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支架,业内称之为光伏电站的“骨骼”,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发电效率及投资收益。从当下光伏系统投资成本来看,光伏支架也是仅次于组件的第二大设备。
2022年开年至今,市场公开的光伏支架招标超6.6GW。尽管追不上组件、逆变器的吸睛程度,但仍可揭开国内光伏支架赛道的竞争生态一角。
固定支架唱主角
仅统计公开信息,年初至今,国家电投、中核、华润电力等10家央企公布了超6.6GW光伏支架招标(注:数据仅为明确规模的,下同)。其中华润电力除2022年第一批1.25GW的光伏支架集采外,分散项目的支架招标规模同样超过1GW;紧随其后,作为项目总包龙头,中国电建光伏项目支架密集招标,截至目前公开的招标规模超1.3GW;此外,祭出GW级招标规模的还有中石油,框架招标总规模达1.2GW。
(注:以上数据仅为公开的有明确规模的招标,仅供参考)
从支架招标类型来看,固定支架仍是国内光伏市场“热宠”,在6.6GW+招标中,以5GW+容量占比78%。而跟踪支架作为未来支架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在国内渗透率仍然较低,在统计的招标中规模占比10.5%,而就跟踪支架的细分类型,平单轴跟踪支架“一马当先”。
支架企业“百花齐放”
在6.6GW+的招标中,公布中标/入围结果的有4.9GW,28家支架企业各有斩获,这也侧面体现了支架行业不同于组件、逆变器等产业链环节高度集中的特性,竞争格局仍旧相对分散。
需要说明的是,中核500MW、中石油1.2GW均是框招入围企业,因此企业的具体中标规模暂无统计。
从各企业的中标/入围次数来看,近期中信博尤为活跃,在中核、华润、中石油、中国电建的支架招标中均榜上有名。此外,江苏国强、火蓝电气、江苏威尔五金、爱康金属、同景、江苏燕山光伏、中电建(西安)港航船舶科技、金海新源电气等企业同样表现不俗。
当然,以上仅是今年第一季度部分支架招标的中标结果,并不能完整体现支架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除中标信息外,国瑞能、迈贝特、上海晨科、瑞得恩等支架企业市场消息不断。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在中国电建多个项目中,最终中标企业均为其旗下支架企业,这也再次展现了中国电建旗下的设备制造业务。今年1月,中国电建旗下水电十一局广西禹鑫新能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正式开工投产,工厂涵盖风电塔筒制造生产线和光伏钢支架生产线,投产后塔筒制造月生产能力为3500-4500吨,光伏钢支架制造月生产能力为2000吨。
事实上,近年来入局支架领域的龙头企业不在少数,如天合光能、正泰、海泰新能等,均下辖支架企业。
价格战肉搏
从上述中标企业也可大致反映出当下国内支架行业生态之一,即企业数量庞大且竞争激烈。企查查数据显示,包含光伏支架业务的企业多达上万家,而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中,量产的支架企业也有上千家。
“由于支架行业门槛较低,无资质要求,导致前期大量的厂家蜂拥而入,产能过剩,大多数厂家产能闲置,支架价格战将愈发激烈。”江苏国强兴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内贸易部总监陈其康道出了国内支架行业的当下格局。
江苏火蓝电气总经理乔东风对激烈竞争同样感同身受,据他透露,光伏爆火之下,曾是支架代工中心的天津大厂也纷纷以低价接单,对江浙一带的支架厂家造成严重冲击,混乱竞争下支架行业亟待洗牌。
而洗牌前夜或许已然来临。陈其康表示,光伏支架朝着锌铝镁、低壁厚、高强度方向发展的趋势已是必然现象,而具备成熟生产工艺的原材料供应商国内屈指可数,众多小企业由于量少、资金不足等原因,将不得不高价从市场上购买现货,这就导致小企业的原材料交货期以及原材料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并且陷入恶性循环,小型支架企业的生存压力将前所未有得严峻。
跟踪支架的快速渗透同样将加速行业洗牌。据介绍,跟踪支架属于工程类项目,按项目定制,对技术要求相比固定支架更高。
然而,目前国内跟踪支架的推广仍不如意。天合跟踪相关人士在公开会议上分享,2021年受组件价格、钢材价格、物流费用飙升及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跟踪支架安装了较2020年下降8~10%,约为30-33GW。虽然总量减少,但从渗透率来看,2021年与2020年6.7%的水平接近。
跟踪支架步履缓慢,综合业内专业人士观点,一方面在于国内用户对固定支架的使用习惯,以及固定支架较低的后期运维成本;另一方面,国内跟踪支架起步较晚,技术水平比国外薄弱,无法形成产业化,且可供跟踪支架借鉴和参考相关的规范不完善,前期不少企业盲目进入,技术能力、经验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对跟踪支架方案产生了不信任以及担忧的情绪,叠加价格原因,共同导致了国内跟踪支架的的市场困局。
不过从第三方机构IHS和彭博的预测来看,2022年跟踪光伏支架的渗透率将达12%-15%,较2021年有大幅提升。
光伏支架详细中标信息如下:
( 来源: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 作者: 水七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