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一直都伴随着整合、兼并和重组。在经济趋缓的2012年,有人说,中国步入了“整合经济”时代。此时此刻,处于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关键阶段的青海,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逐步走上了一条传统产业兼并升级,新兴产业整合重组的调整之路,不惜放弃垂手可得的一些发展速度,也要为青海经济谋求后发优势、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产业:整合重组提升竞争力
今年年初,作为青海省焦煤最富集区和青海省最大的煤矿区,木里煤田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青海省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大美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此举意在通过重组企业建设煤化工项目,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传统产业升级。随后,青海省不断加大企业整合重组的力度,首当其冲的就是规模小、布局分散、能耗高问题突出的青海省传统产业——铁合金行业。
7月8日,由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的10家铁合金企业重组整合而成的青海九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青海省铁合金行业整合重组,向集约化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当天的挂牌仪式上,九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玉明兴奋地说,新成立的青海九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实现年产铁合金六十余万吨,产值近五十亿元。今后,九通集团还将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通过积极建设余热发电、环保设施升级等措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品链条,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动铁合金企业走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一次又一次的整合体现着青海抢抓机遇,不断调整结构的决心和信心。根据《关于加快推进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到“十二五”末,青海省将力争形成两三户产能在5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铁合金企业;形成四五户产能在2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的大型铁合金企业;力争经过三年至五年的努力,使整个铁合金行业在优化结构、整合重组、淘汰落后和提高竞争力上取得明显成效。
抓机遇,促整合,调结构!在省委、省政府通过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青海省各州地市也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当前低迷的市场带来的“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在应对危机中实现转型升级。海北藏族自治州就把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与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结合起来,促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有机结合,重点推进铁合金、碳化硅、光伏制造、煤炭加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
新兴产业:重组整合完善产业链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整合重组是应对危机,调整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那么,新兴产业的整合重组就是着眼长远意在提高市场占有率,完善产业链,抢占绿色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抉择。
据省经委副主任陈志忠介绍,我国光伏行业超过一半的产品都销往欧洲,在欧盟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启动反倾销调查后,我国不少光伏企业深陷亏损。与此同时,国外大量低价产品涌入,导致我国现存的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8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光伏行业进入“寒冬期。”
虽然拥有发展光伏产业的资源优势,但正在积极打造全国光伏产业基地的青海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股寒流。抱团取暖,上下游有效衔接,青海省的光伏产业主动应对,开始整合重组。
7月6日,中利腾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技改重组青海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原青海华硅能源有限公司,组建了青海晟晖新能源有限公司,青海省的光伏产业链单晶硅及切片生产环节得以再次启动,华硅原有的技术人才得以保存,公司职工队伍稳定。此外,青海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去比较注重大规模光伏发电,却忽略了家庭或单位的分布式发电应用,而中利科技集团是一家在屋顶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光伏等高新技术产品方面拥有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集团型企业,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结合,将进一步完善青海省的光伏产业链条。
随后,在全省开展的万名干部“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活动中,青海省继续辨证施策,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将“给帮扶”和“练内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救急与常态并存,“输血”与“造血”并抓,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加快联合、兼并和重组。
好消息传来,海东地区把“帮企业”与“调结构”结合起来,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在确保3500万元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扶持基金落实到位的同时,实施好以铁合金企业余热发电为主的节能和清洁生产工作。加快互助、民和两县两大铁合金集团的组建,推动互助、乐都、民和三县水泥行业联合重组。海南藏族自治州则以引导和鼓励乳制品、肉食、生物制药等加工企业整合、兼并、重组为主,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以便实现产业链的整合、规模化的发展……
企业兼并重组激发了市场活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在市场需求不旺,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青海在稳增长的同时,借力使力,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引导企业联合重组。这是青海在一次又一次抵抗市场风险的经历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青海工业自身调控能力增强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