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曲靖南海子。我省首个年产3000吨多晶硅企业已正式投产,大型生产线静静地在阳光下散发着现代魔幻的光芒。
这个承载了云南多晶硅产业破茧意义的项目,刚一出道就显现出不凡实力,出炉了国内业界领先的电子级三级水平多晶硅。但是好事多磨:百年大旱让30亿投资的工厂正式投产不久就陷入停工状态;更考验企业管理效能的是,多晶硅的国际市场价格已经从项目立项之日的400美元/公斤,急转直下到眼下的不到40美元/公斤,缩水至十分之一。

多晶硅的江湖中国自主供货缺口严重
云南冶金集团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冶研新材料公司)在2005年接手多晶硅项目之前,主体是昆明冶金研究院。那时候冶研新材料公司组建的10人研发小组对多晶硅基本上是一无所知,而今已有多人成为了多晶硅业内的知名专家。
多晶硅是什么?多晶硅是生产单晶硅的直接原料,需求主要来自于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按纯度要求不同,分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但是全球多晶硅生产和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日本、美国、德国的7家公司手中,中国的自主供货存在着严重的缺口,95%以上的多晶硅材料需要进口,供应长期受制于人。
研发小组接触多晶硅项目的时候,正逢全球信息技术和太阳能产业飞速发展,多晶硅供给紧张,价格严重飙涨。德国政府宣布实施“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为此提供了总共约4.6亿欧元的财政预算。随后西班牙也对国内太阳能发电进行补贴,海外巨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场逐步发酵。
高峰时候,多晶硅的利润率在500%以上,而且常常有价无货。中国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发展因此受制。
与此同时,行业极具诱惑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国内的逐利资本,各路豪杰纷纷杀入多晶硅江湖。“多晶硅”一度成为投资舞台上最当红的人气王。四川、江西、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纷纷上马重磅项目。
云南省政府也积极介入,多晶硅产业化项目被云南省列为“双百”重点项目和云南冶金集团倾力打造的硅产业板块的核心产业,列为推进实施的省二十项重大工业项目之一。
云南多晶硅梦两大先天优势引资本看好
在冶研新材料公司之前,云南不乏专家和企业做过瑰丽的多晶硅梦。
云南全年日照数为960~2840小时,具有光伏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多晶硅市场前景广阔。生产条件方面,我省也得天独厚,一是硅矿丰富,几乎每个县都有硅矿;二是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电价占到40%,而云南水电资源丰富,有能力保障电力供给。
在上世纪80年代,我省一位省级老领导对这项产业落地云南专门做过调研论述,希望云南因地制宜,在多晶硅产业化发展上取得突破;而后,一大型企业曾有意进军该项产业。但最后,这些声音都在发展中被淹没。
2006年,就在冶研新材料公司现在的项目厂址旁边,以“亚洲第一大产能高纯多晶硅生产项目”高调开工的爱信硅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目光,这一项目的发起者李延人与中国太阳能之父施正荣曾在无锡尚德太阳能搭档,后来尚德成长为全球光伏业巨头,施正荣也以149亿元的身价成为中国新首富。李延人带着硅材料深加工项目来到云南,描绘了一条硅材料产业链的完美蓝图并与云南一家企业一拍即合。但是不久后,这个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推的项目就因资金和专业人才团队的缺乏等原因宣告夭折,“遗址”今天尚在。
突破技术封锁创始人笑言无异于搞原子弹
2008年11月,冶研新材料公司的多晶硅项目正式在曲靖南海子开工建设。
2006年,研发小组第一次跑到北京请专家,当时中国搞多晶硅研究的专家屈指可数。公司把几位70高龄的老专家请到昆明,老人们整整为团队讲了两天16个小时的多晶硅知识。而后,昆明冶研又向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取经,复印可以寻找到的一切资料,在全球范围内汲取可以吸收的养分。2007年,锁定向美国引进核心工艺包,项目定位是行业领先,高起点,高标准。
公司技术负责人亢若谷书记办公桌对面的墙上,一张长条状的工艺流程图密密麻麻,这张图就是一个多晶硅工厂的微缩。多晶硅核心技术的生产工艺对系统性要求非常高,不是单套,而是几百套上千套设备的集成,而且由于因为大量易燃易爆气体的存在,技术风险、环境风险都非常大。为了熟悉流程,2008年,公司在曲靖市租楼用于办公,几十号人白天上班,晚上消化国外的技术资料,租用办公楼的5个会议室里,大家以各种形式进行技术交流,经常直接用英语研讨生产流程。
虽然核心技术被高度垄断,但通过团队努力,先后有几百人次的外国专家被邀请到曲靖南海子项目现场,为工厂建设出谋划策。
“要想挤进竞争激烈的光伏市场”,冶研公司总经理沈立俊表示,公司的想法是,通过电子极多晶硅撬开市场的大门,再用高端的产品确立自己的优势。
电子极多晶硅的纯度要求是9到11个9,也就是说,10亿个人当中有1个人“生病”,产品就不合格了。
2010年11月15日,昆明冶研的第一炉多晶硅产品产出,今年7月,电子3级的产品出炉。
洗牌在所难免
成本管理是头等命题
戏剧化的是,从起跑到国务院叫停,仅仅短短的两年时间,多晶硅这个被称为新能源的产业就被国务院常务会议认定为产能过剩。冶研新材料公司的多晶硅刚刚问世,市场格局已经发生巨变,全球性的产能扩张让产品暴利一点点融化。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变成企业的头等命题。
有数字显示,国内多晶硅产能分别在2009年、2010和2011年达到1.97万吨、4.24万吨、6.43万吨,出现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而多晶硅产业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1000吨的项目投资高达10亿元人民币,不少受暴利驱动匆匆上马的项目产出效率低下,能耗惊人,电耗占到成本的40%~60%,且在安全生产与污染排放问题上存在极大隐患。2009年9月底,国务院发布38号文,文件要求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
公司总经理沈立俊断言,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目前市场上的七八十家企业在这轮淘汰中剩下的将不到1/3。国内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多采用改良西门子法,成本价在70美元/公斤左右;而国际大厂的成本在30美元/公斤以下。如果企业技术不升级、不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努力提高转换效率,必然在竞争中出局。
面对来自市场的炙烤,沈立俊表示,云南省对多晶硅产业的提前布局为昆明冶研公司赢得了市场机遇,如今的市场已经难以再大规模上马产能。门槛的提高对于已经建成的行内大型企业也是利好。而公司目前投产的生产线从工艺的先进性等指标在我国已建成的项目中位居前列,公司如何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工艺流程,加强节能减排,是未来市场制胜的关键。
根据云南冶金集团的硅业板块的蓝图,到2015年,以冶研新材料公司为龙头的硅产业,将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工艺技术、节能环保指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打造合理产业链,抢占行业领先地位,力争形成工业硅20万吨、多晶硅1万吨、太阳能硅片500兆瓦、半导体单晶硅抛光片1亿平方英寸的年生产能力,销售收入100亿元,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
云冶集团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云南冶金将投资69亿元建设1个工业硅项目、2个多晶硅冶炼项目、2个多晶硅深加工和配套教案设技术中心项目。新增15万吨工业硅生产能力,新增500兆瓦/年太阳能硅晶片和1亿平方英寸大直径硅半导体电子抛光片加工生产能力,并配套建设集团硅材料技术研发中心。此外,“十二五”期间将永昌硅业公司1万吨/年高纯二氧化硅项目、60万吨劣质褐煤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冶研新材料公司有机硅产业化项目、薄膜电池产业化项目列为预备项目。
一家证券公司的行业分析师认为,布局全产业链的厂商将比单个环节的专业化厂商在成本压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国内多晶硅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过剩而是落后,未来中国多晶硅厂商的长期投资价值,取决于其对规模管理的优势,取决于其成本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