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光伏行业大会在宜宾“隆重”召开。
为什么说“隆重”?一是这次大佬齐聚分量很重,二是讨论的话题颇为沉重,三是酒都宜宾的人文比较厚重。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说更像“吐槽”大会。
大佬们金句频出,比如,“不要想着自己能活,别人一定会死”,“降本需要科学性,要有节操,不能无节制的降本”,“企业要自律,不要期望他律”,等等。
不管怎样,在光伏产能出清和周期动荡的寒冬中,这届大会注定不同过往,吸足了眼球,产能、成本、利润和现金流等严肃话题,更是被大家广泛地提及和讨论。
其中,“自律”成为这届大会最瞩目的关键词。
实际上,过去数月,“自律”早已成为光伏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个事情,起因是今年7月高层提出的“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要求并不局限于光伏行业,自然包括锂电、电动汽车甚至半导体等所有产业,只是这个话题在光伏行业更为显著,动作更大,也更受关注。
目前,光伏行业“自律”主要体现在“价格”和“数量”上,依次推出,循序渐进。
在价格方面,光伏行业协会定期给出各个环节的成本参考值,呼吁依法依规参与市场竞争,不要进行低于成本的销售和投标,最新组件最低成本参考值为0.69元/W(不含折旧)。
在数量方面,据媒体报道,这次光伏大会期间,行业协会组织33家主要光伏企业签署自律公约,从下月开始管控产能,各家根据今年产能及出货量等分配额度,具体内容尚不得而知。
无论价格自律,还是数量自律,都有很大争议。
有光伏企业人士直接回怼:幼稚。
在高度市场化的光伏行业,采用自律手段,确实会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极大的智慧。
比如价格方面,直接成本可能比较容易估量,但运营成本、生产效率、资本成本等存在很大差别,这些因素往往是企业竞争力的本源,不容忽视,光伏企业也不可能一直按照直接成本指导价运行。
再比如产能方面,更不能相提并论,不同企业的产能在技术、设备、工艺、良品率等方面都存在差别,而出货量还面对不同含金量的市场,不同企业在品牌、渠道和可融资性等方面也有差别,这些不可见的软实力更值得发扬。
目前,很难推演这些自律举措会引导行业走向何方,也很难推测这些自律举措在何时或者何种情况下退出。
行业自律,不能牺牲公平和效率,不能劣币驱逐良币,不能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不能改变市场化的内在原则,更不能把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引向自律标准的制定甚至是配额的公关。
行业自律,要定位为市场化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导手段,要动态发展眼光而不是静态划分地盘,要鼓励新技术、新产能和新势力做到百花齐放,要更多引导下游资产端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在上游制造端闭门造车。
光伏行业正处于“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深水区,迷茫且无序,痛苦且无助,破局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自律手段是引导行业走出无序,还是让行业更加无序?
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