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风声鹤唳。
随着分布式光伏新规4月30日和新能源入市政策6月1日两个窗口期的陆续到来,“抢装潮”将告一段落,同时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未知甚至恐惧,接踵而至。
2025年3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0.1GW,同比增长124%,1-3月新增装机59.71GW,同比增长30.5%。
但是,“抢装潮”并没有带来多少喜乐,反而悲观情绪蔓延。此前,中国电建一次性终止51GW的组件集采规模,更是为这悲观的氛围,火上浇油。
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77GW,全球占比近50%,国内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光伏行业的基本盘。在产能过剩及行业普遍亏损的严峻形势下,国内装机的潜在扰动对上游制造业都是雪上加霜。
光伏行业历经周期,这一次天又要塌了?
显然,也不用过度悲观,光伏的天,永远不会塌,只是变天了。我们不能单一角度看待变化,而要系统性视角分析问题。
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化并不代表风险,而可能蕴藏新一轮机遇。
双碳目标、能源变革、电力市场化、新型电力系统……,这是一个全面变革的时代,从产业生态,到利益格局,再到盈利模式,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而不能拘泥于过往的固有思维,不进则退。
我们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变革时代,也算是为这个苦逼的行业打打气吧。
1、产业生态重构
风光储,正在快速、深刻影响我们的能源及电力系统。
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达到1482GW,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1451GW),新能源在装机层面已经成为主要能源。
这只是产业生态变革的一个小小里程碑。
下一个小目标将是风光发电量“反超”,而2024年这个比例仅为18.2%,对比火电发电量占比仍然高达63%。
风光发电量的占比提升,必然伴随风光装机量的持续增加,以及相应的产业生态的持续进化。
这应该是新能源行业的底层信心源泉。
随着风电、光伏及储能价格的降低,风光储占比不断提高,价格机制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电力价格下降也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因此,新能源入市,这是一个迟早发生且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只能正视,无法回避。
正确认识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尤其是价格体系的市场化及下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去应对这个时代的潮流,产业的潮流。
光伏行业,不能局限于制造端,还要站在电站端的全产业链视角,更要站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全局视角。
2、利益格局重构
先讲一个“怪相”,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过去几年,光伏组件价格从2.0元/W快速降低到0.7元/W,但成本降低并没有带动光伏电站收益率的相应提升,恰恰相反,光伏电站收益率却不升反降,尤其是工商业分布式光伏。
这当中,哪里出了问题?
关键还是光伏场景端的资源价格不断走高,上游制造端竞争激烈始终只能啃骨头,而下游投资端的收益率不是成本定价而是资金供给方的竞争程度决定,中间差额就是场景端的超额收益,这是公开透明的小秘密,越是优质的项目,资源费用越高,无论是分布式光伏,还是集中式光伏。
地方政府甚至到了公开叫价的程度,花式负担层出不穷,大有当年土地财政的遗风。
关于这个话题,本号之前曾做过分析。
换言之,这些年,光伏制造成本的不断下降,并没有完全体现在终端用户的电价降低上,中间“跑冒滴漏”太严重了。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合理的。
凭啥呢?
136号文,新能源入市,势必推动电力价格不断下行,这本来就是风光技术进步的初心。
如今,各省分时电价政策纷纷更新,上午价格从峰段到平段,午间价格从平段到谷段,让用户充分享受电价降低好处。
这难道不是光伏行业的初衷和使命吗?
新能源入市政策也好,分布式光伏新规也罢,电力价格走向市场化是常态,这也必将重塑光伏行业的利益格局,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成本和交易费用。
利益格局重塑,减少跑冒滴漏,行业更加健康,不忘初心,未尝不是好事,也是产业进程的必然。
3、盈利模式重构
近期,国家能源局密集出台虚拟电厂等系列政策。
这不是偶然。
高层政策导向,绝不是遏制新能源行业发展,而是与时俱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更加高质量发展。
为此,高层要在新型电力系统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为市场参与者寻找更多盈利模式。
比如,分时电价政策的调整,午间价格从平段到谷段,并不是让光伏走向绝境,而应该看到午间谷电,可以让储能的收益更好,这就要求光伏单一盈利模式向光储混合模式转变。
再比如,现货价格的走低,尤其是负电价的出现,这在德国等成熟市场已是常态,这就要求发电企业具备电力交易的能力,通过充分参与市场交易来获取收益,而不是像过往一样躺着赚钱。
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电力市场化、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光伏不能再仅仅依靠上网或自发自用的简单盈利模式,还要向电力交易、辅助服务及虚拟电厂等追求效益。
这种复杂化的交易能力,不是花里胡哨的花架子,而是赖以生存的技能,必须具备赚辛苦钱的本事。
不能适应这个变化趋势的参与者,就不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注定被淘汰出局。
最典型的就是,以确定性收益为目标的财务性投资机构,作为过往的主要投资商,在光伏发电不再保量保价之后,将很难继续参与,而具有主动运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化投资运营商,将收获更大的专业收益和市场份额。
这注定是一场优胜劣汰的出清过程,是挑战,更是机遇。有个经典台词,时代淘汰你,连个招呼都不会打,就是这个意思吧。
光伏的天不会塌,只是变天了。
在不断革新的产业生态、利益格局和盈利模式中,有阵痛,但更是蜕变,需要与时俱进的玩家和游戏规则,旧玩家和旧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新挑战,而一个全新的时代将呈现一个更好的产业机遇,光伏制造企业更要向电力运营领域主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