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消息一出,关于隆基“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研发体系再次引发行业关注和讨论。

1年零5个月,提升0.95%
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技术的灯塔,也是全球光伏行业风向标。
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作为下一代超高效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理论极限效率高达43%,远超单结太阳能电池的Shockley–Queisser(SQ)极限效率33.7%。
隆基叠层电池团队自2019年组建以来,持续聚焦晶硅-钙钛矿叠层技术攻坚,于2023年11月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33.9%,打破此前由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创造的33.7%效率纪录,成为首次超越单结太阳能电池理论极限的世界纪录。从33.9%到34.85%,隆基团队只用了一年零5个月的时间,不仅进一步验证了叠层电池的高成长性,也是隆基研发团队实力的有力证明。
再加上此前由隆基缔造的杂化背接触晶硅太阳能电池(HIBC)27.81%世界纪录,隆基进一步夯实了在单结晶硅和晶硅-钙钛矿叠层这两个主流赛道的双料冠军地位。
为啥是晶硅-钙钛矿叠层?
由于固有的光学、热和电子损失,截至目前,商业量产的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已经步入瓶颈。
经由隆基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24年10月实现了电池效率突破26.6%、组件效率达到24.8%的新高度。该效率值是基于最为接近晶硅电池理论效率极限的BC电池。为此,隆基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已经是晶硅赛道最后一次实现1%的跨越,未来再要实现类似大幅度的跨越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晶硅-钙钛矿叠层,顾名思义,就是采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晶硅电池结合的技术,旨在提高光伏电池的转化效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不同的带隙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光,降低载流子热弛豫损失,从而最大化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隆基作为中国率先布局叠层电池研究的企业,成立之初就锁定了面向商业化量产的晶硅-钙钛矿叠层技术研发。2023年5月24日,隆基在上海国际光伏展会(SNEC 2023)上首次对外公布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1.8%的成绩。此后,这个数字不断被隆基刷新,陆续突破33.5%、33.9%、34.6%,来到34.85%。

隆基在2023年SNEC展上首次发布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纪录,引爆现场
34.85%意味着:
人类可以将太阳光芒所携带能量的34.85%转换成清洁电力,作为对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转换效率低于3%;
代表人类探索光伏应用极限的又一次突破;
隆基人在研发上不断求索,竭力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此外,叠层电池的组分及界面调制是影响叠层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要素,目前隆基叠层团队正在致力于中试量产和稳定性研究的突破。
原标题:34.85%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