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双方高层互动频密,相互合作硕果累累,各界对未来中欧关系发展前景普遍看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与中国从“光伏之争”中得到的经验是,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方式友好解决争端,建立一个早期预警系统以避免此类争端再度发生,并加强对各自内部产业的协调。
2013年中欧关系可谓由阴转晴,前景光明:上半年围绕中国出口欧盟的光伏产品,双方剑拔弩张,贸易战似一触即发且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光伏之争”透过谈判协商加以解决,下半年中欧关系大气候大为改观。双方高层互动之频密引人注目,相互合作硕果累累,各界对未来中欧关系发展前景普遍看好。
经贸直接影响中欧关系
“光伏之争”起源于2012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出口欧盟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因为其涉及金额巨大,欧盟的决定立即引起中国的高度关注。据统计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对欧贸易出口额超过200亿欧元。显然,这将是中欧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贸易争端。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这一裁决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作为回应中方于7月1日宣布将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葡萄酒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
最终,经过多方斡旋和艰苦的双边谈判,8月2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宣布,中国与欧盟就光伏贸易争端已达成“友好”解决方案。核心内容是:中国太阳能板出口商要设定一个最低价,即在欧洲销售产品的价格不会低于此最低价。据报道,中国太阳能板出口商当中的70%参与了“价格承诺”。同时,欧盟方面传出了另一个有关中欧贸易的积极信号:欧盟将暂缓决定是否对中国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展开调查。
中欧关系一直以经贸合作为最主要内容。经贸关系紧张与否对中欧整体关系具有直接影响。随着“光伏之争”以妥协、谈判方式得以解决,中欧关系又重新回到平稳发展的状态。值得指出的是,经过光伏案后,中欧双方均努力从中吸取教训。11月14日,欧盟驻华大使艾德和在第16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与中国从最近的“光伏之争”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是,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方式友好解决争端;其次是应建立一个早期预警系统以避免此类争端再度发生;最后是双方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各自内部产业的协调。
中德关系被视作典范
目前欧盟虽然经受着战后以来最严重经济衰退的痛苦,但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国则既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发挥着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中欧能够避免相互矛盾和摩擦激化、坚持开展互利共赢合作,既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且对于世界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2013年,中国与法、德、英以及中东欧国家关系的积极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中德双边关系被广泛看作是中欧关系的典范。2012年默克尔一年内两次访华。2013年5月,德国又成为李克强担任总理后首访的唯一欧盟国家。中德两国总理如此频密互动,充分表明两国关系的紧密程度。德国官员直接把中德关系称为“特殊关系”。据报道,默克尔总理放弃周末休息接待李克强总理,并亲自过问中国总理的访问日程。媒体感叹,德方给中国总理安排的礼遇有些连法国总统奥朗德都没“享受”过。
中德关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贸方面。2012年中德贸易额达1611亿美元,约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1/3。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外资及技术引进来源国。近年来,中德投资已从“单行道”转为“双向道”,中国对德投资明显增长。根据德方有关统计,德国在华企业超过7000家,目前已有2000多家中资企业在德经营。在中德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中,双方决定落实城镇化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农业、林业、粮食、消费者保护、食品安全和环保标识等领域的双边合作。此外,中国宣布在德成立中国商会并启动设立投资促进机构。
2013年,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这既是奥朗德担任总统后首次访问中国,也是十八大之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迎来的首位西方大国元首。中方高度重视奥此访。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法国新总统首访中国的三把火是:航空合作、核能、推进货币互换。访华期间,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宣布将订购60架空客飞机,其中包括42架单通道的A320系列飞机和18架双通道的A330系列飞机。
根据中方的统计,目前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中国则是法国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全球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12年,受法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中法双边贸易额510.2亿美元,同比下降2%。在投资领域,截至2012年底,法国在华投资项目4462个,实际投资金额121.6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车、化工、轻工、食品等领域,大部分为生产性企业。对于中国来讲,法国的重要性不仅是经济贸易合作,中方十分重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未来合作“上天下海入地”
2013年中英政治关系恢复了正常化。2012年5月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见达.赖喇嘛后,中英两国政治关系受到严重影响。12月2日卡梅伦访华,标志着中英关系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困难后重新走上了正常轨道。英国《卫报》报道,专机在北京一着陆,卡梅伦就发表了“对中国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英国将扮演中国在西方世界最强有力的支持者角色。
在中英工商峰会上发表演说时,卡梅伦提出“两个不设上限说”,进一步说明了英国作为中国在西方世界最强有力的支持者角色的含义:即英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持开放态度,不会设置上限,同时也不会限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在与中共领导人会谈时,卡梅伦表示愿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则加强交流对话,不断推进合作。英方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取得了新进展。中东欧国家在冷战结束后一直忙于“回归西方”,具体而言就是加入欧盟和北约。2004年欧盟进行东扩,吸纳了10个中东欧国家。目前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已完成了加盟入约的目标。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中东欧国家和中国均表现出了积极合作的强烈意愿。2012年,时任总理温家宝访问波兰,并在华沙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标志着被称为“16+1”的双方年度会晤机制得以正式确立。2013年的“16+1”会晤于11月26日在罗马尼亚举行,总理李克强宣布了包括六大领域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战略合作框架,其中包括:做大做实经贸合作;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大力加强绿色合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深挖地方合作潜力以及丰富人文交流活动。
有媒体这样评价李克强的中东欧之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曾形象地说‘我们坐在欧盟的船上,但需要来自东方的劲风’。李克强此次访问中东欧,正是带去了友谊合作和改革开放的东方劲风。”
2013年可谓中国外交的开局之年。习主席和李总理的首访均经过了精心设计和认真谋划。在新一届领导集体关于大国关系和周边外交的思路日益清晰化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新时期中国对欧政策以及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六次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峰会指明了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方向。用李克强的话说,峰会发表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涵盖面之广前所未有,既有航天合作,也有反海盗护航合作,还有新型城镇化的合作,可以说是上天下海入地。”此次峰会取得的另一项重大成果是,双方同意正式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同时表示将积极探讨开展中欧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
无疑,未来中欧之间在经贸领域的摩擦和矛盾还会发生。欧债危机以来欧盟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均有所上升,今后欧盟还会对中国输欧产品搞反倾销和反补贴。欧洲对华的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双方的政治分歧也难以消除。但只要中欧能够平等相待、切实尊重彼此重大关切,不断拓展利益汇合点,双方关系就能够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