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沈立俊 曲靖市2012年十大创新人物,云南冶金集团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000t/a多晶硅产业化项目总经理。冶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从事有色冶金行业设计、科研及项目管理工22年,先后承担多个大型项目的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
“2010年11月15日,云南曲靖南海子工业园区多晶硅项目首炉试车成功……”,新闻发出后,24小时内多家网站转载,引来有色金属行业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云南省在多晶硅生产制造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需要莫大的勇气,沈立俊的自主创新思路使得他和团队站在了国内多晶硅产业化项目的巅峰,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云南省唯一一家通过国家工信部第一批多晶硅行业准入资格的企业,公司生产经营业绩达到了历史新高。
不论是做技术员还是当企业领导,沈立俊都在一线。
站在前人肩膀上创新
2007年,多晶硅项目落户云南曲靖南海子工业园区,沈立俊带着37名技术人员和10亿首期建设资金来到了这片开阔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当时,多晶硅生产技术大多掌握在欧美国家,要引进一整套多晶硅生产核心设备并不容易,沈立俊决定把各个国家最先进的工艺来个“总串”,建起一条完整的多晶硅生产线。
创新,就是在不断重复的思考、设计、实验、调试中孕育而生,四年后,沈立俊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第一炉多晶硅的下线,很快,检测数据出来了,达到了太阳能级的标准,试车成功,消息迅速在国内冶金业内传开,当时,一吨高纯度多晶硅价值上百万。
第一炉多晶硅生产成功后,沈立俊已着手生产电子级别的多晶硅,踏进多晶硅生产最顶尖技术领域。
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沈立俊面临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多晶硅生产工艺极为复杂,对洁净度要求非常高,一个细微的污染点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为了把产品质量稳定住,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从工程师、技术员到生产线上的每一名企业员工,加班加点找原因,做检测,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技术控制,就连设备阀门都要清除油污。
每一个检测报告,沈立俊都要仔细分析,和技术员沟通细节问题,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沈总常常工作到很晚,第二天打开邮箱一看,有很多回复的邮件是凌晨两三点发出的,有问题他总站在最前面,带领着大伙度过难关,特别感动。
“好比13亿人,只要有一个人生病,就不合格,我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如此”,在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几乎所有管理层都会提到这句话,语气坚定而自信。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多晶硅产品质量稳定了,而且还生产出了高纯度多晶硅,达到电子三级标准,产品价值迅速提升。很快,企业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沈立俊和他的团队为企业赚到了第一桶金。
练好“内功”就能赢得先机
作为一名管理者,沈立俊深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从建厂房之初,他就把规范化管理带到了企业。
技术员出身的沈立俊,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很高。
沈立俊和37名技术骨干,成为曲靖南海子工业园区多晶硅项目最早的一批员工。当时,大部分员工以前都是从事选矿工作,没有接触过多晶硅项目,从冶金材料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其实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但很快,在沈立俊的主持下企业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全员培训工作随即展开。
从建厂房起,培训工作就没有停止过,自编教材学习,5年过去了,一大批年轻员工成长起来,组建起了一批有思路、有创新、团结的中层干部。如今,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曲靖南海子工业园区多晶硅项目,从原来37人的队伍发展到1000多人的规范化企业。
2010年11月,在沈立俊和他的团队几年的努力下,产出第一炉产品,实现了云南省在多晶硅生产制造领域零的突破。2011年,该项目荣获“全国化学工业优质工程奖”,公司成为云南省唯一一家通过国家工信部第一批多晶硅行业准入资格的企业。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建立了“云南省多晶硅产业化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云南省光电子硅材料制备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两个研发平台。
22年,从一个冶炼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企业管理者,谈及成就和荣誉,沈立俊说,成果不是属于他个人的,他的经历,个大多数员工一样,都是在默默无闻的耕耘和付出,所谓的成绩,是公司给予的信任,给予的机会和平台,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沈立俊依然冷静而沉着。他说,多晶硅这个行业从2008年到2011年平均以每年35%的增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最重要的是怎么炼好“内功”,做好准备工作,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能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