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个新能源行业笼罩在136号文的阴影中。“天塌了”的小视频,“狼来了”的小作文,不绝于耳,更像是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关于这个话题,有太多争论,实在看不下去了,有必要再做进一步分享。政策及细则眼花缭乱,但真正服务于决策的乃是其中关键少数逻辑,真正有价值的也只有非共识。01理解机制

首页 > 光伏系统工程 > 市场 > 正文

如今再看,新能源入市政策(136号文)被妖魔化了

2025-05-19 15:24 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 作者: Mr蒋静

今年,整个新能源行业笼罩在136号文的阴影中。

“天塌了”的小视频,“狼来了”的小作文,不绝于耳,更像是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

关于这个话题,有太多争论,实在看不下去了,有必要再做进一步分享。政策及细则眼花缭乱,但真正服务于决策的乃是其中关键少数逻辑,真正有价值的也只有非共识。

01

理解机制政策的保障性

136号文的精髓是机制政策。

机制政策的目的是,在电力市场化过程中为新能源平稳过渡、持续发展提供一个保障,更像是一个“缓冲剂”,而且借鉴了海外成熟经验,并不是拍脑袋。

在具体操作上,机制政策提供一定数量(机制电量)和一定价格(机制电价)的结算保障机制,从原来的“保价保量”,到一定程度的“保价保量”,我们更多看到呵护之心,而不是打压之态。

随着新能源发电成本不断降低,新能源装机比例提高,电力结构不断转变,新型电力系统不断进化,电力价格市场化势在必行,就像小孩的成长势不可挡,作为家长必须选择放手,无非是如何放手罢了。

随着山东、广东两地136号文细则(意见稿)的陆续落地,136号文也从模糊逐渐清晰,大家对机制政策的理解也逐渐明了。

心中有底,出手不慌。

在机制电量上,广东和山东都释放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广东不超过90%的比例,而山东虽未明确,但其竞价申报充足率不低于125%,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不超过80%的比例。

在机制电价上,136号文表达相对清晰,增量项目通过竞价确定,但不高于竞价上限,且初期设定竞价下限;竞价上限由各省考虑合理成本收益、绿色价值、电力市场供需形势、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且肯定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而竞价下限则主要考虑最低成本。

山东明确了其2025年竞价申报充足率不低于125%,至少20%的淘汰率,加上竞价上限和竞价下限,预计最终的机制电价会在度电成本及合理毛利的水平。

以山东分布式光伏为例,若市场最低度电成本在0.25元/kWh的水平,而煤电基准价为0.3949元/kWh,则机制电价水平可能在0.3元/kWh左右,跟现货市场价格是两个概念,没有任何可比性。

在执行期限上,广东明确海上风电项目14年、其他新能源项目12年,到期后不再执行机制电价。

山东、广东是新能源装机及用电大省,而且都是全国首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省份,作为国网、南网的典型代表,对后续其他省份的细则出台或有标杆意义,比如近日出台136号细则的广西。

不管怎样,136号文的指导下,新能源入市的量、价、收益框架逐渐明朗,收益模型也随之清晰,在项目投资方面,专业性投资机构反而可以在别人观望时大胆出手了,毕竟优质项目永远是稀缺的。

02

正视市场化收益的可获得性

很多人对市场化非常忧虑,尤其是纯财务投资者。

因为机制政策只是一定程度尤其是一定比例(机制电量)的结算保障,意味着一定会有少部分不会纳入,需要进入市场自谋生路。

对于没有纳入机制电量的部分,不能享受机制电价的好处,只能通过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绿证等获得收益。

很多人拿“负电价”说事,直呼“天塌了”。

实际上,“负电价”只是现货市场(实时供需)的反映,而且是较小比例。浙江2024年5月1日转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至今,负电价时段占比不到2.5%。2024年德国电力现货市场,负电价出清时段占比5%。

而目前现货市场交易电量占比在10%以内,未来或有提升,但中长期合同才始终是发电企业电量电价的“基本盘”,此外还有辅助服务收益和绿证收益等,可见现货市场对总体收益影响比较有限,其中“负电价”更是非常有限。

未来,随着电力市场化推进,机制政策也终将退出,市场化收益也终将成为主流。

可以预期,用不了多久,是否纳入机制将不再敏感,两个不同路径的收益或将走向平衡,市场化收益甚至可能比机制结算收益更高,爱拼才会赢。

当前,市场主体的电力市场化交易经验有限,现货交易试点有限,辅助服务及绿证收益等占比有限,没有经验,自然会有忧虑。

但是,事情毕竟是动态发展的。

我们只能正视电力市场化进程,不断构建这方面的能力,主动适应并积极拥抱市场化时代。

未来的收益模型当中,不可能只考虑确定性的静态收益,必须考虑主动管理的动态收益,否则永远不可能具备可行性,静态思维的投资者也自然会被淘汰。

不进步,则退出。

03

降本空间仍“大有可为”

归根到底,成本是关键。

理论上,只要足够低的投资成本(度电成本),就可以抵抗一切市场化不确定性的顾虑。

实际上,新能源还有很大的降本空间。

这个降本空间,不仅仅是制造端的,更是资源端的。

在2022-2023年前后,本号曾系统分析这个话题,不局限于光伏行业,也包括风电及储能行业,上游制造端的成本不断下降,但投资端的收益率却不升反降,原因就是资源端的成本即各种花式负担太重,其中路条费和居间费等居高不小。

本号在4月底的文章中提到,这是一个全面变革的时代,从产业生态重构,到利益格局重构,再到盈利模式重构,其实不仅光伏,风电甚至储能都适用。

其中,利益格局重构,就是利益重新分配。

制造端的收益始终在地板上,如今光伏组件价格、风机价格、储能系统价格都是一降再降;而投资端的收益率也是总体下降,尤其随着宏观利率下滑,杠杆融资可得性增加,预期收益率从之前8%以上到如今6%左右。

制造端成本下降,投资端收益率下降,必然是中间资源端的成本增加了。

这又是一道小学数学题。

资源端的价值更多是各个地方政策决定的,扶持政策越好,资源价值越高,资源端的议价能力越强,花式负担、路条费和居间费等资源成本就越高。

如今,新能源入市,扶持政策逐步退出,各省细则逐渐落地,资源价值自然走低,也意味着资源成本必须下降了,这是可以预期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能源项目资源成本的降低,投资成本及度电成本的降低,尽管收益模型发生变化,但通过充分博弈,一定会得到投资人认可的水平,进而形成新的均衡。

如果说新能源是一个蛋糕,永远不用担心没人投资做蛋糕,只是怎么分赃而已。

关于这个话题,光伏和风电的逻辑和套路都是一样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所以,无论是政策本身,还是产业趋势,亦或微观利益格局,136号文之下,新能源远远没有到不能玩的程度,仅仅降本这一项就足够支撑持续可行性了。

相反,在别人尚且观望的时候,尽早出手抢占优质项目,在议价能力强的时候,可以减少资源费用,降低投资成本,在未来竞价格局下反而可以获得更多主动。

投资总是反潮流的,新能源项目投资也是如此。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