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苗连生一位霸气十足的光伏业大鳄,他多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雷厉风行、行事果断的处事原则,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苗连生将英利公司由最初名不见经传的贸易公司转型为国内光伏业纵向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新能源集团。而丁强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如同他的为人一样低调而又谦逊,但他凭着独到、敏锐的眼光和企业家的睿智,力排众议于2002年增资英利新能源公司,共同组建了天威英利新能源开发太阳能光伏项目,使得天威保变公司完成了向新能源领域的跃进,发展成"双支柱、双主业"的企业集团,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代表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国家队"。
这两位性格如此迥异的企业领导者因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走到一起,却又因行事风格的差异和集团间控股权的纷争而战事不断,下面咱们就来探究一下天威英利集团内部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纷争。
天威控股英利初战告捷
1996年,苗连生看准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太阳能光伏项目。中国光伏电池项目有专项拨款,但只能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发放,作为民营企业英利当时根本没有获得贷款的机会。无奈之下,他将公司重组,1998年成立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向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下的一个投资公司出让60%股份。"当时与英利约好,是国有控股民营机制,我们不干涉企业经营。"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马学禄说。
1999年,英利新能源中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四川阿坝太阳能送电到乡的承建权,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期工程生产线也通过初步设计,投资约1.5亿。仅靠高新区支持难以为继,苗连生去银行"化缘",国家开发银行嫌项目太小,转给了建行。苗给建行做了大量光伏发电扫盲工作,项目仍然被毙掉了,对方理由很简单:"这个东西挺好,但你现在一年能搞两三个亿的销售吗?不能吧。"
就在英利备感空气稀薄时,保定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天威集团出现了。它当时已成长为国内变压器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世界上拥有变压器核心技术最齐全、掌握世界最尖端变压器技术的企业,并连续多年蝉联单厂产量世界第一。2001年,天威集团旗下的天威保变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资金充沛,投向并不明确,这时集团董事长丁强发现了困窘中的英利。与英利最初的合资,天威集团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是丁强凭着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准确把握和企业家的胆识,力排众议决定给当时还是民营企业的英利新能源增资共同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
2002年2月,天威保变、英利集团、北京中新立业科技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三方对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资扩股,股权比例为49%、45%、6%,高新区原来的股权变为债权。
按照天威保变与英利集团的"君子协定",保变不干涉经营,以类似财务投资人身份参与。保变助阵使得天威英利一期工程顺利完工,产能虽然只是当时的同业竞争对手尚德电力的1/5,但是苗连生注重打造英利的完整产业链,天威英利是中国光伏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从制造多晶硅锭、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应用系统到光伏系统集成、安装服务的整个光伏产业链。不但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三四家巨头有这样的实力。
2004年10月份,天威英利准备启动二期工程,计划投资4亿。这时苗连生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所有的后期战略部署规划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保障,二期的工程进度,三期的项目启动,都是一步赶着一步。天威英利希望获得天威保变的融资担保支持,保变的条件十分明确,必须获得绝对控股权,为了二期工程,英利忍痛向天威保变出售其所持2%股权,天威保变持股增至51%.尽管双方仍约定保变不参与管理,但苗连生由此丧失了对天威保变在法律意义上的绝对控制权。
2005年8月,英利集团收购中新立业持有的6%股权,股权转让完成后,天威保变持天威英利51%的股权,英利集团持有49%。
出让控股权,使英利在天威保变的支持下抓住了光伏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但当苗连生试图为英利规划更大的蓝图时,天威保变手中的控股权却成了障碍。
英利单方增资夺回控股权
筹划三期500兆瓦工程时,对于资金的困境,使得苗连生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苗连生希望天威英利能尽快在海外上市。通过天威保变整体海外上市难以实现,最理想的方法是通过小红筹,绕道开曼来注册海外离岸公司。一位接近天威英利集团的业内人士曾想媒体透露说:"如果是英利集团控股就相对简单,苗连生到香港去做几个文件,律师那儿签几个字就可以,但关键是天威保变不想放弃控股权,说""我们来跑这事吧"",结果整整跑了6个月,也没成功。"
这6个月正是国内光伏企业在海外"扎堆上市"的日子,苏州CSI阿特斯、常州天合光能和江苏林洋新能源等都先后成功上市,使他们在采购原料和扩张生产能力方面实现跨越。
2006年年中,摆在双方眼前的路已非常清晰,要么大家固守二期,一起慢慢死掉,要么利益暂时分开,天威保变出让控股权。
2006年8月8日,国家六部委颁布"10号文",新规意味着企业赴海外上市进一步受阻。"10号文"将于9月8日生效,如果不赶在9月8日之前将公司重组出去,天威英利的海外上市将更加艰难。就在"10号文"颁布后第二天,英利集团单方增资2500万元,持股天威英利由49%增长至51%。为了获得当年以156万元卖出的2%股权,苗连生支付了2500万元,比当年价格高出了16倍。
关键时刻,是苗连生说服了天威集团还是天威认识到已没有更好选择,外界不得而知。根据天威保变公告的《境外上市细化方案》,总体思路是苗连生以天威英利51%的股东权益到境外上市,然后,天威保变以天威英利49%的股权换取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最终天威英利成为外商独资光伏企业,而天威保变成为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股东。
增资当天,苗连生就在开曼群岛成立了未来的海外上市主体--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绿色能源")。英利绿色能源经过两轮私募后,终于坎坷上市。尽管其综合实力仅逊于尚德,但迟到者身份,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对其的估值。上市后,通过英利绿色能源,苗连生重新拿回了对天威英利的控制权,目前英利绿色能源对天威英利控股74.01%,天威保变在天威英利中的股份则稀释到25.99%.
上市过程中,天威英利和尚德同样搭建了复杂的海外股权结构,但是尚德的国有股东选择了退出,而天威英利将可能面临相反的结局。在分拆天威英利海外上市过程中,为获得来自国资委、证监会的支持,保定政府方面曾向国家发改委和证监会承诺上市后会恢复天威集团(其持有天威保变51.1%的股份)在天威英利中国有大股东的地位。
意外之"手"使控股大战愈演愈烈
恢复国有大股东地位的承诺如同一张没有准确时间的车票,意外的是一只手突然伸过来,加速了这个日期的确定,这只手来自中国兵器装备集团。2007年9月25日,天威集团100%的股权全部划拨给了兵装集团。兵装希望借天威这个跳板进军新能源领域,而天威英利是天威集团新能源产业的重中之重。
2006年,兵装集团主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名列第9位。保定"中国电谷"的核心是光电产业链与风电产业链建设,这与兵装集团进军新能源方向相同,而电谷规划中最耀眼的就是天威集团。
看起来这更像是一次"父母包办"的婚姻,兵装集团的董事长尹家绪持掌河北长安汽车时,在保定市政府及河北省政府方面拥有丰厚的人脉,他首先与省发改委接触,之后势如破竹,天威集团在整个过程中话语权有限。当然,兵装的承诺也让保定方面颇为动心,到"十二五"末,兵装将向天威集团投入不少于300亿元资金。
尹家绪毫不讳言地说:"兵装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天威英利我是大股东,我可以把所有相关光伏的项目与它合作做,但如果我不是大股东,央企有央企的打法,我就把(新能源)产业链拉开来搞,(兵装)会支持天威集团在其他地方将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多晶硅一起发展,我们从来不受人摆布!"
在兵装的强大后盾支持下,2005年天威保变收购了四川新光硅业35.66%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新光不仅使天威英利拥有了稳定的硅源,而且迫使包括尚德在内的其他竞争对手不得不远赴海外寻找高价硅。而兵装的另一计划是依托硅原料产地,通过天威集团在成都投资建设一个产能为500兆瓦的光伏电池生产厂,尹家绪曾向媒体透露说:"如果能"收复"天威英利,后者会得到参与成都新厂的机会,反之,到时候原料全部在我这里,他就不难受吗?"
去年年底,天威集团和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公司CBD能源签署备忘录,双方拟在澳大利亚建设太阳能电池工厂,天威集团将控股51%。这无疑是天威与英利争夺天威英利的控股权存在不可避免的联系。在当前英利拥有天威英利控股权的情况下,天威集团在海外新建与天威英利具有相同主营业务的光伏电池模块生产企业,实际上是在向英利集团暗示,如果其不交出天威英利的控制权,那么天威集团就会在国内投资建设类似的企业,与天威英利直接竞争。
兵装集团的意外"援手"、上游硅原料的尴尬处境、天威集团海外建厂的威胁这一系列的施压手段,每一项都足以让苗连生寝食难安,不知道他这个极度自信而又善于评估风险的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未来英利集团与天威集团会有一场非常艰难的主权之战,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