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已接近尾声,本周的人们沉浸在圣诞节庆的欢乐中,所谓“世界末日”的说法已不攻自破,旭日依然照常升起。然而对于众多曾经风光八面的知名企业来说,2012年却的确是个“末日年”。团宝资金链断裂、维棉网之死、红孩子“贱卖”、品聚网夭折、雷士照明罗生门、星急便瘫痪、尚德生死劫、赛维LDK债务危机…当下对这些公司来说,活着就是最奢侈的事!

虽然这些面临生死大考的企业遍布各个行业,但光伏企业无疑是其中最悲催的一拨。受2009年欧美各国鼓吹发展新能源可以摆脱经济低迷的神话、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2010年起,中国光伏产业成了世界热钱的避风港、摇钱树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名片。
美欧“双反”、债务黑洞、退市警告、业绩滑坡、停工裁员、高管出走……回望2012年中国光伏业走过的历程,却总与这些负面字眼紧紧捆绑、挥之不去。对于置身其间的每一个光伏人,2012这一年或许是自光伏技术问世以来最接近末日的时刻。虽然所有迹象都显示,部分企业和落后产能或许会被淘汰,而光伏业只是遭遇了行业低谷,远未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但这不妨碍我们假想:如果光伏业真有末日,又会怎么样?
世界无末日行业有末日
世界末日或许的确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呓,但行业的末日却时常在我们身边上演。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伴随科技进步的更新换代,一些曾经的“新兴行业”如昙花一现便从此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就拿上世纪90年代来说,人们挂在腰间的滴滴作响的BP机、遍布全国的大小上百个寻呼台,都还曾经是中国的个人移动通信起步的标志;然而进入本世纪后伴随手机的普及,红火的寻呼业便迅速销声匿迹,短短几年内便踪影难觅。
再拿多影音出版行业来看,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VCD的出现很快淘汰了磁带和录像带,同样带动几十个品牌的影碟机纷纷现身,中国一度成为全球VCD播放机的最大生产国;但伴随更先进的DVD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数码压缩技术的发展,庞大的VCD产业链同样一夕覆没。
虽然今天的我们回望这些行业,觉得它们被淘汰是大势所趋、没落是必然的归宿,并不值得留恋和惋惜。但在当年来看,这些行业毫无疑问属于“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似乎一片灿烂,一如前两年的人们抱着同样的乐观心态仰望光伏业。而很多名噪一时的VCD厂商,广告充斥荧屏、名人蜂拥代言,也曾经一度成为所在城市的产业名片。这一切与当前的光伏业又何其相似!正如歌词里所唱的那样,“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任何行业也自有其兴亡成败的命数。因此,我们在此探讨光伏业的末日,绝非如世界末日那样仅是茶余饭后的笑谈,更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的杞人忧天之举。尤其是在光伏业步入寒冬、企业抱团取暖的当下,看十个成功故事,不如看一个失败故事更让自己警醒。倘若这样的讨论能够令业者自省,从而拿出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来走出低谷再造辉煌,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技术无末日企业有末日
回到我们关注的光伏行业。众所周知,太阳能发电是本世纪以来,才逐渐从纸面上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中的应用,与上面提到的移动通信、影音播放等有几十年历史的行业相比,远没有走完“发展-普及-成熟-换代”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更替历程。即便眼下惨淡经营,但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界,恐怕都难以接受光伏业有末日的说法。然而,正如一面硬币的两面,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前景广阔、潜力无限的另一面,对应的则是根基不稳、变数太多。
需要看到,中国大多数光伏企业的主打产品,是多晶硅片电池;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晶硅片电池也仍然是当前太阳能电池的主流。但这不并等于说,多晶硅片电池就一定是光伏电池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只是由于发展相对成熟,才在目前的推广应用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伴随分布式发电、光电建筑一体化的需要,传统晶硅电池的一些固有缺陷也逐渐暴露,制造过程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日益为世人所重视。
其实,从太阳能电池诞生至今,除了多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电极型电池、纳米晶体电池、有机聚合物电池、塑料电池等都相继涌现。近年来引发业界关注的主要是薄膜电池,尤其是铜铟硒薄膜电池(CIS)适合光电转换,不存在光致衰退问题,转换效率能与多晶硅媲美,具有价格低廉、性能良好和工艺简单等优点,有望成为今后发展太阳能电池的一个重要方向。近日,一向力挺薄膜电池的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再度挑起行业内晶硅与薄膜的路线之争,虽然仅止于论战,但也的确触动了多数光伏企业那根敏感的神经。
而作为另一个后起之秀,纳米晶体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虽然只能稳定在10%以上,但制作成本仅为晶硅电池的1/5-1/10,寿命则长达20年以上。尽管此类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刚刚起步,尚未规模化投产,但相对成本高企的晶硅电池,在实现光伏发电平价化方面的优势已是不言而喻。
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要推进光伏电池大规模应用,其实无非是两个方面,即改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想见,正如VCD取代磁性录像带、DVD又淘汰VCD,或者平板手机战胜翻盖手机、触摸屏手机取代按键手机,在光伏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电池生产技术和产品类型都会不断更新换代。曾经有分析人士预测,类似于计算机行业的“摩尔定律”,今后平均每3-5年,太阳能电池就将迎来一个更新换代周期。眼下多晶硅电池虽然暂时“一枝独秀”,但其他各种光伏电池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和发展完善,最终谁将胜出目前恐怕还言之尚早。
而从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看,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野蛮生长,目前晶硅电池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另一方面,在电池研发技术方面,中国光伏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制造、封装等加工环节。一边是堆积如山的库存,一边却是蹒跚起步的研发水平,这种状况无疑令人担忧。众所周知,光伏电池生产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今后伴随技术更新的加快,如果国内企业不及时掌握新技术,或者无法跟上欧美发达国家技术升级的脚步,无论届时产能扩充到多大、应用份额达到多高,最终都只可能沦为一堆过时的废品,不但投资血本无归,更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如果真是那样,中国光伏企业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以差异化竞争规避末日
然而我们也看到,并非每个曾经被宣判“死刑”的行业都迅速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拿瑞士引以为傲的钟表业来说,自从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出价格低廉、走时精准且无需上发条的石英钟表,很多人都认为传统的机械钟表将步入末日。尤其到了80年代后,日本又推出了无需表盘及部件、时尚新颖的电子表后,关于机械表将成古董的说法更是一度甚嚣尘上。然而,令当年这些唱衰论者始料未及的是,时至今日,传统的机械表并未如他们所愿走进博物馆,却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和热捧。虽然现代化的工厂和流水线取代了昔年的小手工作坊,但钟表业仍是瑞士的支柱产业,机械表精准、华贵的形象在世人心中也丝毫没有褪色。
再看相机行业,进入本世纪以来,伴随数码存储技术的进步,数码相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相机,尤其是美国胶片巨头柯达的破产,更有人言之凿凿称其最终敲响了胶片相机的丧钟。然而就目前来看,数码大潮冲击之下,纯机械操作、金属机身的胶片相机不但没有淡出市场,反而成为摄影爱好者争相入手的行头;而日本的富士胶片等胶片厂商仍然活得滋润,传统的银盐相片冲洗业务也依然保有一定的市场。
这些“过气”的行业,究竟有什么样的法门,能够规避功成身退的末日宿命?不难发现,无论是机械表还是胶片机,对于新产品大多采取避其锋芒的策略,以差异化的定位寻求新的市场立足点。虽然石英表、电子表轻便时尚,单就计时这一基本功能来看,已能够取代传统钟表;但机械表精致的做工、传达的独特品位和气质,是前者所无法企及的。同理,传统相机那种全手动操作所带来的乐趣、银盐像纸独特的影像质感,也是全自动数码相机难以替代的。
同样,放眼全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迥异,自然禀赋差异巨大,对于光伏组件的要求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即便是业者们念兹在兹的内需市场,同样也并非铁板一块,各省市在推广利用光伏发电的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当地的能源结构、市场购买力水平等因素。因此,光伏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必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交替并存阶段。上述事例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的启示就在于,即便技术上暂时落后,只要找准对应的市场,不盲目随大流、不一哄而上,在高度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中挖掘属于自己的商机,还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