超日太阳上市首季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4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798.9万元,同比增长764.48%。超日太阳依靠产能和产业链的快速增长,维持了销售收入的增长。尽管组件价格下跌,超日太阳毛利率水平却比上年同期上升5.5个百分点。从常规财务指标看,情况相当不错。

信号9

不过细心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2011年一季度,毛利率在同比上升的同时,环比却下降了2.7个百分点。其他的不利数据接踵而至。上市一年后,超日太阳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从12.1%降至-1.8%;ROA从10.5%降至1.2%,并在2012年上半年降至-0.7%。

信号10

2011年2月24日,超日太阳披露的2010年年报显示,当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2亿元。2011年10月22日,超日太阳披露的2011年三季度报显示,前三季度盈利1.1亿元,并预计全年盈利比上年增长50%-70%。

然而,好景不长,2012年2月29日,超日太阳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11年度盈利只有8347万元,同比下降62%。更令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超日太阳在2012年4月26日最终披露的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实际亏损5479万元。

如果相信公司不存在人为高估利润的情况,那么,超日太阳在2011年四季度当中亏损约1.6亿元。即便按照公司盈利骤降系“汇兑损失和计提坏账准备增加所致”的解释,之前的会计政策也实在是太过宽松了。

接下来,超日太阳试图掩盖亏损加剧的处境。公司在2012年8月27日披露的半年报中称2012年上半年亏损额为1.5亿元,但是两个月后,公司竟然预计2012年全年可以实现盈利1000万-3500万元。而这时的光伏行业已经步履艰难。

终究纸包不住火。2013年1月18日,超日太阳修正2012年业绩预告,预计亏损9亿-11亿元。最终在2013年4月27日,超日太阳公布2012年度亏损16.7亿元,同时宣布更正会计差错,将2011年亏损5479万元更正为亏损1.1亿元。

更不可思议的是,超日太阳对实际亏损低估的做法一直到2014年还在延续。公司发布风险提示称,2013年全年预计亏损8.3亿-9.9亿元,业绩快报则将实际亏损大幅提高至13.3亿元。此外,公司还有银行逾期贷款13.77亿元,涉诉金额13.37亿元。但是,这时拿着退市债券的投资者已经毫无办法,只能持有到期。

信号11

在考虑盈利能力与债务安全之间的关系时,由息税前利润(EBIT)与利息费用的比率计算的利息保障倍数是国际上通用的权威指标。要维持债务可持续性,利息保障倍数应大于1,表明公司至少可以通过盈利先还息,这是借新还旧得以维持的底线。

超日太阳在利润下降的同时,债务积累导致财务费用上升,因而利息保障倍数持续下滑(见图9)。该倍数在2011年末只有0.64,在超日债发行后的2012年上半年末已经跌至-0.44。这说明借新还旧对于超日太阳而言也是一件难以持续的事情,违约必然发生。

超日太阳试图覆盖整个产业链,并且力求做到上下游产能匹配,激进的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为现金流损耗、资产质量恶化和亏损扩大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财务恶化是公司健康度下降的症状,那么经营模式粗放激进就是发病的诱因,更值得投资者深刻反思。

超日太阳采取了纵向与横向同时扩张的经营方式。公司名义上试图通过向上控制供应链、向下向终端客户靠拢来减小风险,但是这种为了挤压对手、追求利润的全产业链扩张方式过于冒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主要依赖于债务而非经营利润,必然难以为继,最后成为“庞氏骗局”。

不过,这种激进的风格并非一时冲动。超日太阳在上市之前已经描绘了宏伟的光伏产业链蓝图(见图8),在当时看来似有合理之处,并在IPO时被市场认可。

首先,光伏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扩张抢占市场份额是击垮对手的最直接办法。更何况光伏行业的盈利模式是薄利多销,理论上拥有产能规模越大的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而且获得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补贴的可能性越高。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在破产以前,就是无锡市政府积极扶持的对象。

其次,基于上市前的经验,超日太阳希望通过提高上游原材料自给率,来提升综合毛利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010年是光伏行业回暖的一年。但是相比较于营业收入快速增长,超日太阳营业成本的增速更快,较2009年同比增长117%,拖累公司整体毛利率下滑至19%。其中,自给率较低的单晶硅组件销售毛利率下降近7个百分点至16%,是公司整体毛利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已经拥有从硅锭到组件生产的多晶硅组件业务,其销售毛利率只下降约1个百分点至27%。

再者,随着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者,而光伏发电清洁无害,取之不尽,一度被视为是最好的替代能源。截至2009年底,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GW,十年间增长了18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即便如此,全球光伏发电占比仍然微不足道,未来光伏安装量看起来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最后,整个光伏行业都具有扩张冲动。尚德、赛维、晶澳、英利、天合等企业不仅制定了电池生产扩产计划,也在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业务贯穿包括多晶硅材料、硅片、组件及系统安装等在内的整个产业链。超日陷入了一种囚徒博弈的困境。

基于这四方面原因,在规模扩张策略的驱动下,超日太阳的募投项目同时向上下游延伸,并且力求做到上下游产能匹配。公司计划成为上至多晶硅材料生产,下至光伏电站经营,数年内可达到GW级别电池片产能的全产业链、大规模企业。

但实际上,高增长此时已经碰到了瓶颈。只有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相比具有优势,光伏发电以及原材料的需求爆发式增长才会来临。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预测认为,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将在2015年前后相等,相对保守的德国则认为是在2017年左右。但是回过头来看,这样的预测是在全球化石能源价格疯狂上涨的最后阶段做出的。随着金融危机紧缩需求以及天然气蓬勃发展,全球化石能源价格已经低迷多年,常规发电的成本优势依然明显。

根据国际光伏市场研究机构SolarBuzz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球七大多晶硅厂商的产能已达到11.45万吨,当时中国国内已有产能达到4.4万吨,在建的有6万吨,共有10.4万吨。但是当时全球实际多晶硅的需求大约在9.6万吨,总产能已经过剩。在这基础上行业继续负债扩张,带来了2010年以来多晶硅价格一落千丈,企业亏损严重。

祸不单行,欧债危机接踵而至,并在2011年下半年陆续扩散至欧元区核心国家。欧洲削减太阳能发电补贴,作为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国光伏企业面临需求萎缩,利润受损。2012年,欧盟开始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欧方威胁征收惩罚性关税。2013年7月27日,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不得不与欧方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协议,主动设定了每年出口欧洲的中国光伏产品限额,超出限额的中国光伏产品还需要缴纳47.6%的反倾销税。

根据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公司的测算,多数光伏企业的违约概率在2009年之后上升了2-3倍(见图9)。根据截至2013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推算的公司主体违约概率中,超日太阳已经超过40%,海润光伏和亿晶光电都超过了30%。

中国处于长期工业通缩和流动性紧张的宏观背景下,违约频发有其必然性,超日太阳不过是违约蔓延至企业债券领域的信号而已

超日太阳违约是中国工业企业经营困难、违约风险上升的缩影。自从2012年3月以来,中国PPI同比增速已经维持了25个月负增长,并且PPI环比目前再度进入一个负增长的周期(见图12)。随着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加剧通缩,工业企业经营恶化,违约风险总体上升。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自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率先推动金融机构层面的去杠杆。而当金融机构收紧信贷,利率中枢水平上升,去杠杆蔓延至企业层面,债务违约就是其表观症状。

在上世纪的“大萧条”中,美国通货紧缩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不断创新低,作为当时“美国梦”象征之一的汽车在1928年后销量增长停滞,美国工业产出增速从1928年的8.5%降至1932年的4.0%。大量企业在收入锐减、银行惜贷后债务链条断裂,纷纷破产。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是中国通缩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当时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初现,随后亚洲金融危机来袭,需求大幅萎缩,中国PPI曾经出现过连续29个月的历史最长负增长。当时中国债券市场还不发达,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要是银行贷款。于是,大面积的贷款违约造成了中国银行业史上最大的坏账包袱,不良率一度高达10%。

当前中国的工业通缩已经对信贷违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中国上市银行的2013年财报显示,银行已经加大了核销坏账和计提拨备的力度,来应对全面升级的信贷违约风险。银行财报还显示,在不良贷款的分布中,制造业企业是不良贷款的高发领域,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制造业企业密集的地区则是不良贷款高发区域。

在工业持续通缩和去杠杆的过程中,信用风险频发有其必然性,超日太阳只是违约蔓延至企业债券领域的信号而已。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债务融资市场上企业的基本面将继续分化。那些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受制于不利的宏观环境,还会成为下一个超日太阳(见表)。(樊华为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公司研究员)

谁是下一个超日

赵旭/文

超日债违约,使得投资者关心信用债的违约风险。根据我们预测,二季度利率总体处于上行状态,这导致信用债的行情很难期待,控制风险仍是关键。鉴于2013年年报公布后面临评级调整,部分AA级信用债可能失去质押资格甚至被调低质押率,这导致AA级信用债估值压力比较大,其波动可能更为大。

根据统计,信用债评级下调调整主要集中在4-6月份,也就是年报披露后的2-3个月左右。根据WIND统计,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15日,交易所公司债发行主体评级下调共计61次,下调时点主要集中在4-6月份;公司债债性评级下调共计48次,下调时点也集中在4-6月份。根据相关研究,债券评级下调往往使得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均有所上升,这说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存在。

我们运用资产负债率、EBITDA/利息费用、经营性现金流/短期负债、货币资金/短期债务等财务指标进行排序,筛选出财务指标靠后的公司债,并考虑发行主体2013年净利润或预计净利润为负的情况,我们筛选了主体评级和债性评级可能下调的22只公司债(见表),包括13恒顺债、11凯迪债、11西钢债、11新筑债、12山鹰债、11云维债、11新钢债、12中孚债、11三钢01、12南糖债、12湘鄂债、11三钢02、12毅昌01、11中利债、11安钢01、11安钢02、11综艺债、12景兴债、11中孚债、12三维债、12墨龙01、12中富01等。

其到期收益率平均为11.36%,货币资金/短期债务比率平均为-5.81,2013年三季度平均净利润为-0.99亿元,行业景气度比较低迷,有些亏损严重,现金流对短期债务覆盖不足,负债率偏高,盈利能力明显下滑,偿债能力下降,这些债券集中在钢铁、电子、轻工、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机械设备等行业。

按照交易所规定,连续两年亏损的发行主体,其发行的债券将在交易所暂停交易,天威债已经暂停交易,可能暂停交易的公司债包括11华锐01、11华锐02、11南钢债、12中富01,其中11华锐01已经提醒了暂停交易风险。

发行人主体评级在AA等级及以上时,在交易所可以进行质押,若主体评级降至AA等级以下时,债券自然将失去质押资格。11华锐01、11华锐02、11南钢债、11西钢债、11中孚债、12东锆债、12三维债、12西资源、12毅昌01、12中孚债等可能失去质押资格。中证登减少主体AA评级、被负面展望债券50%的折扣系数,关于调整部分回购质押券折扣系数取值的通知,对AA且展望为负面的信用债影响比较大,此类债评级下调的概率比较大,若下调为AA-,则失去质押权。

从行业来看,煤炭、有色、钢铁、纺织服装、白酒、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债券评级最有可能被下调。年报公布后,许多债券主体评级可能被负面展望,信用债面临流动性溢价和收益率补偿的分化,而违约概率比较高、行业不景气且现金流难以覆盖短期债务的债券可能成为高收益债,风险比较高。(作者 樊华 记者 魏枫凌/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