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晶硅企业风光不再。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称硅业分会)统计,2012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价格再次快速下跌并刷新了历史新低,国内多晶硅主流报价从年初的每吨21万至23万元跌至每吨16万至17万元(含税),跌幅达到25%。价格下跌导致众多多晶硅企业无力承受,纷纷停产或半停产,部分企业行将倒闭,多晶硅产业还未发力便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多晶硅之殇“上半年开始,就相继有几个多晶硅生产企业发不出工资,到了6月份以后,发不出工资已经成为多晶硅生产企业的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企业都让员工放假回家了。”刘文艳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作为合肥

首页 > 光伏原材料及辅料 > 多晶硅 > 评论 > 正文

光伏市场“两头在外”拖累多晶硅行业

2012-07-31 14:27 来源: 中国商报 

中国多晶硅企业风光不再。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称硅业分会)统计,2012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价格再次快速下跌并刷新了历史新低,国内多晶硅主流报价从年初的每吨21万至23万元跌至每吨16万至17万元(含税),跌幅达到25%。

价格下跌导致众多多晶硅企业无力承受,纷纷停产或半停产,部分企业行将倒闭,多晶硅产业还未发力便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多晶硅之殇

“上半年开始,就相继有几个多晶硅生产企业发不出工资,到了6月份以后,发不出工资已经成为多晶硅生产企业的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企业都让员工放假回家了。”刘文艳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作为合肥景坤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采购人员,他经常要到全国各地的多晶硅生产企业谈生意,现在,很多多晶硅生产企业进入停产状态,他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忙碌。

由于工作关系,刘文艳对各地的多晶硅企业都很了解,并亲眼见证了一些企业的存亡和挣扎。

“河南作为多晶硅生产大省,多晶硅企业几乎全部停产。”据刘文艳介绍,“现在,河南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只有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中硅高科)还在生产,但产能已经降低,5月份还一度停产半个月。中硅高科仅仅保留了偃师市高龙镇的生产线,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厂已经处于停产状态。”刘文艳说。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另一个多晶硅生产大省四川的情况也不乐观。“四川省共有7家多晶硅生产企业,自2011年10月以来,已经有5家企业停产,仅有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以下称永祥多晶硅)和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瑞能多晶硅)维持生产状态。”四川省经委机械冶金建材处赵德本告诉中国商报记者:“2012年以来,由于生产成本过高,永祥多晶硅的产量非常少,仅仅维持在产的状态。瑞能多晶硅成本控制较好,加上集团内部拥有多家光伏材料生产企业,具备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多晶硅生产线不仅没有减产,而且销路还不错。”

但在多晶硅企业“哀鸿遍野”的情况下,一些上市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依然满负荷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南玻集团的多晶硅生产线没有停产,依然按照年初的生产计划开展生产,毕竟,我们要为广大股东负责。”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东告诉记者。

据业内人士透漏,与南玻集团相同,协鑫光伏的多晶硅生产线也依然高速运转,而江西赛维LDK的日子却并不好过,仅仅保留了一小部分生产线。

根据硅业分会早先发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为43家,目前仅剩7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的企业均已经关闭生产线,即有80%企业已经停产。

但刘文艳并不赞成这个数据,根据他掌握的最新情况,到7月末,有13家以上的多晶硅企业还在生产,尽管一些企业的多晶硅生产线没有实现满负荷运转,但至少没有全部关闭生产线。据了解,目前仍然维持生产状态的企业除了协鑫光伏、赛维LDK、中硅高科、永祥多晶硅、瑞能多晶硅、宜昌南玻、亚洲硅业、大全多晶硅等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之外,内蒙古锋威硅业有限公司、特变电工(600089)新疆硅业有限公司、天宏多晶硅、江苏特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也保持了生产状态。

“一些在产的多晶硅企业与其说是开工,不如说是在进行系统参数的优化。”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博士认为。

“两头在外”的尴尬

中国的多晶硅行业逢此劫难,与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整体结构有关,畸形的供需结构导致中国的多晶硅行业受国外市场波动影响极大。多年来,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状况:即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主要依赖进口,下游光伏组件等终端产品的消费主要在国外。

在多晶硅生产技术方面,中国已经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2011年中国多晶硅的产能为16.5万吨,表观消费量为14.7万吨,考虑到一些产能不能有效释放,中国的多晶硅产能可以满足国内企业的市场需求。

但十分尴尬的是,尽管国产多晶硅产能很大,但中国每年仍要大量进口国外的多晶硅,多晶硅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未完全改变。据硅业分会统计,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达到3.8万吨,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至5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3.4万吨,同比增长32.3%,除4月份之外,月份进口多晶硅数量逐月增加,5月份进口量7896吨,创下了历史新高。

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产量巨大,但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产品主要靠出口。根据硅业分会统计数据,受欧洲市场抢装的刺激,上半年中国晶硅电池产量超过12GW,并且主要产品仍以出口为主,其占比超过80%。

“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导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只能看国外的脸色行事。欧洲是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地,2011年以来,欧洲削减光伏补贴的政策,太阳能电站的装机容量缩减,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的欧洲市场的份额减少。

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本来就减产严重的多晶硅行业还出现了供应过剩。根据硅业分会的统计,即便众多企业停产后,上半年多晶硅供应仍过剩6000吨。

多晶硅供应过剩,下游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市场需求受挫,多晶硅的价格“跌跌不休”。

“未来多晶硅的价格还将延续缓慢下跌的趋势,价格上涨的动力不足。”银河证券分析师张弢认为。这更为多晶硅企业的未来平添无数忧愁。

应联手应对韩美“价格战”

在中国多晶硅企业仍在苦苦挣扎之时,美韩对中国发起了多晶硅的“价格战”,将中国的多晶硅行业推入到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美国、韩国等多晶硅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降低产品价格,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推行“低价策略”,与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打起“价格战”。

根据硅业分会的数据,2012年1至5月,中国从韩国、美国、德国三国进口多晶硅数量占全部进口量的90%,从月度的进口单价来看,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单价逐月下滑,而除去运费,如此低的售价已经形成事实上的低价倾销。

目前中国一些小型的多晶硅企业停产超过1年。“如果多晶硅生产线停产1年以上,再次复工的成本极高,管道的密封性、产品的稳定性等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闹不好多晶硅生产线就要被废掉。”赵德本说。

价格竞争是一种正常的手段,但国外企业的“阳谋”在于,“美、韩多晶硅企业通过低价的策略,压制中国多晶硅企业的发展,采用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拖垮中国产能较小的多晶硅企业,降低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以便在未来行业形势好转之时,在多晶硅市场上获得掌控地位。”王世江认为。

中国有过这样的教训。在国外垄断多晶硅生产之时,中国企业只能被动挨打。“发达国家打压中国的多晶硅材料和终端光伏产品,不仅是为了本国企业的利益,更是针对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主导权的争夺。发达国家希望通过贸易战的方式将我国刚刚起步的多晶硅光伏产业扼杀在萌芽阶段。”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如果多晶硅企业大量倒闭,对中国整个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一旦国外大型企业形成垄断,等到国内光伏电站市场崛起之时,多晶硅需求增加将遭遇价格将上涨,这将重现当年中国多晶硅行业受制于人的局面。

据悉,韩、美的低价策略已经导致国内的多晶硅企业“兄弟阋于墙”,天威新能源减少采购天威多晶硅的产品,这为本就需求低迷的多晶硅市场带来了更多阴影。

在2011年硅业分会召开多晶硅市场座谈会上,提出为应对美韩等多晶硅出口,国家应征收反倾销关税,这一提议得到众多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响应。经过重重努力,商务部决定7月2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调查。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多晶硅企业要进行对韩、美的反倾销调查,而下游的光伏企业并不赞同。反倾销调查立案后,天合光能、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阿特斯阳光电力组成的光伏发电促进联盟联合发表声明称:天合光能、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阿特斯阳光电力组成的光伏发电促进联盟主张并支持开放的市场、自由的贸易和公平的竞争,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

“双反调查对多晶硅企业是好事,对中游下游的光伏组件企业来说不是好事。从短时间来看,可以提高多晶硅产品的价格。但从长远来看,多晶硅毕竟要变成光伏组件,组件成本过高,影响光伏的出口,这样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刘文艳认为,这代表了下游光伏企业的普遍心理。

行业亟待升级

中国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光伏产业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要想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对多晶硅行业实现技术升级,国家也要重新规划多晶硅行业的布局。

2007年以来,多晶硅项目一哄而上,多晶硅生产线目前已经是处于落后的状态,与国外的大型企业相比,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国外大型多晶硅企业经历过高利润的洗礼之后,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等基本摊销完毕,每千克的生产成本一般在20美元至25美元,而中国企业每千克的成本普遍在30美元以上,还不包括财务成本。”王世江说。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应该鼓励多晶硅企业的研发,支持多晶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多晶硅项目的审批权收归中央之后,多晶硅企业的扩能和技术改造就面临着行政审批难题。诸多限制之下,规模较小的企业放慢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脚步。

“要解决中国多晶硅行业的问题,需要国家加大现有多晶硅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升级。在四川,一些处于停产状态的多晶硅企业如新光硅业、乐电天威等已经着手冷氢化工艺技术改造,目前已经开始了前期的手续申报、环评等工作,预计年内动工。”赵德本说。

在扶持技术升级的同时,落后产能将会淘汰。“通过激烈竞争,低端产能、规模较小的企业在竞争中关闭。扶持、做大做强优势生产线,最终实现5至8家大型多晶硅企业,多晶硅企业的日子还好过点。”王世江认为。

除了技术升级之外,中国多晶硅产业布局需要改变。“国家有意将多晶硅的发展和新能源的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到西北部地区投资多晶硅,利用西北部廉价的火电和风电,降低生产成本。”王世江透露。

大全集团在新疆石河子市投资建设20000吨多晶硅、1000MW硅片、500MW电池组件项目,配套大全天富2X330MW自备热电厂,正是这种国家布局的体现。

中国多晶硅行业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市场需求萎缩,因此,必须为中国多晶硅企业找到市场出路。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雷声大,雨点小”,国内的光伏电站发展比较缓慢,甚至国内的市场并没有有效启动。加快发展下游的光伏电站,多晶硅企业才能最终走出“两头在外”的依赖状态。

“国内光伏产业的市场不打开,中国的太阳能光伏行业永无出头之日。”赵德本认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