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南京南站随之正式投入运营。与此同时,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BIPV)项目南京南站“太阳能屋顶”也投入使用。
在北京南站BIPV项目饱受诟病之后,南京南站的运营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南京南站太阳能屋顶
南京南站太阳能屋顶电池板及站房内发电设备,是一个设计容量1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这套系统的使用寿命为25年,其间可发电2.28亿度,相当于节约原煤8.5万余吨。
作为项目设计单位负责人,中电电气太阳能研究院院长贾艳刚日前在参加2011中国清洁电力论坛时介绍了南京南站BIPV项目的设计难题,并呼吁业界重视BIPV的发展,他希望出现更多的精品工程,为BIPV树立行业标杆。
七大创新突破限制
据贾艳刚介绍,BIPV最大的困难在于受到多种限制。“我们经常讲BIPV技术是带着脚镣和手铐的设计,光伏发电设计主要考虑受天气的影响,而BIPV不光受到太阳和天气影响,还要受到建筑物的影响。”
贾艳刚表示,南京南站BIPV项目的难度在于它不是在平面区,而是在井里做光伏发电。其次,建筑物朝向是南偏东28度。而根据国家建筑规范,南偏东超过15度就要求解决西晒的问题。
实际上,下午的太阳质量、大气质量要比中午的时候好。贾艳刚指出,中国的光伏建筑不应该是正南正北的朝向,而应该是偏西一点。
通过研究太阳运行轨迹曲线,设计单位发现在南京当地,南立面只有效率不足60%的光照辐射量,根据他们的分析,在成本75美元以下效率低于70%的就舍弃,因此该项目实际只安装了10.67兆瓦的光伏发电。
贾艳刚表示,根据该项目积累的经验,如果正南正北里面不做光伏发电,付出的成本代价和现在的将差距很大。他建议,在现有的成本条件和国家补贴政策下,低纬度地区不建议在南立面做发电。
据悉,为了完成南京南站工程项目,设计单位通过7个技术创新解决了上述受限制的两点。
期待国内市场启动
按照现有电价计算,投资南京南站BIPV项目并不赚钱。据南京市发改委交通能源处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概算投资2.7亿元,按照现有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和财政补贴政策计算,25年的电费收益只有2亿多元。
业内人士称,建这个纯贴本的工程,展示了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利用和发展的支持,以及对新型建筑建材推广的鼓励。
但实际上,我国对BIPV的重视程度远逊于光伏电站。
“我们在平常工作中明显发现大家感兴趣的是地面电站,而对BIPV和建筑物的部分关注不大。”贾艳刚说,“而光伏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却是依靠各个国家的百万、千万屋顶计划的带动。”
据贾艳刚介绍,在光伏市场发展的30年当中,只有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建有大面积的地面电站,而其他国家大多都是结合建筑,国际市场上60%~70%的配电侧并网都是BIPV技术。
“从市场容量上决定了大家要高度重视和研究BIPV技术。”贾艳刚说。
和风电并网一样,在用户侧是“黄金电”的BIPV发电一旦要求并网就时常被人诟病为“垃圾电”,如北京南站的分布式发电至今没能实现入网。
贾艳刚认为,从国家“863”计划到今年国网公司出台的标准来看,我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国家会发展用户侧的多点接入。
他说:“大家应该对国家的BIPV发展抱有信心,虽然中国企业在欧洲受了很多委屈,价格大幅下降,但是国内市场启动指日可待。”
由于BIPV项目是和建筑物与电网结合在一起,而建筑物是有寿命的,贾艳刚指出,一定要考虑建筑与配件的同寿命问题。“建筑做了以后想改非常难,可以给底座和支架设计留一些空间和余度,方便以后作调整,让系统效率更高。对于业主来说,我们建议你做一个聪明的业主,不要像中国的风电一样,虽然价格降下来了,但是发电量没有保证。”
贾艳刚希望今后的BIPV项目以北京南站为警示,“要让国人知道BIPV项目是经得起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