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时至今日,胡刚平依然清晰地记得,5年前初到赛维总部时的那个“尘土飞扬”的场景,“我们是不折不扣的拓荒者”。“当时,办公楼就在食堂上面,行政大楼半年之后才建好,我们才搬了进去。”2007年夏天,刚刚大学毕业、只是想找一份工作的胡刚平,之前对这家位于江西省新余市的企业,其实并不十分了解。虽然,当时的赛维LDK(注册于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简称“赛维”),已经是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硅片制造商,并且,已于2007年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让胡刚平至

首页 > 企业 > 正文

“捆绑”的光伏企业赛维无路可逃

2012-08-17 11:01 来源: 网易财经 

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时至今日,胡刚平依然清晰地记得,5年前初到赛维总部时的那个“尘土飞扬”的场景,“我们是不折不扣的拓荒者”。

“当时,办公楼就在食堂上面,行政大楼半年之后才建好,我们才搬了进去。”2007年夏天,刚刚大学毕业、只是想找一份工作的胡刚平,之前对这家位于江西省新余市的企业,其实并不十分了解。虽然,当时的赛维LDK(注册于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简称“赛维”),已经是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硅片制造商,并且,已于2007年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让胡刚平至今津津乐道的是,“当时,我们这批人是彭小峰(赛维LDK董事长兼CEO)亲自招进来的”。之后五年,他们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个在光伏江湖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物。

“当时,赛维给我们的工资才每个月1100元,但我们也不在乎工资。可以说,过去几年,都是赛维在给我们培训机会,直到最近一两年,我们才对赛维有了贡献。”胡刚平称,“当然,这期间也有人来挖我们。我们会了解一下情况,但不会走。因为,赛维就是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我们多呆一天,就能增加一点自己的经验值,提高自己的身价。”

2007年至今,产能高速扩张,并在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出击的赛维,无疑为胡刚平们“提高身价”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此间,赛维不仅将其“起家业务”——硅片的年产能,由420MW扩张至4300MW,而且,进入了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电站在内的所有光伏产业链环节。赛维的总资产,也由2007年底的13.1亿美元,快速膨胀至2011年底的68.54亿美元。

“在赛维工作一年,我们在外面的身价就能达到每月4000元,第二年身价就能达到8000元,第三年达到12000元。第五年的话,没有20000元根本就没人会去。”而在新余当地,目前工资尚不过万的胡刚平,已经算是高薪一族。

不过,进入2012年之后,赛维内部陆续出现的一些“状况”,开始让仍在等待“升值”胡刚平觉得有些不安。

2012年初以来,赛维在新余的硅片工厂,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裁员。赛维LDK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佟兴雪2012年5月1日披露:自2011年底以来,公司已经从19195名员工中,裁减了5554名。

3月,胡刚平没有像往常一样如期收到工资,而他身边的不少同事则接到了公司的“放假”通知,“4月和5月,那是今年最困难的时候。放假期间,他们的工资是每月700元钱,好在只持续了不到两个月”。

7月初的一天,早上上班时,胡刚平意外地发现,公司总部大门被人用铁链锁上了,他不得不从大门夹缝中侧身挤入。之后,以基建承包商为主的近100人,围堵在赛维总部门前“集体讨债”。“当时下着小雨,我在办公室看到,有人举着横幅,有人在喊口号,感到有一点悲伤。每一个‘以赛维为家’的人,都不愿意看到‘家里欠钱别人来讨债’。但这也是出于无奈,我们没有什么人会责备公司。”

在此期间,他从媒体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赛维的“负面新闻”,关于债务危机、破产、国有化,甚至是各种版本的“重组方案”。“我们很难去判断这些新闻到底是真是假。很多事情,比如三大央企、江西铜业集团要入股赛维,我们内部从来没有听说过。”

当然,作为一名资深员工,胡刚平可以通过他自己的渠道,了解到更多赛维业务层面的真相。“现在,赛维硅片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大概只有30%-40%。”这让他不得不承认,这家昔日的明星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事实上,去年4月硅片降价以后,7月份左右,有些炉子(多晶硅铸锭炉)就开始不务正业了。”

赛维LDK2011年年报显示,当年,其硅料、硅片和组件产能的开工率,分别只有约61%、36%和32%。

“我想,我们这一关可能会比较难过。”2012年8月初,胡刚平颇为无奈地对本刊记者说,但他马上又强调说:“赛维是因为市场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资金短缺。如果这个行业推迟半年进入这种状态,赛维还是有喘气的机会的。或者说,如果现在有足够的现金流的话,赛维还是能够翻身的。”

7月初的那个雨天,刘剑,就在胡刚平远远望见的那支围堵在赛维总部门口的讨债队伍之中。

2005年,刘剑还只是新余当地的一个农民,但当年7月,赛维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正是赛维之后在新余的大兴土木,让他有机会成为今天这样一个颇具实力的“包工头”。“工业园其实造价并不高,就是工程量很大。工程有大有小,有50万的,200万的,700万的,如果把下水道、道路这些零星的小工程也算进去,过去几年,赛维在新余已建成的工程项目不下100个,造价10多亿元。”

“当时,我身边的朋友都说,承包赛维的基建工程很赚钱,我觉得这可能是个发财的机会,也许是人生的转折点。”于是,他从亲友处拼凑了近百万元,参与了赛维的招标。2006年,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赛维厂房工程。

刘剑称,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赛维应该按照工程进度付款,“做到哪个位置付多少钱,都有明确规定”,“我们申报了工程进展记录之后,赛维的工程付款基本上两三天之内就会到账”。

不过,从2009年开始,刘剑发现,赛维的付款不那么准时了。“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没有到账,理由总是今天这个领导不在,明天那个领导没签字。”他抱怨说。2011年,他能够从赛维那里接到的工程,已经少了许多,“拿到的,也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小工程”。

等到2012年上半年,随着有关赛维亏损、裁员、资金紧张的传闻越来越盛,刘剑开始紧张了。他查了一下账目发现,6年来,赛维拖欠自己的工程款竟已高达600万元,其中部分欠款甚至是2008年的。与他一起承包项目的伙伴告诉他,赛维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按时付款了。

因为多次试图与赛维财务部、采购部沟通未果,7月2日上午,刘剑与近百名基建工程商一起来到赛维总部,要求赛维公司高层出面解决问题。刘剑称,这近百名基建工程商,都是过去几年给赛维承建厂房的,而赛维拖欠他们的工程款,合计超过5亿元。

当天的场面据说一度非常混乱,也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之中,刘剑见到了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彭小峰看到这种场面很吃惊,他说早年的欠款自己早就吩咐公司相关部门解决了,不明白为何还有2008年的欠款。”

刘剑称自己曾和彭小峰有过直接交流,彭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公司账面上真的只剩下几千万的资金,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

“不过,他可能也被那样的场面吓住了,当场就承诺我们:7月底给一部分,9月1日以后再给一部分。”当天下午,赛维财务部给出了一个“还款计划”。“打了一个单出来,欠谁多少钱,每个人核对一下。没意见的话,就按照这个清单来。先付一部分,统一比例。”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刘剑并不掩饰对赛维的感激,和对彭小峰个人的推崇,但在赛维陷入困境之时,他也有“落井下石”的充分理由:“赛维不按时付款,我也没有现金去还别人的钱。”说话间,一个催债的电话已经打到了他的手机上。

近百名基建商,总额5亿元的工程款,在赛维目前的债务总额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赛维LDK此前披露的一季报显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其总资产为66.37亿元(约合人民币422亿元),总负债为59.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了创纪录的89.82%。

其中,赛维LDK旗下中国境内的核心实体公司——江西赛维,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总资产为302.8亿元,总负债为266.76亿元。

而在2011年发布的“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中,江西赛维披露了其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债务明细。当期,其总额高达236.32亿元的总负债主要包括:银行借款125.85亿元,以及与业务往来相关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它应付款、预收款项”,合计104.4亿元。

2012年上半年,在赛维LDK危机爆发之后,哪些银行被卷入了这个“债务黑洞”,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从江西赛维这份“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中,或可窥见一斑,尤其是那些向赛维提供“长期借款”的银行。

截至2011年3月31日,江西赛维的几个主要债权银行分别为:国开行,长期借款约14亿元,短期借款约11亿元;中国银行,长期借款约6亿元,短期借款约12亿元;建设银行,长期借款约8亿元,短期借款约2亿元;招商银行,长期借款3亿元,短期借款约11亿元;交通银行,长期借款2亿元,短期借款约3.2亿元;徽商银行,长期借款5亿元。此外,合肥高新创业园管理公司还通过“委托贷款”方式,向江西赛维合肥公司提供资金8.6468亿元。

而赛维对供应商的债务,则主要体现在“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之中。截至2012年3月31日,赛维LDK的这一数字为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2011年以来,一批曾经在赛维LDK扶持下成长起来的供应商,成为其“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受害者。

以向赛维提供碳化硅、切割线、切割液、坩埚等辅料的供应商为例,2011年,对于碳化硅供应商新大新材(300080.SZ)、切割液供应商奥克股份(300082.SZ)来说,赛维LDK均是最大的客户。不过,截至2011年底,在新大新材、奥克股份的“应收账款”中,排在第一位的同样是赛维,分别为1.79亿元和1.47亿元。

2012年7月底,谈到目前的资金压力,赛维LDK财务部门一位人士称,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整个行业的欠款都比较严重,赛维在回笼资金上出现了问题,“我们也有30多亿元人民币应该回收的账款。你要我的账,我要别人的账”。

赛维LDK2011年年报显示,当年,虽然其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25.09亿美元下滑至21.58亿美元,但其应收账款却由2010年的3.84亿美元,上升至4.9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24亿元。上述人士称,目前,赛维的财务部、法务部已经派了一批人在外面追债,“上级给的压力是,给你几天时间,如果欠款要不回来,工资都不发”。

“我们一直有计划要还供应商的钱,也已经列了一个清单,但资金链紧张,实在难以周转。”这位赛维财务部门人士称,“银行的钱,现在是政府在帮着还。说句实话,我们现在是口袋空空。”

来自“新余市驻江西赛维公司帮扶工作组”的一份文件显示,“7月11日,江西赛维公司可用资金约为20.2亿元,其中含‘发展稳定基金’20亿元”,该基金由江西省财政出资。也就是说,赛维的自有资金仅为2000万元。这也与彭小峰7月初所说的“公司账面上只剩下几千万的资金”相验证。而对于总资产高达66.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2亿元)的赛维来说,这点现金,的确可谓“口袋空空”。

“赛维就是一条连续作业的生产线,必须有不断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它的正常生产。”上述赛维财务人士说,“如果赛维能在2011年获得大量的现金和预付款的话,现在的情况不会如此糟糕了。”

“高强度”资本

显然,赛维更愿意将其目前面临的困境,归咎于行业。在赛维LDK2012年一季报发布时,彭小峰说:“整个光伏产业产能持续过剩以及光伏产业链价格下滑已严重影响了我们公司的收益,并对我们公司的利润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2011财年,赛维LDK实现营业收入约21.6亿美元,同比下滑14%,净亏损约6.1亿美元,而其2010年的净利润高达2.9亿美元。2012年一季度,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其营收同比下滑近74%,净利润同比下降336%,净亏损1.69亿美元。

的确,2011年以来,整个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阵痛。因为,政策依然是决定光伏市场冷暖的首要因素。2011年,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纷纷下调光伏补贴额度,当年年底,美国又启动了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这让受2010年市场回暖刺激、大干快上的中国光伏业整体陷入被动。海通证券的报告显示,2010年光伏市场的高利润率、高回报和低进入壁垒,导致2011年全产业链产能扩张超过50%。

伴随产能过剩而来的,是光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来自Solarbuzz的数据显示,光伏业上游主要原料——多晶硅的价格,从2011年一季度的65美元/ 公斤下降至2011年四季度的30美元/公斤,而 2012年8月的价格,更是进一步下滑至22美元/公斤。受此影响,下游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的价格,也应声大幅下跌。

不过,如果是行业整体下滑,那么,赛维LDK何以会遭遇明显大于同行的危机,并成为最被期待倒闭的光伏企业?

“赛维的情况,不代表光伏行业的现状。”在国内一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部门负责人李华看来,赛维LDK的全产业链扩张,以及彭小峰对“资本密集型项目”的偏爱,才是其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LDK一直在玩高资本密集型的项目,所以,它对资本的使用效率不是太敏感。而其它中国光伏企业,大多是制造电池片、组件起家的,精打细算惯了,往往一看要投这么多钱,就算了,还是缓缓吧。”

2005年7月,之前从事劳保用品生意的彭小峰带着3亿元的原始资本,进军光伏行业。彼时,国内企业涉足最多的光伏环节是太阳能电池,而彭小峰则另辟蹊径,选择从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中端环节硅片入手。

而彭小峰的“高强度资本”策略,在当时奇货可居的硅片业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7年到2009年,赛维能够一直在硅片业务上保持领先,最重要的原因是拥有设备。” 前述赛维资深员工胡刚平对本刊记者称,“我们买断了供应商70%的产能,这就意味着,别的企业想进入这个行业,最多只能拿到另外30%的产能。也就是说,这一年,它永远也赶不上赛维。”据其介绍,2007年赛维从全球最大铸锭炉供应商GT solar手中购入了150台设备,2008年增加至约300台。目前,赛维共拥有419台GT solar多晶硅铸锭炉。

“虽然,一台硅锭炉当时的价格高达四五百万元,但一个硅锭炉出产1万多片硅片,我们一买来就使用,只要一台炉子能提前10个小时安装好,就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利润。那时候,我们干得热火朝天,一部分人疯狂地安装炉子,另一部分人疯狂地调试炉子。”胡刚平说。当然前提条件是,“2008年,硅片每片的价格是80多元钱”,并且,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硅片价格,始终保持在赛维的成本线之上。

2006年9月投产时,赛维的硅片产能仅为200MW,2007年便扩张至420MW,跃居全球第一。当年6月赛维LDK登陆纽交所,融资4.69亿美元。

成功上市之后,赛维LDK更加坚定了“高强度资本”的扩张路径。除了在硅片业务上持续扩充产能,并在2012年3月将产能增加至4300MW,赛维LDK还从2007年开始,启动了其“全产业链扩张”战略。

向上,2007年8月,赛维宣布建设两个总产能1.6万吨的多晶硅项目,其中,下村硅料厂产能为1000吨(后扩大至6000吨),马洪硅料厂的产能15000吨。截至2012年3月,赛维的硅料产能已达17000吨。

2011年11月,赛维LDK更是高调宣布,其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兴建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高纯硅料生产基地,规划分两期,建成后年生产规模达6万吨。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产能3万吨,预计在2013年下旬建成投产。但随着其资金链日益紧张,这一项目目前并无实质性进展。

向下,2009年8月和2010年9月,赛维先后介入电池组件和电池片业务;2010年,其进一步将触角延伸到最下游的光伏电站环节。截至2012年3月,赛维的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的产能分别达到1700MW。

而赛维的光伏电站项目,也在2011年加速推进。当年,赛维承接了16项光伏应用工程,实现收入4.16 亿元。截至2012年6月底,赛维尚未完工的光伏工程项目有9项,合同金额逾7亿元。不过,评级机构上海新世纪称,“由于光伏应用工程投资额大,该业务的开展将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资金压力”。

2007年上市至今,由于赛维LDK始终未能形成持续盈利能力,而其固定资产投资却持续大幅增长,因此,融资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2008年至2011年间,通过发行可转债、增发等方式,赛维LDK进行了四轮融资,累计融资8.842亿美元。

2009年11月,因长期客户德国Q-Cells单方面终止硅片采购合同,赛维LDK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将马洪硅料项目(15000吨)15%的股权,作价15亿元转让给江西信托,后于2010年12月原价购回。

2010年底,为了获得硅料业务发展所需资金,赛维LDK与国家开发银行旗下投资公司,建设银行两家下属投资公司,以及一个与另一家中国主要银行相关的投资基金,达成了投资协议:赛维向后者转让旗下“赛维硅料公司”(注册于开曼群岛,拥有赛维在境内的所有硅料业务)18.46%的股权,获得后者总额2.4亿美元的投资,并签下了条件苛刻的“对赌协议”。

2011年,赛维LDK原本计划将硅料业务分拆上市,但最终未果。胡刚平称:“其实,硅料公司最初是可以上市的,但当时赛维希望募集更多的资本,所以没有上。去年年底再想上,但这个行业实在太差了,公司整体表现也不是很给力,最终没有上成。但就目前的这个环境来说,上市是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下,从银行获得贷款,便成为赛维LDK更加依赖的融资手段。2007年至2011年,赛维LDK的银行借款持续攀升,分别为2.89亿美元、8.2亿美元、13.88亿美元、21.06亿美元和29.22亿美元。2011年,赛维LDK还通过在境内外发行债券的方式,募集了合计22 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可以说,过去7年,在彭小峰的领导下,高速扩张、四处出击的赛维LDK,资金链一直处于一种相对比较紧张的状态。截至2011年底,赛维LDK手持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44亿美元,而其“短期负债”却高达20.32亿美元。

李华指出,2007年至2011年,赛维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高达3.05亿美元、11.26亿美元、7.5亿美元、5.77亿美元和9.82亿美元,“其它的光伏企业,没有一个投资量有这么大的,尚德算是投得比较狠的,最多也就是2011年的3.7亿美元”。

财报显示,2007年至2011年年末,赛维LDK的“固定资产规模”持续大幅增长,分别为3.37亿美元、16.97亿美元、26.09亿元、29.93亿美元和38.72亿美元,与此同时,其“资产负债率”亦不断提高,分别为47.09%、76.58%、80%、81.43%和87.68%。

“赛维玩钱玩得太狠了。”李华说,“行情这么差,投了这么多固定资产进去,哪有现金回来?这是它面临债务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口气喘不上来了”。

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

扩张惹的祸

虽然,“全产业链”一度曾在中国光伏业非常盛行,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却只有赛维一家。而最终,除了资金链紧张,这还给赛维LDK带来了两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冲击了其起家业务硅片的传统客户;而其在行业景气度最高时投资的硅料项目,可能已经变成“无效资产”。

2007年8月,赛维启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30亿元的两个多晶硅“硅料”项目,被业内人士视为击倒赛维的致命因素。

赛维上马硅料项目之前的2007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从2005年的40美元/公斤冲高突破300美元/公斤,并在2008年3月达到475美元/公斤的历史高点。彭小峰当时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赛维上马硅料项目,就是要降低硅料价格。

但之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光伏发电主要市场增速放缓,加之多晶硅产能不断释放,至2009年11月,多晶硅已经下跌至55美元/公斤。当时,赛维的第一条年产5000吨生产线,刚刚投产两个月。

虽然,多晶硅价格2010年一度反弹至100美元/公斤上方,但目前,已进一步深跌至22美元/公斤。

赛维LDK2011年年报称,其当年的多晶硅生产成本为30美元/公斤,并计划在2012年,降低至22美元/公斤。但本刊记者获得的一份权威数据显示,7月9日,赛维硅料结存2050.28吨,金额为48985.71万元,这意味着,其生产成本约为240元/公斤(约合38美元/公斤)。同期,国内市场上多晶硅的主流报价为164元/公斤,进口料主流报价为22.281美元/公斤。

8月初,本刊记者在赛维新余硅料工厂实地调查时,一位工厂员工透露:“马洪工厂已经停产了三个月,下村停产了一个月”,“开工越多,成本越高。但卖出的产品价格,比成本还要低。卖得多,亏得多。现在,工厂基本只需要维护设备的操作工。”

“每生产一公斤硅料就亏几十块,赛维在多晶硅项目上的投资,目前几乎等于无效资产。” 前述银行风控主管李华指出,如果总投资高达130亿元的硅料项目发生贬值,那么,赛维LDK目前仅为42亿元的净资产,或将大幅缩水。

在李华看来,按照接近40美元/公斤的成本,赛维的硅料项目必须提早两年投资,才能赚钱。“保利协鑫一开始有什么?也是慢慢地搞起来,硅料价格高的时候,成本高没什么关系,搞一搞慢慢就好了。”

2006年6月,保利协鑫第一条产能为15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开工建设,2007年9月生产出第一批多晶硅。保利协鑫投产之后,多晶硅价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保持在高位。而2012年第一季度,在多晶硅价格降至历史低点后,保利协鑫公布的多晶硅生产成本,也已下降至18.6美元/公斤。

在光伏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的故事:2007年,在赛维决定上马硅料项目之前,保利协鑫CEO朱共山曾找到彭小峰,劝说彭不要投硅料,而是将硅片业务与保利协鑫的硅料业务形成上下游合作关系,但彭执意要投。

当然,彭小峰没有朱共山那么好的运气,也没能重演2006年的“硅片神话”。但让人惊讶的是,赛维依然宣称,其2012年将继续扩大硅料产能至25000吨,而其目标产量仅为5000至7000吨。

而赛维向产业链下游扩张,带来的巨大伤害是,它渐渐被一些下游客户“抛弃”了。

2008年以来,包括尚德、阿特斯、天合光能、英利、韩华等在内的大型光伏企业,均大幅加大了对硅片产能的投入,不断提高了硅片自给率。这在客观上增加市场供应量,挤压了赛维的空间。

赛维LDK年报显示,2006年,其销售收入的39.7%来自尚德,2008年,阿特斯为其贡献了8.2%的销售收入,但等到2010年,尚德和阿特斯,均已被赛维列入了“竞争对手”名单。2011年,尚德的电池和组件产能为2400MW,而其硅片产能也高达1600MW。

更大的竞争压力,来自保利协鑫。2007年双方未能达成合作,在赛维大规模上马硅料项目时,保利协鑫也在2009年大举进入硅片市场。目前,其硅片年产能高达8000MW,远超赛维的4300MW。

一家北方光伏企业采购部门负责人对本刊记者称,保利协鑫从LDK那里抢到了很多客户,“现在的几大上市公司,一半以上都是保利协鑫的大客户,包括天合、阿特斯、晶澳、林洋。其实,赛维2009年涉入组件,2010年上马电池片,就注定了下游客户要抛弃它,因为它跟下游客户是竞争关系”。而保利协鑫的策略是“抓两头,帮中间”,一头是上游的硅料、硅片,另一头是下游的光伏电站。

2011年,赛维的硅片产能已扩张至4300MW,但实际产量仅为1540.7MW,产能利用率仅为36%。2012年,其硅片产能将进一步扩张至4500MW,但其目标产量仅为2000MW至2500MW,即便达成目标,开工率也仅为50%。

2012年2月以来,随着赛维LDK危机的逐步显现,有关赛维即将引入重组方的传闻,越来越多,绯闻对象包括平煤神马集团、英利、保利协鑫、晶科能源,三大央企中材集团、中节能和中建材,国电集团,有“中投二号”之称的国新公司,以及由江铜集团牵头的江西国企,等等。新余光伏交易市场一位人士甚至对本刊记者称:“7月中旬,中节能已经拿了50亿元进赛维了。”

不过,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本刊记者表示:“拯救赛维,可能需要1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数字对现在的很多企业而言,都是难以承担的。”

李华则表示:“赛维国有化,由国企接盘,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更可能的方案。我认为,省属企业可能会介入,另外,与光伏有关的央企也有可能,比如五大电力集团,它们有新能源发电的指标。”

不过,他亦强调,固定投资高达十几亿美元的硅料项目,是赛维引入投资方的最大障碍,“这个包袱太重了”。“如果它确实是一个无效资产,运营起来就是亏的,就是一个窟窿,一年要填10亿、20亿进去,你接不接?谁敢接?至少要保证不亏,然后慢慢恢复它的造血功能”,“当然,如果它能够撑到资本市场好一点的时候再去融资,那也是一个比较对的思路。但就怕它撑不到那一天,所以,现在要找人来接盘”。

面对当下困境,赛维将会作出何种选择?本刊记者曾就此多次试图联系采访彭小峰,但均被婉言拒绝。而其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佟兴雪,也仅短信回应称:“赛维是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十分透明公开。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目前公司依然保持基本正常运营已是不易。希望你们真实了解和报道一个企业,而不是人云己云,也希望外界给这个行业多一些正面的支持和鼓励,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