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伏发电不等于太阳能
一提到太阳能行业,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以无锡尚德和英利绿色能源(YGE10.81-3.57%)为代表的一些公司。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公司并不代表整个太阳能行业,它们属于光伏发电这个细分领域。
首先,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光伏发电。光伏发电(Photovoltaic,PV)是指利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在吸收太阳光后产生光伏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至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太阳能技术,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光伏发电,还包括光热发电(CSP)技术、太阳能水热技术和太阳能暖通技术。其中太阳能水热技术已经有较好的商业化应用,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通技术也开始在一些商务楼宇里发挥作用。光热发电是以反射形式将太阳能聚集起来产生高温热能,加热工作介质驱动发电机发电,美国、以色列、西班牙、德国都建有多个太阳能热发电站,积累了一定的商业化运行经验。
当然,在这四项太阳能技术中,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应用及产业规模都是首屈一指的;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企业从事的也都是光伏发电技术。以至于很多人将太阳能技术就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光伏发电。
光伏技术因为其商业化程度高,产业规模大,上市公司多成为了太阳能技术的一个典型代表,受到热捧。但光伏发电不能涵盖整个太阳能领域,光热发电技术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二)晶硅电池技术不等于光伏发电
至于光伏发电技术,它又分为晶硅电池技术、薄膜电池技术和多元化合物电池技术。其中多元化合物电池尚未工业化生产,属于试验阶段。薄膜电池则是以各种化合物配制而成,其光电转化效率和制造成本都比晶硅电池低许多。在薄膜电池领域有一家股价高达128.88美元(截至8月27日收盘),市值与产能均居太阳能行业第一的美国公司FirstSolarInc.(FSLR),其设备自制、技术先进、研发能力强,所生产的碲化镉薄膜电池光电转换率达到了10%,在生产成本和毛利率上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按8月27日的收盘价计算FirstSolar的市值是110.3亿美元。
不可否认,目前晶硅电池技术仍然是光伏发电的主流技术,据国际太阳能咨询公司Solarbuzz统计,2009年硅晶电池的出货量占世界光伏电池总出货量的81.8%。其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将石英砂熔解、提炼和纯化,生产出太阳能级硅原料的环节是上游;铸造硅锭、切割硅片、制造太阳能电池片、封装光伏组件是中游;下游则是按客户的需求进行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集成。
我国光伏行业的在美上市公司不仅都采用的是硅晶电池技术,而且业务重点全部集中在光伏发电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即由硅锭、硅片、太阳能电池到光伏组件的生产制造环节。尽管搞薄膜电池出身的施正荣率领无锡尚德在硅基薄膜光伏组件的生产上有过尝试,但最终因为效果远不如预期理想而在半个多月前将该项目正式终止。
(三)中国光伏行业的现状
截至2010年8月28日,在美国股票市场公开上市的中国光伏技术企业共有10家。其中,英利新能源、天合光能(TSL24.77-2.86%)和无锡尚德分列总市值的前三位,在14亿到17亿美元之间;今年5月中旬才登陆纽交所的晶科能源(JKS25.24+0.24%)在该阵营中最为年轻、同时也增长最快。由于在今年第二季度中的良好表现,晶科能源本月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股价不断创出新高,截至8月23日较发行价已上涨超过134%,成为今年中国公司在美IPO的一大亮点。在这些中国光伏技术公司中,有六家是在纽约交易所(NYSE)上市,其中包括市值最大的前三家公司,余下的四家企业在纳斯达克(NASDAQ)上市。需要指出的是昱辉阳光(SOL8.58+2.75%),它在2008年1月登陆纽交所之前,已于2006年8月在伦敦证交所AIM版正式上市,股票代码SOLA,融资5000万美元,成为上述企业中唯一一个在纽约和伦敦两地上市的。
非常有趣的是,按8月27日的收盘价计算,在美上市中国光伏企业的市值总和为91.5亿美元,居然还比不上行业老大FirstSolar单独一家的市值110.3亿美元。尽管按2009年的产能排名,尚德与英利两家之和就已经大幅超过FirstSolar。
1.中国在美上市光伏公司第二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10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中,无锡尚德今年第二季度的总营收是最多的,然而不幸的是它也是中国光伏企业中唯一一家净利润出现亏损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尚德的营运支出高达1.329亿美元,在一季度时仅为0.51亿美元。营运支出的陡增主要是如下两个原因:一、尚德停止了薄膜太阳能产品的生产,而这造成了薄膜产品出货量的非现金损失高达0.546亿美元。二、考虑到投资太阳能硅片生产商顺达有限公司的信用风险,尚德计提了特殊准备金0.25亿美元,顺达目前正在进行重大改组。
在毛利率指标方面表现最为抢眼的是英利绿色能源,这主要是因为其自建的硅原料生产基地六九硅业从去年12月试产以来,到这个月初已经形成了年产3000吨的产能。在二季度原材料价格猛涨的背景下,硅原料的部分自给有效的遏制了材料采购成本的全面大幅上涨,“保护”了其颇为出彩的毛利率数据。
而后天合光能以32.1%的毛利率紧随其后。这也主要得益于天合光能与硅材料供货商签署了价格低廉的采购合同,二季度的原材料采购价格不仅没有受到来自市场价格疯涨的影响而且总体还趋于下降。
昱辉阳光的毛利率表现也颇为强劲,上季度毛利率仅为17.1%,2010年第二季度毛利率就增长30.2%,增幅近50%。这主要是因为昱辉阳光硅片的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每兆瓦硅片总成本仅为0.56美元,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公司还预计到2011年底每兆瓦硅片成本有望降低至0.46-0.48美元。
也正是由于天合光能和昱辉阳光在毛利率方面强劲的表现使得巴克莱等华尔街券商纷纷调高对其评级,看好其未来的上涨空间。
2.“两头在外”成为行业显著特征
一直以来,很多人视光伏行业为中国唯一能与世界同步的高科技产业,2009年全世界有超过55%的光伏组件由中国企业制造。然而,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存在着隐忧,长期以来我国光伏行业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晶硅原料供应主要由海外控制,光伏组件的市场主要在海外。甚至可以说是“三头在外”,光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也在海外。我国光伏行业对外依存度非常高。
我国在多晶硅制造方面依然存在企业技术相对落后、规模偏小的局面,导致国产多晶硅普遍较进口多晶硅质量更差、价格更贵。国外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处于双重垄断地位。根据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研究员李雷给出的数据显示,有近80%的晶硅原料是从国外进口的,短期内我国光伏行业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供应很难实现自给自足。
另一方面,我们的光伏组件在销售上也严重依赖海外市场。除了一些半成品制造商因为替光伏组件制造商供货,其产品主要市场在国内以外,如生产硅片为主的昱辉阳光,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片为主的晶澳太阳能(JASO5.88-2.16%)。所有的光伏组件制造商其最终产品绝大部分都销往了海外,尤其是德国及其所在的欧洲市场。以行业三巨头英利、天合光能、尚德为例,德国市场在英利的销售份额中占比高达63.1%,虽然天合光能对德国市场的依赖相对较低(33.9%),但欧洲市场在它的销售额中占到惊人的93.3%。
3.产能增速非常快产量达世界第一
虽然光伏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使用历史,但是光伏发电商业化市场的成熟与显著增长是发生在刚刚过去的几年内。据Solarbuzz公布的资料显示,世界光伏市场(即交付使用的总安装兆瓦数)在过去五年内实现了年均复合增长率45%的高成长,在2005年时总安装数仅为1,460兆瓦,到2009年就高达6430兆瓦。
在中国,光伏发电更是一个异常靓丽的行业。包括江苏、河北、内蒙古在内的大批省份将发展光伏行业列为重点工程;不到5年的时间已经有10家企业在美国发行股票,尤其是最近由于股票屡创新高而风光无限的晶科能源,在其成立的第四个年头就成功登录纽交所。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除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增速放缓,仅增长了58%以外(当年全世界的平均增长率只是6%),其余各年的增长率全都超过了130%,远高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45%。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产品制造国,去年生产了4100MW的光伏组件,占全世界产量的55%。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9年无锡尚德是世界第二大光伏产品供应商,仅次于美国的FirstSolar,今年在产量上它有望成为业内的带头大哥,英利绿色能源和晶澳太阳能分列第五、第六位,它们今年的排名都有望更加靠前。截至今年二季度,赛维LDK太阳能(LDK6.84-2.29%)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级硅片供应商之一,而晶澳太阳能则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的世界第一(据路透社8月27日报道)。
4.面临“高能耗高污染”质疑
就光伏发电本身而言应该算是清洁能源,但是“在中国光伏发电不是什么清洁能源”,这种质疑声在近段时间已经此起彼伏。遭到大家诟病的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模式,认为现在是“把污染留在了国内,把绿色给予了发达国家”。
在污染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指出在生产多晶硅时,将产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这是一种高污染有毒液体。在国外,可以通过先进的“西门子闭环”技术得以回收利用。在国内,由于技术问题,不能回收再利用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在能耗方面,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不认为光伏行业存在高能耗的问题,他给出的理由是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将多晶硅制造的耗电量控制在每吨15万伏,较之光伏设备20年以上的生命周期,这个能耗不算什么,2到3年的发电量就可以偿清这个能耗成本。恰恰是石先生的这个辩护理由折射出了现在我国光伏产业的尴尬和倍受诟病的原因,每吨15到16万度的耗电量由国内负担,90%以上的产品却在国外市场发挥它的绿色作用,没能做到偿清能耗成本一说。
(四)中国光伏行业的展望
1.如何应对德国乃至欧洲市场的补贴削减
今年7月份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光伏发电上网补贴修订案,从2010年10月1日开始,在德国境内建造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补贴额减少13%,转换地区(原来非电站用地后改作电站用地)补贴额减少8%,其他地区补贴额减少12%。此外西班牙政府目前也在计划进行新一轮的削减,希望通过削减上网电价或者限制得到补贴的发电小时数,将现有光伏发电商每千瓦时得到的补贴削减30%,此计划将会在今年夏天形成法律条文。
这对严重依赖德国和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至少短期内不是个好消息。这些政策的变化使得部分投资者开始质疑中国光伏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潜能,不过分析后发现,其实中国光伏企业早已开始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它们也不想过度依赖某一个市场,这样的市场集中度非常危险。
它们在美国、日本、南非的市场展开了动作。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主席罗恩·雷施表示,去年美国光伏市场的安装量仅仅名列世界第四,今年的安装量将有望翻番,达到1G瓦,成为世界第二大光电市场。今年7月底,美国参议院能源委员会又投票通过了美国千万太阳能屋顶计划。以上消息都表明美国将成为光伏市场上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无锡尚德早在2008年就开始加大对美国市场的布局。2008年10月它参与组建了合资企业Gemini太阳能开发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兴建的制造工厂也将于2010年第三季度投产,初始产能将为30兆瓦,无锡尚德有望将美国市场的收入占比在2010年提高至20%。
种种迹象表明,天合光能也在美国展开了积极行动:与UL认证机构签订相关协议便于产品投向北美市场;与美国最大电力公共事业公司之一,南加州爱迪生电力公司签订了45MW供货协议;正式加盟麻省理工学院的产业联盟(IndustrialLiaisonProgram,简称ILP),旨在进行公司与高校间的产业合作与技术转让等。二季度,美国地区的销量占到了前所未有的9%。天合光能还对外宣传将在今年把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占比提升到13%至15%,开来下半年还有更大的动作。
另外,无锡尚德早在2007年就收购了日本最大的光伏制造商MSK公司,使其拥有了MSK遍布日本全国的销售网络。南非政府的优厚补贴再加上南非充足的阳光使光伏企业又看到了另外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赛维LDK太阳能来自于南非的收入占比达到4.3%。开始负责南非第一个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工程。8月24日,无锡尚德也宣布准备联合南非当地企业共建一个100兆瓦级别的太阳能电站,总投资规模在10亿美金左右。
2.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前景
2009年中国首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动工,标志着中国长期发展滞缓的光伏发电市场开始启动,同时中国正式跻身世界十大光伏市场之列
由于国内光伏发电应用匮乏,90%以上的光伏组件都出口国外。从2009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屋顶工程”等一系列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希望借此带动了我国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也非常看好中国光伏发电的应用市场,它在近日发布的《2014年全球光伏市场展望》中指出,12吉瓦的超大输电线路工程为中国的光伏发电并网提供了极大便利,中国具备快速成长为亚洲乃至世界主要市场的实力,并预测今年中国的装机规模可突破600兆瓦。到2014年,这个数字有望达到2.5吉瓦。在今后的十年中,中国光伏发电的市场还将由独立发电系统转向并网发电系统,包括沙漠电站和城市屋顶发电系统。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你可以爱它,把它看作为数不多能与国际同步的高新技术产业,清洁能源的制造者,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你也可以恨它,把它看作中国承担环境成本、发达国家享受环境福利的畸形产业,高污染高能耗,应该严加管控。
归根结底,做为一名投资者,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多关注它,多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