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边撤退,一边进场。
新产能加速投产,老产能改造、退出。
……
光伏产业的分裂感在2024年依然延续。而这种割裂感折射出的,是行业洗牌下的众生相。
开工、投产,持续推进
开年至今产业链价格依然波动,上下游博弈持续。
具体来看,硅料价格自2月开始有小幅上浮,进入三月出现小幅回落。硅片环节,据硅业分会分析,3月国内硅片供应量(不含出口)64GW,电池需求量(不含出口)约59GW,国内硅片环节阶段性供应过剩的情况较为明显。
组件环节,进入3月已有多方消息称组件厂商酝酿涨价,涨幅在2-5分/W,但业内分析,终端用户似乎并不买账,双方仍在博弈。
尽管产能过剩已老生常谈,但从企业动态来看,项目开工、投产依旧热情不减。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12月以来,共有17家企业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项目陆续投产,总规模超100GW(个别项目为一期投产,具体规模不详)。投产主要环节仍是n型电池组件。
此外,年初至今已有7家企业项目开工,按照项目进度大部分在今年三季度或明年上半年投产。
从积极推进项目的企业主体来看,除晶澳、隆基、阿特斯、爱旭、一道等头部企业外,其余多为行业新贵或新跨界者。
延期、撤退,同步上演
硬币的另一面,项目取消或延期建设也在同步上演。
3月4日,聆达股份公告铜陵年产20GW高效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建设未达预期;
3月8日,中来在投资项目进展公告中表示,年产20万吨工业硅及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能否顺利投建存在不确定;
此外,相关媒体消息,河南赛能硅业年产10万吨多晶硅项目陷入停工,该项目于2023年2月8日开工建设,原计划当年年底投产。
根据公告,企业调整投产节奏主要是考虑到上下游市场情况、国际形势以及供需关系等因素。
整体来看,面对行业洗牌跨界企业的反应更为激烈。若将时间线延长至2023年,则有乾景园林、乐通股份、向日葵、皇氏集团等多家跨界企业退出光伏制造业务或减少光伏项目投资。
业绩方面,此前《跨界光伏,谁亏谁赚?》一文中提到,2023年度财报预告,除明牌珠宝及风范股份、沐邦高科取得盈利,其余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而究其原因,既有产业链价格波动下,单一制造环节无法承压等客观因素,也有财务状况不佳,意图通过跨界翻身而盲目进场,但自身竞争力不强,无法拿下订单、打通渠道等主观因素。
另一方面,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新旧产能替换,也让近两年跨界而来的企业措手不及。如硅料环节,前两年的“拥硅为王”格局扭转后价格骤降,让后进场的个别企业损失惨重。
硅片环节,在大尺寸、薄片化的发展趋势下,如158.75mm及166mm小尺寸硅片悄然退场,部分硅片企业已暂停产线。
电池环节,2021年-2022年,多数企业新投建项目为PERC产线。而今年年初多家企业表示将适时启动产线改造。多家跨界企业陷入“未投产、已落后”的尴尬境地。
组件环节同样如此,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出针对特殊应用场景下的防积灰、耐湿热、柔性等组件新品,相对而言在终端缺乏渠道、缺乏技术及资金实力的企业,通过低价竞争也非长久之计。
从“蜂拥进场”到“一地鸡毛”,行业洗牌之下,留下的仍将是奉行长期主义的企业。或许历经这轮洗牌之后,光伏行业将打开另一个新局面,“黑暗的日子终将过去!”
( 来源: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 作者: 燕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