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针对全球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201调查。预计该调查将在2017年9月22日作出损害认定。鉴于中国在光伏电池及组件的产量均占全球产量的75%以上,美国的这次201调查显然是针对中国的。美国光伏双反仍在接力美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和

首页 > 光伏组件 > 太阳能电池 > 国际 > 正文

美国为什么总跟中国光伏产业过不去

2017-07-28 10:14 来源: 科工力量 作者: 范斌

2017年5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针对全球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201”调查。预计该调查将在2017年9月22日作出损害认定。鉴于中国在光伏电池及组件的产量均占全球产量的75%以上,美国的这次201调查显然是针对中国的。

美国光伏“双反”仍在接力

美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于2012年确认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34%至47%的关税;2014年,美国又发起了第二次光伏“双反”,最终确定了高达26.71%至165.04%的反倾销税以及27.64%至49.79%的反补贴税。

在此次光伏“201”调查还在进行的过程中,美国商务部又在2017年7月12日对中国光伏产品作出了第三次反补贴终裁,裁定了17.14%至18.3%的反补贴税率。

美国进行双反的直接出发点显然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光伏产业,美国人也从来不避讳这一点。

然而在如此严苛的关税之下,中国的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仍占有20%左右份额,加上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生产的组件,中国企业2016年在美国的市场实际份额约为41%。而且从结果上看,美国的双反措施并没有对美国的光伏产业起到多少实质性的保护作用,美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份额仍在逐年下降。

美式创投未能推动美国光伏产业

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光伏产业诞生地。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了第一个实用化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其后50年间,美国的光伏产业一直在其强大的半导体工业的支撑下,引领了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

2001年前后,中国的光伏产业开始起步,但主要集中在组件组装这个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世界上最先进的光伏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国公司手中。而且不止是大公司掌握了先进技术,大量源自各名牌大学的明星创业公司,也让人感觉光伏产业的明天依然在美国手中。

然而仅仅过了十年,美国人突然发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不但流失了几乎所有的光伏制造业产能,连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一众光伏技术公司(Konarka,MiaSole,Solyndra,Nanosolar等),在全球最为发达的创投体系的支持下,也不过吹出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金融泡沫,随后就纷纷破灭了。

美国这堆破灭掉的光伏高科技企业里,最典型的,最明星的,也最好玩的当属Solyndra。

Solyndra的CEO,BrianHarrison,曾经是英特尔公司的高管,也因此得到了许多牛逼创投公司的青睐,自2009年起,还得到了美国政府先后高达5.35亿美元的政府担保贷款,连当时的奥马马总统都亲自为它站台。

Solyndra的产品概念也是光伏产业中的奇葩。我们所熟知的太阳能电池都是平板结构,北半球的电池板向南倾斜,南半球的电池板向北倾斜,以尽可能多地接收太阳光的辐射。而Solyndra的团队异想天开地宣称,把太阳能电池做成圆柱状,在日升日落的循环中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能,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然而从Solyndra的产品实际安装的状态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如此圆柱形设计的结果是大部分阳光从圆柱之间的缝隙漏掉了,下面地板反射的阳光也没有多少能够被圆柱吸收。加之圆柱电池的制造工艺远比平面电池复杂,这类电池的发电成本可想而知。这东西没有实际的市场竞争力那简直是一定的。

 

但这不妨碍Solyndra在各路创投的包装下,于2009年实现了1亿美元的利润,并在2010年将利润扩大到1.4亿美元,可是到2011年9月居然就破产了。

Solyndra在宣布破产时,将矛头直指中国光伏产业,宣称其破产是中国光伏产品的不正当低价竞争所致,然后紧接着在2011年10月,美国的光伏双反调查就开始了。

再来看另一个美国明星光伏企业,Nanosolar。Nanosolar的创始人MartinRoscheisen属于硅谷的第一代创业者,成功创办过数家IT公司,其中两家以7.4亿美元和4.5亿美元的惊人估值被收购,无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IT创业者。

他在2002年创办Nanosolar,是为硅谷的第一家光伏企业,主攻CIGS太阳能电池的涂布生产工艺。具体地说,就是将CIGS半导体材料制成纳米颗粒,分散在溶剂中,再通过涂布工艺涂到柔性不锈钢基底上,然后经高温结晶,制成CIGS太阳能组件。

 

在当时光伏组件供不应求,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这个技术有相当高的吸引力,不但引来了多家著名创投机构,连谷歌公司的两位创始人LarryPage和SergeyBrin都把自己的钱投了进去。2006年至2008年,Nanosolar大约收到了来自创投的6亿元资金投入。

2007年12月,Nanosolar宣布开始兆瓦级别的销售,乐观的市场预估将Nanosolar的估值推高至20亿美元。一直到2012年,Nanosolar还在不断地获得各种奖项,然而却在2013年突然宣布解散,而当时的美国媒体大体上还是把责任推给了中国的倾销。

其他破产的美国光伏企业路径也大体如此。先是创业团队将某个光伏技术概念初步做出来,然后创投介入。通常在三五年内,创投为了自己的业绩,会催促企业将并不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同时创投的利益相关方会调动包括政府和用户在内的各路资源,为企业制造出短期的赢利,从而极大地推高企业的估值,创投由此获利。

这一套操作手法在IT及互联网产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在光伏产业这种没有太多捷径可走的正经制造业上,却无异于杀鸡取卵。不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极易导致应用项目的失败,从而封死日后进入市场的道路。

这个道理创投未必不懂,但他们追求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候内推高企业的估值,而不是将这个技术真正实现商业应用。同理,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创投往往不愿意接受其他机构对企业的减值并购,从而让企业错过了通过并购将技术继续完善下去的机会,最终只能破产解散,多年的研发工作基本归零。

光伏产业离不开制造业体系

投资者的价值取向,或许是美国的创投体系能够造就许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却无法造就成功的光伏企业的重要原因,但也并非全部原因。

光伏系统是用来发电的,评价光伏系统的技术水平,光电转化效率只是其中一方面,最终要看的还是每一度电的成本,换言之,就是整个系统的制造成本。如果光伏系统发一度电要五块钱,它的转化效率哪怕高到100%都没人会用它。所以显然谁能以最低的成本把光伏系统造出来,谁的技术水平就最高。

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光伏企业经过不懈努力,将光伏组件的售价由每瓦30元左右降到了每瓦2.5元。2005年前后,在中国中部地区光伏系统的发电成本在每度5元以上,如今已经降到0.45元左右。而美国公司在本土制造的光伏组件,成本接近两倍于中国。从表面上看,中国的成绩是由那十几家光伏龙头企业取得的,但其实应该更多地归功于背后的几千家各类配套装备、材料企业。美国和中国光伏企业的此消彼涨,其实正是美国经济脱实向虚,而中国制造业稳步发展的反映。

 

2011年,美国第一次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时,中国的光伏产业正处在高度依赖进口原材料(主要是多晶硅)、高度依赖出口市场的阶段,即所谓“两头在外”,本质上还是个水平比较低的来料加工行业。中国自己的多晶硅产业起步于2006年前后。

到2011年,国产多晶硅因为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良率低,整体品质仍不如进口多晶硅,成本在每公斤20美元左右。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多晶硅,售价则一度低至每公斤10美元,成为中国多晶硅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对中国的多晶硅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美国的多晶硅成本事实上没有那么低,显然是一种倾销行为。启动对美国多晶硅的反倾销调查,本该是我国反制美国双反的重要手段,而当时的政府却并没有采取措施。美国对中国的多晶硅出口,由2009年的6000多吨增加至2012年的3万2千多吨,国内一半以上多晶硅生产企业在2011至2012年间停产甚至破产。

 

2013年起,中国政府改变思路,开始对美国的多晶硅实施反倾销,美国多晶硅的对华出口开始下降。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熬过了逆境的中国多晶硅企业市场占有率开始上升。

如今中国企业的多晶硅制造成本已经低于国外企业,产量也已经远远胜出。由上图看,中国每年仍在大量进口多晶硅,但是国产自给率已经很高,而美国的多晶硅对华出口已经被压制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鉴于中国消耗了全球75%以上的多晶硅,美国企业失去了中国市场,不太可能从别的市场找回来相应的份额,这个打击显然是巨大的。

由此可见,中国的光伏产业,在整个国家制造业体系的支撑之下,竞争力越来越强,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而美国的光伏产业失去了制造业体系的支撑,犹如无本之木,在几个光鲜的泡沫破裂之后一蹶不振。中美两国通过双反手段互相打击对方的光伏产业,美国对中国的打击收效甚微,中国对美国的打击则成效显著。

光伏产业对中国的战略意义重大

相对于中国,美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失去了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所有环节的优势。也正因为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他们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限制手段一定会进一步升级。从中国的角度看,固然美国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但是美国人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已经不可能对中国的光伏产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对中国企业来说,无非是少赚一点,或者赚钱的路径多绕一点,不至于美国人不买我们就过不下去。

能实现这一点,也正是因为中国制造的光伏系统成本已经下降至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光伏的应用已经不需要任何补贴了。真实的应用需求已经被激活,美国人不买,也会有大量来自不发达国家的需求来填补空缺。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中国新增光伏系统安装量达24GW,而长江三峡水电站的总装机为22.4GW。三峡水电站用了12年才全面竣工,而今天的光伏行业仅用了6个月就再造了一个三峡。中国的累计光伏装机已经超过101GW,而全国电力总装机为1650GW,光伏装机已经占全国总装机的6%。

在今后数年内,中国制造的光伏系统成本一定会进一步下降,用不了多久就能降到与火电站相近的水平上,光伏的大规模应用才刚刚开始。《人民日报》6月18日消息,国家电网公司自6月17日0:00至23日24:00,将连续7天合计168小时内,全部以太阳能、风能及水力发电供应青海全省用电。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期待新能源供电能够尽快成为中国电力应用的主流。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的期盼。我盼望中国的能源应用能够尽快实现电力化,而电力能够尽快实现大部分可再生。到那天,我们将不再依赖国外的能源供应,无尽的阳光就能充分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