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双反”终裁落地、欧洲“单反”升级为“双反”之际,国内政策对光伏行业的扶持也在层层加码。就在上周末,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再出重拳,于年底前再次启动一批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再加上此前的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申报,政府做大国内市场的意图很明显。虽然面对欧美“双反”一招鲜,中国的反击招式层出不穷,但业界对于这套“组合拳”能否有效、何时起效尚存疑问。多方“给力”光伏新政,但国内市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囧迫的光伏新政:看起来很美!

2012-11-15 11:10 来源:solarF阳光网 

在美国“双反”终裁落地、欧洲“单反”升级为“双反”之际,国内政策对光伏行业的扶持也在层层加码。就在上周末,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再出重拳,于年底前再次启动一批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再加上此前的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申报,政府做大国内市场的意图很明显。

虽然面对欧美“双反”一招鲜,中国的反击招式层出不穷,但业界对于这套“组合拳”能否有效、何时起效尚存疑问。多方“给力”光伏新政,但国内市场的孵化培育毕竟非朝夕之功,而众多企业已是命悬一线;前景虽然一片光明,现实却依然悲催。对于他们来说,关键还是如何活下去。

眼下的形势,或许正如狄更斯名作《双城记》中描述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对于卷入这场“生死劫”的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只要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和寒冷,自会迎来一片灿烂的云天。只是,为了迎接新生,多数企业可能都要经历脱胎换骨的阵痛,他们都准备好了么?

光伏新政再加码“金太阳”大扩容

11月10日,包括能源局、财政部在内的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启动年内第二批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按照通知要求,本次批复的项目应于2013年6月30日前完工,金太阳工程示范项目补助标准原则上为5.5元/瓦,建材型等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补助标准原则上为7元/瓦,偏远地区独立光伏电站的补助标准原则上为25元/瓦,户用系统的补助标准原则上为18元/瓦。对光伏发电入社区、入家庭项目,根据投资成本情况,在上述补助标准基础上予以适当增加。

此外,示范项目选用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全光照面积的光电转换效率不低于15%,非晶硅薄膜组件转换效率不低于8%,且必须由该品牌拥有企业自有工厂生产。

上半年,第一批金太阳示范项目获批1.7GW。这就意味着,今年我国金太阳工程的规模将扩容至3GW,从而大大超出了此前市场预期。而上述政策一旦落地实施,无疑将推动光伏发电尤其是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复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中心主任林伯强就此指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背后,政府补贴的介入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多年来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效果也不如人意;因此,今后的补贴措施应该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而近期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对光伏行业的下游,如电站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等终端环节给予帮助,是正确的选择。、

自2009年3月起,政府决定每年从中央财政出资100亿元左右,为太阳能屋顶和光伏建筑建设提供补贴,以促进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形成。当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施首期金太阳示范工程,补贴范围包括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独立光伏发电、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等示范项目建设,补贴力度达到当期总投资额的50%-70%,补贴总额预计超过60亿元。但事实上,不仅太阳能发电市场至今仍未成熟,金太阳工程也并未真正“闪耀”起来。直到2011年8月底,发改委出台全国范围内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政策,这才标志着国内光伏市场的正式启动。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今年第二批“金太阳”工程规模约在1GW以上,与第一批的补贴标准一致,而在系统成本大幅下滑、并网问题解决的情况下,此补贴将非常具有吸引力,不论是用户端还是建筑光伏工程商都有望受益。而在2013年,国内建筑光伏将达6GW的规模,同比有望增长200%以上。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日前更表示,包括金太阳工程政策在内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园区、光电建筑等方面的新政策正在启动,政府明年在新的光伏项目方面投资或将达到空前的700亿元。

“组合拳”难解欧美围剿光伏业仍命悬一线

近两个月来,为了解救内忧外患中的光伏产业,我国政府层面相继推出了多项救市举措,对外不惜与欧美打起了以牙还牙的光伏贸易战,同时紧急出台了一系列“光伏新政”催热内需市场,包括增加光伏补贴、提高并网效率、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等纷纷出炉。但就目前来看,这套“组合拳”虽然一度令市场备感振奋鼓舞,其实质影响尚未显现,中国光伏企业的处境依然是危如累卵。

中欧、中美光伏贸易战已然打响,中国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虽然各界都认为任何贸易战的最终结局都将是双输,但哪一方将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目前却还是未定之数。

需要指出的是,欧美此番不约而同对华光伏“双反”并非一时兴起之举,而是有备而来,背后是欧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策略的调整和转向,中国政府和国内相关企业不可过于轻敌。无论在欧美哪个国家,从未将光伏行业作为地方的支柱型产业,虽然他们的光伏行业受累于经济危机而凋敝,但造成的负面影响远不及中国。今年以来,欧美已纷纷调降或悄然取消光伏补贴额度;究其原因,英国更加青睐天然气和核电,光伏大国德国也开始转投风电,而美国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油气产量激增,都使得他们在能源利用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光伏产业的世界市场出现阶段性萎缩态势。

此外,欧美对华光伏“开刀”之所以有恃无恐,还在于中国和欧美光伏市场在全球光伏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国内的光伏企业均处在产业链的中上游阶段,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多晶硅电池片及组件生产为主,而欧美国家则更注重光伏电池、光伏电站的建设,其处在光伏产业链的下游消费领域。伴随贸易战打响,中国的光伏企业很难对欧美光伏市场造成实质性影响,而欧美通过收缩光伏市场却可以轻易封杀“中国制造”。

双方产业结构和定位的差异,加上欧美早有准备,中国的“组合拳”能否有效、何时起效尚存疑问。另一方面,中国的一系列“光伏新政”一旦激活光伏应用内需,就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战略纵深,正所谓“一通百通”,欧美对于中国海外市场的钳制就可化解,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就眼下来看,面对来势汹汹的“双反”浪潮,中国有多少光伏企业能够顶住这股逆流并幸存下来,显然还是一个硕大的问号。

中投顾问《2012-2016年中国太阳能发电站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也指出,中国光伏业陷入“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企业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内部市场开拓的做法比较明智,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光伏业存在的顽疾。不过,在大部分多晶硅企业面临停产倒闭危机之时,帮助巨头企业“活下来”才是当务之急。

光伏大佬谨慎乐观静待冬去春来

“长远看,中国的光伏企业产能并不算过剩,虽然中国光伏行业很低迷,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光伏企业已是该市场的领先者”,晶澳太阳能(JASO.NASDAQ)CEO方朋日前这样表示。他认为,当前所谓的产能过剩,本质上是阶段性的过剩,长期看光伏行业仍有机会。

目前全球的光伏需求在25GW上下,但仅仅中国市场的光伏产能就高达30GW以上,这一数字已超过了全球光伏电站能承受的出货量。但方朋指出,如果将目光转向2025年的话,全球的安装量可能会达到300GW,市场比现在扩大10倍以上,30GW的产能就不过剩。他觉得,目前中国光伏产业无论是在技术或者是市场规模方面,都已在全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积极的一面。

阿特斯太阳能(CSIQ.NASDAQ)CEO瞿晓铧也认为,与所有新兴产业一样,光伏业在发展中肯定会经历产能阶段性过剩的阵痛,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发展前景。

除了方朋和瞿晓铧,多位光伏大佬也对行业抱有谨慎乐观的看法。他们认为,企业在选择海外光伏发展市场时要“有的放矢”。如在加拿大,不少银行对于电站建设还会给予支持及贷款;而且,一旦政府定好上网电价,就不会作出更改。这相比于深受欧债危机的捷克、保加利亚、希腊等因财政问题而减贷增税要好得多。

除了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在欧美对华光伏“双反”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国内市场能否担任独撑光伏市场需求的重任呢?瞿晓铧的判断是,大规模建设国内光伏电站的时机其实并未成熟。他需要了解未来政府的补贴额到底是多少,“光伏新政”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哪些操作细节,也期待行业准入门槛能够更加规范与透明。

昱辉阳光(SOL.NYSE)CEO李仙寿也表示,大家对市场要有耐心,“以德国为例,2004年至今,它用了八年时间才将一个产业带热,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安装国,而中国也需要一些时间积累,大家不能操之过急”。

与光伏大佬们的淡定不同的是,分析人士对于中国光伏业的前景则显得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如果国内企业不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做好断臂求生的准备,恐怕没有办法撑到行业复苏的那一刻。

经济学家王福重就指出,“光伏产品的生产过程还是有污染的,一些企业自己在疯狂扩张,引得一部分低息贷款大量入场,这都存在问题”。此外,光伏电价现在还是比较贵,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企业应该趁着光伏市场还没有大热的时候,埋头研究产品质量和技术,将成本再往下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也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目前的困境主要有二:其一是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其二是产能过剩。当前最容易入手的就是扩大内需,但国内光伏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离不开政策推动。政府目前做出的一系列救市举措,对启动国内市场将发挥积极作用,但财力是否能跟上很重要。

而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多晶硅行业专家马海天指出,美欧的贸易保护,会倒逼中国发展自身市场,而且从近期出台的”金太阳“工程、”十二五“规划里发展绿色能源的政策来看,只有内需市场真正启动,国内企业的落后产能被淘汰,中国光伏产业才能真正走上正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