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美国“双反”尘埃落定,欧盟继反倾销调查以后,又对中国开展了反补贴调查。在欧美“双反”的夹击下,今年前10个月,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快速下滑,光伏企业出现普遍性亏损。
据报道,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中国光伏行业对政府和海外市场过度依赖,一旦欧盟也对中国做出不利裁决,中国在产业、金融、就业等方面蕴含难以控制的巨大风险。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美打压中国光伏产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确保欧美在未来战略产业方面的领先地位,使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止步。
年进口华光伏产品翻番
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光伏产品举起“双反”大棒的背景,是中国光伏产品凭借庞大的产量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而美国此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则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超过40%降低至现在的7%,201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光伏产品31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倍多。
就中国光伏产品的所谓“倾销”问题而言,美国商务部的判定标准不具公平性。由于美国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所以当他们调查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是否低于其成本而构成倾销时,美国参考“第三国”成本。具体就光伏产品而言,美国商务部选取的,是几乎没有光伏生产能力的泰国作为“第三国”参考标准,其成本当然会大大高于中国光伏的生产成本。
为拉选票狂打“贸保牌”
除了以上原因,政治需求则更为实际。在刚刚结束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政客们纷纷把美国国家竞争力下降、经济低迷、高失业率等矛盾,向正在迅速发展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转嫁,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竞相展现对华强硬态度。与奥巴马政府近期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行为相对应,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罗姆尼则批评奥巴马对华“太软”。
罗姆尼还把中国描述为“骗子”,“偷走了我们的工作”。
所以,美国近来对华贸易保护行为的迅速抬头,光伏产品的“双反”裁决并非孤立个案。
但分析人士指出,政客们对华强硬态度,在短时间内可能起到矛盾外引的效果;但从长远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秀”手段,只能暂时掩饰美国政客对“辉煌不再”的失落感、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危机感,丝毫不利于美国的经济复苏,更不会为美国选民争取到更多的就业岗位。
欧盟转嫁危机被指短视
而欧盟对中国光伏业的“双反”调查,更多的也是政治层面的需求。为缩小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成为欧盟各国应对危机、转嫁危机的必然选择。鉴于欧盟市场是各国光伏企业争相抢夺的阵地,为了将有价格和技术优势的中国光伏企业踢出该市场,于是相关企业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贸易保护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
商务部一官员曾表示:“欧盟在没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反倾销已足够,反补贴是要质疑的。政治因素大于经济因素,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对于欧盟来说,迟早得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届时再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将变得相当困难,反补贴相比较而言会更好用。
但众所周知,贸易保护主义根本不能挽救身陷困境的任何经济体。专家指出,欧盟国家现在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深渊之中,如果一味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尽管可能在短期内增加本地产品的出口,但一定会伤害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最终还是不利于本地区贸易的持续扩张以及经济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