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也不曾让业内如此绝望。目前,将近50万人面临着生存问题。想必各位领导都已经了解光伏行业的欧美双反危机,目前商务部也在积极应对,但真正的问题却在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光伏企业几乎都无法盈利!成也德国,败也德国自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推动光伏行业迅猛发展以来,中国光伏的成就有目共睹。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晶科、晶澳等一大批优秀光伏电池、组件及相关配套设备与材料厂商,在带动了数千亿的产业,同时中国光伏和风能事业取得比国外更大的发展。掌握了新能源,意味着拥有未来。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和争端必将围绕新能源进行,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光伏建言书:寒冬结束时中国将占据新能源制高点

2012-08-28 11:15 来源:solarbe 

光伏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也不曾让业内如此绝望。目前,将近50万人面临着生存问题。想必各位领导都已经了解光伏行业的欧美双反危机,目前商务部也在积极应对,但真正的问题却在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光伏企业几乎都无法盈利!

成也德国,败也德国

自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推动光伏行业迅猛发展以来,中国光伏的成就有目共睹。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晶科、晶澳等一大批优秀光伏电池、组件及相关配套设备与材料厂商,在带动了数千亿的产业,同时中国光伏和风能事业取得比国外更大的发展。掌握了新能源,意味着拥有未来。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和争端必将围绕新能源进行,这次欧美双反只是战争的序幕。

包括IBM、BP、ABB、西门子、杜邦、施耐德、沃尔玛、三星、韩华等全球500强企业都投身或曾经投身光伏行业,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但只有中国企业,是以从事制造业而非高科技产业的心态去参与市场竞争。因此中国光伏业短短数年,占据了全球光伏电池产能的60%,在人工、规模等方面,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但这些优势现在恰恰成为了中国光伏企业的枷锁:可再生能源在现在仍然不是必需品,或者说对于德国这些可再生能源较为发达的国家来说,光伏安装到目前仍然可以随意调控市场规模。市场可以停滞,但企业却无法等待,他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这也是为何中国光伏没有定价权的原因,面对外国买家的压价,中国企业只得一降再降,即使这样,还被外国同行指责“倾销”。

可以说,中国光伏一直在为国外买家赚钱,即使2008年前、2010年有些利润,也大都投入到再生产中,不少又给到了外国设备和材料厂商手中。

光伏为何“过剩”

外界报道和一些光伏业内人士经常对光伏业的过剩深恶痛绝,认为资本过于贪婪,但逐利是商人的天性,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规律。如果将过剩原因都归结于此,肯定是不对的。当然,从长远角度看来,光伏行业发展还很不够,但就现在而言,光伏的过剩量达到了50%,而且电池、组件等企业的产品单一性也让其无法转型。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量30GW,产能却有60GW。那么,全球光伏产业尤其是中国光伏业为何过剩?

一、光伏并非必需品,市场很容易出现震荡。虽然市场规模一直增加,但增速却常常出乎业内企业预料。以尚德为例,在初创期,仅仅50MW的产能,到现在超过2000MW的规模,40倍的扩张只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即使如此,2010年尚德、英利的组件仍然供不应求,光伏企业对于当时经济形势较为乐观,但2010年下半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光伏市场增速放缓,未能达到企业预期,导致产能过剩。

二、同质化竞争中的囚徒困境:规模就是一切。

2010年及以前大规模扩产的企业,很大一部分预料到市场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如果这些企业不继续扩产,充满未知因素的市场也有可能把它甩在后面。业内也不乏许多老牌企业最后沦落到二流甚至三流企业的境遇。

缺乏规模会失去成本优势、品牌效应和地方支持。因此光伏企业永远在不停“奔跑”。企业都瞄着未来市场去发展,但由于行业从无到有,缺乏根基,一点稍大的波折就经不起。

三、地方政府跟风

地方政府承担着招商引资和“黑转绿”、“重工业转高科技”等经济转型的任务,而新能源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箭双雕的举措。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地方政府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和评判手段,对于招商引资的标准多为“投资额”、“年产值”等愿景。而企业也由于地方企业胃口越来越大,申报项目规模也不断扩大,从50MW到100MW,直到300MW以下都引不起兴趣。对于企业来说,有了规模,就能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

四、专家、媒体推波助澜

地方政府虽然存在问题,但业界专家和媒体夸大报道同样是“过剩”的催化剂。地方政府在制定光伏发展计划时一般会请业界专家进行研讨。专家们一般都会提出预警,但由于地方政府请这些专家时,往往已经下定决心发展光伏行业,这些专家只是锦上添花,所以专家们的态度往往并不坚决。同时以前媒体的造神运动把光伏行业夸耀成了不断创造财富神话的奇迹行业,也加速了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非专业人士对行业的误解。反观现在,大众媒体又在夸大光伏行业的危机,对于这些媒体来说,30万人面临失业,往往会被报道成30万人已经失业了。这点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得到最好的证明:不断有媒体危言耸听报道80%的光伏企业倒闭,但2009年底行业却又一次井喷式增长,于是媒体再次赋予光伏业一层金色的光环,很多光伏企业尤其是浙江企业就是那时决心进入行业,然后在2010底或2011年初投产,继而破产。

在看报道时,投资者和地方政府同样应该以分析客户的心态去分析媒体尤其是大众媒体的需求。“噱头”和“吸引眼球”让媒体很容易在某种程度上夸大其词。

五、全球经济陷入窘境,缺少增长点

中国股市发展这么多年,投资者仍然不够理性,运气成分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将行业发展曲线和上市公司的股价对应得准。几年前除了房地产和光伏,很难见到有哪些行业快速增长,投资者手中的资金除了炒房,新能源似乎是最为一本万利的生意。另外也正由于经济不景气,大家对节能减排的热衷都转向了填饱肚子。

综上,投资者虽然对于过剩负一定责任,但对于现在的结果全部由其买单,显然是不合理的。

中国光伏:不能停止的马拉松

笔者采访阿特斯CEO瞿晓铧博士时,他用“马拉松”来形容自己在光伏行业的心态:长期、坚持。实际上,中国光伏行业想不跑马拉松也不行。

让我们从光伏产业的经济结构的各环分析:

上游多晶硅、银浆等原材料之前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多晶硅方面直到2009年后才有所缓解,但中国多晶硅厂商的产能爆发点过于集中,使得多晶硅从“紧缺”到“过剩”的转换过于快速,大部分企业没能盈利就陷入红海。目前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处于停工状态,国外多晶硅厂商也大多以成本价或亏损状态出售,也因此中国开始了调查美韩多晶硅企业倾销一案。但诸如Hemlock、MEMC、REC等多晶硅企业已经在十余倍的利润下赚了数年,他们的忍耐力较中国企业强许多倍。同时这些厂家大多之前在半导体行业根基稳固,半导体业的营收也可做为补充,而例如Hemlock,是由道康宁和三菱合资,道康宁本身是经营各类硅基材料的巨擘,也是由康宁公司和陶氏公司联手组建的,这些企业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例如德国的Wacker,也是全球的化工巨头,相比中国的多晶硅企业,他们往往有着更强的生存能力和忍耐力。

在光伏设备方面,长期以来,国外设备一直是多晶硅提纯、铸锭、切片以及电池制造等环节的主流,诸如centrotherm、应用材料、梅耶博格、GTAT等企业,直到目前,丝网印刷等关键环节仍然被国外设备掌控,而在层压、铸锭、切片等方面,中国有所突破。这些设备厂商大多跨越了诸多行业,光伏行业形势较差时会转移到其它领域,同时设备行业经常是在行业好的时候生意火爆,虽然在市场转冷时更加惨淡,但设备厂商已经拿到全额或者部分款项,光伏生产商却面临着如何收回设备和其它投资成本的问题。

下游电站业:2011年,被视为光伏行业最困难的一年,大量的国内外光伏企业破产,许多员工下岗,但光伏安装量仍然有27GW,增幅50%左右。唯一制约光伏电站进一步扩大规模的是由于欧债危机,投资者更加谨慎。除捷克、希腊等政府缺乏公信力的国家存在朝令夕改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光伏电站建设在国外几乎一直是旱涝保收,拥有8%-15%的收益。这些下游公司和投资者面对危机可以很容易的抽身而退,不涉及制造业的他们不必为厂房、设备和大量的人工烦恼。在中国也是如此,各家电力集团和其它投资者都是算好投资回报率后开工建设,虽然里面涉及电网稳定性和满发率等种种因素,但定价权仍然在他们手中,尤其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各企业更是崇尚“现金为王”,而投身国内市场的光伏组件企业,几乎都是赚不到钱的,在生存压力下,自然有很多企业不得不赔钱销售且为此争得头破血流。最近,电力企业又要求组件企业以EPC(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操作,这样对光伏组件企业来说又是雪上加霜:电力企业将资金的压力转移到了光伏组件企业,再加上银行贷款,自身几乎是无本运作,而组件企业本来就缺少现金流,在这种模式下生存更加艰难。

外国媒体和企业经常认为中国光伏业将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提供的巨额补贴都赚走了,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流入电站建设和所有者手中,而由于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复杂繁琐,外国电站几乎都是当地公司在运营,补贴也由他们享有。

可以看到,整个光伏行业中,除硅片至组件这一段企业外,其它公司虽然同样受行业影响,但却并不致命。不幸的是,我们中国的光伏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从事硅片、电池和组件生产,如果欧美对此发动经济战,绝大多数的损失在中国。而近年通过中国光伏设备、原材料厂商的不断努力,性能不错,价格低廉的中国设备和材料越来越受青睐,对进口依赖逐步减小。这正是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所以虽然早在2009年SolarWorld就提出“双反”的概念,但当时并不能掀起大的波澜,而今年的双反则极有可能成功,这对中国光伏将是灭顶之灾。

双反的直接影响是:欧美国家光伏发展受阻,西方设备材料厂商转型,中国组件厂濒临倒闭。而市场可以随时启动,设备可以重新转回光伏行业,但那时倒闭的中国企业和损失的数千亿投资却是永远无法弥补。

更为严重的是今后的间接影响,不是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乐于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都很困难的时刻,发展中国家崛起意味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洗牌。同时未来新能源必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球各国都会通过各种手段去争取并保证本国利益。西方国家通过反复震荡光伏行业,虽然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举措,但真正损伤根基的却只有中国。

如果中国不采取措施,损失的不仅仅是现在的数千亿投资,还有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

上网电价并非万能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新能源领域并非没有作为,自从胡锦涛主席宣布中国要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后,在光伏领域相继出台了金太阳和上网电价政策。但目前的情况是:一大部分电站无利可图,而组件企业更是赔本赚吆喝,国内市场启动反而加剧了光伏企业的资金压力。

目前中国光伏发电是金字塔结构,30GW的光伏组件产能(实际应该在40GW左右,但粗略估算已倒闭的企业,大概在30GW)、10GW的项目路条、3GW的电网容纳量。历史已经证明了单纯的上网电价解救不了中国光伏企业,只能是又一个“囚徒困境”,在2009年财政部出台“金太阳”项目和国家能源局委托的敦煌10MW项目中,光伏企业极为踊跃,但敦煌项目最后以1.09元/瓦中标,为企业做宣传的意义大于盈利。在2010年第二轮政策出台时,光伏企业就不是那么感兴趣。原因很简单:国内项目赚不到钱,行业淡季还可以做些项目回收资金和铺垫市场,行业旺季这么做得不偿失。

2011年到现在,是光伏行业最艰难的两年,光伏企业又将希望寄托于国内市场,价格战再次打响。但这场战斗无人胜利:电力企业拼命压价,现在又将EPC的责任交由组件厂,并且有些大规模如百MW级的电站分批次招标,但又不给或只给很少一部分的预付款。而电站建成后,发现配套电网跟不上,满发率不高,电力企业同样很难赚钱。这其中尤其以民企运营的电站接入电网时间最短。宁夏有一个经典案例,某地区有20MW的光伏电力容纳能力,却建设了40MW的电站,分别由两家国企和两家民企各占10MW,电网公司原本商定各家发一半(即使这样也只有50%的满发率),但国企不满,争执后每个月保证两家国企发20天,剩余10天才由民企发电。30%的满发率如果能赚到钱,意味着如果能够100%满发,至少两倍的利润,这显然不可能。一般光伏电站设计的毛利率仅为8%-15%,所以几乎可以断言,目前的赚钱的电站凤毛麟角。

就在截稿前,尚德的原CEO施正荣宣布将职务交由原首席财务官金纬,自己担任执行董事长和首席战略官,这是行业非常危险的信号,业内大部分人都是跟随施正荣的脚步,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奇迹。施正荣退居二线应该会让很多人萌生退意。目前有言论称85%的光伏企业都要倒闭,那么85%的损失都在中国。如果中国光伏行业让西方国家和我们自己折腾致死,以后光伏成为必需品的时候,难道要从国外进口光伏组件或者清洁电力吗?

对策:合理利润和机制是关键

对于解决中国光伏企业的生存问题,包括温总理在内的国家领导都给予了关注。那么,如何才能拯救光伏行业?

笔者在这里仅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国家加大对能源局尤其是新能源机构的人力,并成立专门机构,目前光伏仍然并入新能源一列,没有统一管理,但光伏、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及光热等形势各不相同,成本、成熟度和技术几乎没有可比性。对于数千亿元的产业,与其各地细分,不如集中一部分人力,来专门研究光伏的发展路线。同时对于成本应该作深入调查,避免收购价格过高或者过低。

第二:制定合理上网电价后,国家统一收购光伏组件或出台类似粮食收购办法,在保证组件企业15%左右的最低毛利情况下,进行收购,同时定期与不定期调整。(德国的办法是定期调整,但过于呆板僵化,造成2010年市场过热,2011年过冷现象。)平价上网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甚至乐于看到现在光伏的低价现状,只会令中国丧失未来的优势。目前由于价格过低,较差的B级片甚至C级片受到追捧,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问题可能会在未来2-3年内爆发。

第三:改变低价中标模式,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国家可以挑选符合要求的组件企业,按各企业的产能以相同比例,以统一的价格由国家出面采购。(仅供参考,日本、澳洲等地出台的上网电价十分优惠,但中国却很低,因此适当提高补贴额度,让行业健康发展,远比现在多安装几个GW更有效果。但如果额度过高以及目前大量的过剩,很容易让行业无序竞争和过度安装,因此需要国家调控)

第四:出台法规限制光伏产能进一步扩张,同时鼓励光伏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让一部分深陷其中的企业主收回部分成本。

第五:较大幅度提高年度光伏安装量,同时对于项目审批严格把控。与其让“四万九千五”(注)们给市场带来混乱,将电站市场开放速度加大,同时严格管理,这样电网公司也更容易遵从国家指示,提供并网条件。

第六:加速智能电网改造进程,同时加强对用户端的检测以及更好的电力调配,这些工作本身就属于电网势在必行的改造,但如果进程加快就可以救活一个几千亿的产业。

第七:加强对光伏电站的检测,杜绝可能存在的隐患。

第八:促进民用市场的发展,同时加快微网相关政策的制定。

第九:简化检验、认证的流程,降低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打击力度和处罚措施。

总结:我们常常说光伏行业处于冰河期,总在未来更美好的憧憬中自我安慰。但从地球的历史上看,每一次冰河期结束,几乎都是一个新的物种占据霸主地位,是抓住机遇让中国占据新能源的制高点,还是让我们刚刚积累的一点优势消耗殆尽,是个很艰难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注:之前国家发改委规定风能项目超过50000千瓦必须上报国家审批,于是诞生了大量的49500千瓦的风电项目,导致市场混乱。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