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光伏产业兴起之时,一直围绕着光伏大佬们的同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光伏市场什么时候能够启动?自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实施,中国光伏产业也随之兴盛起来,至今已有7年之久。回想过去,缔造光伏新兴产业诞生的“开国功臣”是尚德。2005年12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买卖所上市,07年市值超过50亿美元。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投入资金一时间热火朝天。也正因为如此,光伏产业的兴起让一批人成了首富,光伏企业仿佛看到了摇钱树,一拥而上。当地政府当时也大力支持,扶持光伏产业,结果高利润、高投入、高产出,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真实的写照。而中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北极星专题:光伏这七年(上篇)

2012-12-05 10:00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 

自光伏产业兴起之时,一直围绕着光伏大佬们的同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光伏市场什么时候能够启动?自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实施,中国光伏产业也随之兴盛起来,至今已有7年之久。回想过去,缔造光伏新兴产业诞生的“开国功臣”是尚德。2005年12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买卖所上市,07年市值超过50亿美元。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投入资金一时间热火朝天。

也正因为如此,光伏产业的兴起让一批人成了首富,光伏企业仿佛看到了摇钱树,一拥而上。当地政府当时也大力支持,扶持光伏产业,结果高利润、高投入、高产出,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真实的写照。而中国70%光伏产品出口国外,国内市场根本消纳不了多少产能,这样也为光伏产业埋下了隐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欧债危机、欧美“双反”,加速了很多光伏企业面临重组、倒闭、破产。曾经受人们追捧的的光伏产业,如今像“患有瘟疫的病人,人人避而远之”。有人说这是光伏产业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这样中国的光伏产业才可以回归理性。

在资本的催化作用下,中国的光伏产业越来越像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体。有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新建电池生产线的产量已经超过历年的总和,达145.7兆瓦,2006年这个数字突破300兆瓦,而产能更是已达到历史性的1449兆瓦,占世界生产量的70%。但是相对于逐渐膨胀起来的中间环节,硅材料和市场正变得越来越稀缺。硅材料提纯技术掌握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企业手中,全球光伏市场发展最好的德国和日本也在对日益壮大的中国太阳能企业设置越来越高的进入门槛。与很多其他产业一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光伏产业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巨大的产能最终只能在国外市场得到释放,那些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国家在享受绿色能源的同时,把过高的电力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甩给了中国。

由于当时光伏发电成本远远高于常规发电,光伏市场只有在政策扶持之下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国内在当时几十个光伏会议实际上都在讲同样的话题,就是呼吁制定政策启动中国光伏市场。”施正荣似乎对不断重复这样的话题感到些许疲惫。无锡尚德当时可以通过资本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原材料和市场资源,而这个产业中的其他企业并没有这种能力。如果中国不能启动国内的光伏市场,这些企业很难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那些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国家也在不断健全其市场标准和进入门槛,而缺乏国家战略的中国导致今天在产业标准和关键技术上不得不受制于人。

许多人都相信,中国未来会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也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产业大国,这些在“海外征战”的国内光伏企业最期盼的就是能够“主场作战”。

启东是位于江苏东部的一个县级市,这座环境优美的小城里有一家五星级豪华酒店。这家酒店就建在林洋新能源公司的对面,2006年4月,林洋新能源开始筹划进军资本市场,在6月和8月的两次私募中,先后有40多家基金和投入资金银行来此进行考察,先豪国际大酒店的生意也因此红火了许多。

2006年12月21日,就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准备关门迎接圣诞前的最后一刻,林洋新能源挤了进去,融资1.5亿美元,而此时这家公司刚刚诞生28个月。这个项目让联想弘毅和联想投入资金以及花旗银行和Good Energies这4家投入资金者,用4个月的周期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有人说这几乎是中国光伏产业被资本力量催熟的一个缩影。

林洋是自尚德上市之后,第4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概念股公司,但这4家上市公司的境遇并不相同。常州天合光能比林洋新能源早两天在美国上市,这家纽约证券买卖所上市公司表现得极为低调,当地人甚至不相信在常州竟然有一家美国上市公司。

实际上,常州天合在美国股市上的表现并不好。2006年12月19日上市开盘价为26美元,第二天收盘就降到18.90 美元。另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江苏CSI阿特斯太阳能公司也是上市之初就跌破发行价。

这也许是资本市场对所谓的“太阳能热”发出的警告,但是国内投入资金光伏产业的热情却依然不减。在南京,投入资金者几乎差点把南京中电电气光伏有限公司的门槛踏平,因2007年已经被南京中电定为上市年。

计划在07年上市的还有江西的赛维LDK——包括鼎晖、集富亚洲在内的几家风险投入资金,已经注入超过1亿美元的投入资金;而在河北的天威英利也已经从国内A股上市公司G天威分拆,并完成增资扩股,准备登陆海外资本市场。据统计,2007年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光伏概念企业达到10家。

其实,在2005年12月无锡尚德上市创造的光伏产业神话之后,太阳能产业就在国内广受追捧,民营资本、风险投入资金、基金投行简直像发疯一样追逐着太阳能,“尚德效应”产生的连锁反应远远超出了预期,也远远超过这个产业能承受的极限。

膨胀的产业链终断

无锡市惠山区前洲镇藏龙卧虎,其纺织机械与印染业务占据国内半壁江山,前洲的老板们因此积累了大量财富,45岁的杜正兴就是其中一员。同一城市里无锡尚德创造的传奇让他兴奋不已,2005年,杜正兴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公司,并以外资身份投入资金成立一家太阳能电力公司——无锡尚品,在采购了单晶炉、层压机、电板印刷炉、烘干炉等设备之后,无锡尚品红红火火做了起来,在许多投入资金者看来,投入资金太阳能就是这么简单!

进入太阳能产业的门槛的确不高,在生产链条上的高纯度多晶硅的制造(硅材料)——硅片切割——电池制造——组件封装等几个环节中,除第一个环节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外,其他环节上的“技术都不怎么密集”,以至于可以“一夜之间”产量剧增。

比如,目前国内投入资金硅锭(硅棒)、硅片的热情空前高涨。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拉棒、切片的设备已经全部国产化——七八十万元就能购置一台单晶硅拉制设备,只要有几台设备就能实现规模生产。据了解,2005年国内在此环节上的总生产能力已经超过5700吨,2006年中国持续增长的产能已占到全球90%以上,这个环节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这个环节的下游——太阳能电池制造一直被认为是整个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也是除硅材料之外利润最为丰厚的环节。当时国际太阳能电池价格一路上升,2003年还是2美元/瓦,2004年初达到2.8美元/瓦,而2005就已经超过4美元/瓦,而且供不应求,无锡尚德的发展正是处于这个黄金时段。太阳能电池随即成为资本最集中投入资金的环节,产量更是呈现爆炸式增长。

无锡尚德2006年产能达到240兆瓦,位居世界三强。刚刚上市不久的林洋新能源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扩产计划,2007年已经突破200兆瓦;南京中电已经建立6条电池生产线,产能达到200兆瓦,上市之后,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也是必然的目标。而常州天合、河北晶龙、天威英利都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在北京,上海,浙江的宁波、绍兴,江苏的江阴、苏州,广东的深圳等地似乎在一夜之间诞生了大量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企业。

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新建电池生产线的产能已经超过历年的总和,达145.7兆瓦,2006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300兆瓦,而产能更是达到历史性的1449兆瓦,占世界生产量的70%。

实际上,在整个链条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的资金和技术门槛最低。依靠国内大量低廉的劳动力,这个环节的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当时就有人预计国内涉及生产组件的厂商已经达6000家,也有人说这个数字很快就突破万家。

由于国际光伏市场迅速增长,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些企业赚钱并不困难,但因进入门槛不高,大家的利润也必然会越来越薄。在2007年光伏产业由于竞争加剧,国际电池组件的价格增幅已放缓,实际上2006年第4季度光伏产品的价格甚至出现10%的下滑。对于国内大量刚刚涌现的太阳能企业来说,2007年迎接它们的已经不是春天。2007年对于今天的光伏产业而言是一个先兆。自2011年开始光伏产业进入“寒冬”,一直延续到2012年。有因必有果,高利润、高投入、高产出,一定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卡脖子的上游

常州天合光能是国内涉及太阳能产业链最齐全的企业之一,除硅材料外,其他几个环节都有涉及,但最核心的业务还是硅锭、硅棒的制造和硅片切割。但由于缺少上游硅材料,来自下游电池制造厂商的大批订单只能增加天合董事长高纪凡的烦恼。

实际上,在当时开工不足是国内硅锭(硅棒)、硅片厂商面临的普遍问题。比如国内最大的硅锭、硅片生产厂——河北晶龙产能已经高达2250吨,但产量只有1126吨,开工率仅为50%。而青海新能源、绍兴精工太阳能等企业甚至空置上百吨的产能,干脆无料开工。

高纯度的硅材料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极为重要。硅中大量杂质的存在不仅会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而且金属杂质的扩散速度很快,会大大缩短硅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造成电池组件发电量衰退,降低硅太阳能电池电能的再生比等问题。同时更关键的是,与所有行业一样,产业上游的缺货必然造成下游企业的成本上升和收益下降。

当时,最需要技术能力的硅材料恰恰成了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的关键瓶颈。当然,也有人试图突破这个死结。

“火神凹”是一个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地名,洛阳硅业集团的董事长孙文海决定建立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如今洛阳中硅在国内光伏产业圈中已经赫赫有名,因它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具有年产300吨多晶硅材料能力的企业。

洛阳中硅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经建成年产300吨的多晶硅项目,不过运行情况并不理想,现如今实际产量只有60吨,还处于技术攻关的时期。也正因此,虽然产能高达1000吨的设备都已经到位,但只能处在安装调试的阶段。

洛阳中硅这样的本土上游企业原本应该是很多国内光伏企业的福音,但国内许多同行对它并不看好:“生产每公斤硅材料耗电量300度,而国际同行仅为100度,同时国际的电价比国内的便宜很多。”他们认为在市场供不应求、国际同行利润丰厚时,洛阳中硅可以分得一杯羹,但随着国际多晶硅厂的扩产,洛阳中硅在技术上的劣势已经呈现出来,这也恰恰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的最短板。

高纯度硅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用这种提纯方法生产的产品占据80%以上的市场。但“改良西门子法”是一个集化工、冶金、机械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复杂综合性工艺,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洛阳中硅300吨的项目投入资金高达2.4亿元人民币,预计完成2000吨的扩产项目还需要投入资金14亿元。

多晶硅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Tokuyama、三菱,美国的Hemlock、MEMC以及德国的Wacker等8家公司手中,由于该技术具有特殊垄断性,国际上掌握此技术的国家已联合禁止进行技术转让,数十年来中国欲购无门。

前苏联解体后,2000年中国有机会从俄罗斯购入“改良西门子法”,但也仅限于百吨级产量的技术,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仍然没有达到1000吨产能的业界公认最小经济规模(最佳经济规模要达到2500吨/年),同时俄罗斯的技术在电能消耗上明显高于国际同行。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生产1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大约消耗12吨硅材料。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的不完全统计,2006年国内太阳能级电池已经达到1450兆瓦的年生产能力,那么对硅材料的需要已经达1.74万吨,超过全球太阳能硅材料的实际用量。此时的国内多晶硅产量不足500吨,并且技术上比较落后,生产成本明显高于竞争对手。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洛阳中硅等企业的存在很难改变中国95%的硅材料需要进口的局面。而国内绝大部分光伏企业没有与国际大厂进行谈判的能力,只能在自由市场进行采购。据了解,硅材料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20~30美元/公斤上涨到2006年的200~300美元/公斤,还经常“有价无货”。

2006年8月,无锡尚德和美国MEMC公司签订了长达10年的采购合同,采购价值高达五六十亿美元的硅片。除了尚德,国内还没有第二家光伏企业具有与国际硅片厂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

升高的市场门槛

谁也没想到,德国政府的换届可能成为影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2006年最让德国总理默克尔头痛的事情莫过于失业率。虽然在2005年底就任德国总理之初,她就明确声明要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并以此作为衡量本届政府政绩的标准,但效果并不清楚显。根据德国相关规定,2007年是修订可再生产能源法的机会,默克尔希望对能源政策进行调整,扶持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减轻德国的就业压力。

与绿党结盟的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在他的推动下,德国政府2004年制定了分摊电价法,以每度0.55欧元收购居民的太阳能电力并汇入电网,而居民使用太阳能电力时仅支付普通电价(约0.21欧元),同时给予居民提供3%的贴息贷款,鼓励居民购买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由于购买光伏产品有钱可赚,德国光伏市场迅速启动。2004年德国占据全球39%的份额,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2005年德国光伏市场达到600~700兆瓦,约占全球市场的48%,吸收了全球近一半的产量。

在许多德国人看来,德国的能源补贴最终受益的是国外光伏企业,实际上扶持了中国和日本光伏产业的发展。日本提供了全球一半的产量,高达70%的产品出口,而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的产能更是迅猛扩张,2006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德国成为全球第3大光伏生产国,当时,还大胆的预计2007年产量已超过德国。 这种疯狂的想法也为以后的光伏产业命运做了铺垫。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施罗德政府的下台,默克尔组阁新政府,德国朝野要求扶持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减轻对外国能源供应商的依赖的呼声非常高。于是,中国光伏企业的销售人员发现,德国市场越来越不好做了。

以前,光伏产业中的销售人员只要在家接电话就行了,因只要说有电池片卖,立刻就会呼啦啦围上一大堆买家,几乎全部都是先付款后交货。现在形势逆转,光伏组件的价格在连续3年攀升之后,从2006年第3季度开始首次出现下降,第4季度的降幅甚至超过了10%,与此同时,在德国汉堡等港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光伏产品压港现象,数百兆瓦的产品静静囤积。

尚德负责市场战略研究的夏爱民的名片上印满了UL、TUV、CE、IEC、ISO9001等认证标识,夏爱民称在光伏产品供不应求的2004、2005年,这些认证只是锦上添花,而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必需。

“以前打点擦边球,或者搞点贴牌也能出口,现在已经严格很多了。”林洋COO王汉飞介绍说,林洋成立第一年就拿到德国的TUV认证,经过7个月漫长而严酷的考验,也已经通过美国UL的检测,在此之前国内通过UL认证的只有尚德和天威英利两家。

德国市场受挫,国内许多企业都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美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加利福尼亚州已通过“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立法,计划耗资33.5亿美元,完成3000兆瓦太阳能系统建立。

要进入美国市场,许多采购商都要求产品要取得UL认证。“并不是他们迷信UL的权威,而是只有UL标志的产品才能顺利购买产品保险,UL认证产品在出现质量事故后,采购商有可能逃脱产品责任。”有业内人士评价说。

随着越来越严格的认证和越来越高的技术门槛,中国企业的好日子也在缩水。“现在光电转换率达不到16%几乎已经不可能进入德国市场了。”施正荣当时认为,虽然国内许多光伏企业都声称转换率高达16%,但在大规模生产中,产品稳定性非常重要,真正要达到较高的光电转换率,对于硅材料质量以及工艺技术水平要求都很高,国内很多企业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

这意味着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已被德国、美国等光伏主流市场拒之门外。而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已经占据全球的近九成,高达97%的产品需要出口,更何况最近激增的产能也需要在海外释放。两个因素对撞的后果自然令人忧虑。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认为:“我们如此庞大的产能不论涌向哪个国家,都必然会遭到当地政策限制。产能过剩是光伏产业初期竞争局面形成的必然结果。” 孟宪淦的这句话,足以证明欧美对光伏产品进行“双反”的理由。

过去曾有人开玩笑说,两个工程师,5000万元就能搞一个光伏工厂。但这样的光伏工厂成立容易,生存发展却非常困难。实际上,目前国内一些规模较小的光伏企业已经开始出现亏损。

虽虽然已经拥有了太多荣誉,但 拿到美国纽约证券买卖所国际 顾问委员会(MOU)成员的聘书,还是让施正荣激动不已。2006年8月8日,纽交所总裁凯瑟琳˙吉尼、总经理马杜一行在南京向施正荣颁发了这张“白金级”聘书。拥有这样聘书的全球仅有30人,全部为顶级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施正荣是唯一的中国人。

虽然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太阳能概念股的热情已经大大减退,但尚德的股票却一直受到追捧,2006年12月以来其股价一直在30美元以上,2007年再次摸到40美元,尚德在纽交所的市值超过50亿美元,成为全球光伏行业市值最高的企业。

此时,在从硅材料到光伏市场的整个链条中,无锡尚德成为国内光伏企业中唯一具有话语权可以影响产业链的企业,其不断扩张的产能,不仅对国内光伏企业,甚至对国际光伏行业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2006年尚德的营业收入已突破5亿美元,净利润已超过1亿美元,“尚德会在中国整合产能资源,而在全球以联盟、合作等办法解决原材料、市场等环节。”

而以他为榜样,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冲进了同一块市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