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地处深山的河南内乡县马山口镇石庙村椴树崖组的光伏发电工程运营发电。李小平 王展澳 摄(英大图片)
光伏产业发展速度仍将较快
受减排压力影响,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都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因此,包括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质能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均可实现快速发展。
相比其他能源方式,太阳能最大的优势是来源丰富,覆盖区域广泛,利于就地开发利用。而目前的劣势是在发电成本上,太阳能尚不具经济性。目前,太阳能的发电成本是风电的2倍,火电的3倍。但随着发电成本的逐年下降,太阳能的优势将越来越快地发挥出来。
从产业的全球规划来看,光伏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产业发展前景乐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本国到2020年的光伏发展路线,到2020年,欧洲国家的光伏装机容量将达4亿千瓦,美国光伏装机容量将达3亿千瓦,中国的装机容量也将达2000万千瓦,近二十年内将保持高速度增长。
产业景气度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第一季度以来,全球第一光伏需求大国德国削减了光伏的需求,无论是多晶硅价格还是硅片、组件的价格都从高点一路滑落,多晶硅价格已由2008年年初的350美元/千克下降到目前50~55美元/千克左右。
受需求在外的影响,国外政府的补贴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光伏的发展状况。在行业遭遇金融危机重创后,西班牙政府又大幅削减对光伏的财政补贴,随后,德国将光伏并网的补贴裁减15%,与此同时,法国能源部也将屋顶太阳能电力收购补助费率下降24%。这些都使光伏产业的发展雪上加霜。市场严重萎缩,使得产业链上各主要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部分产品降价幅度超过100%,库存跌价,毛利被快速压缩。
进入2010年第二季度后,受赶搭德国市场高额补贴末班车的影响,光伏市场迅速扩大,多晶硅价格再次出现凌厉涨势,大大缓解了光伏企业的经营压力,光伏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空间。
产业正经历政策指引向市场转变的阵痛
作为近年来成长性最高的行业之一,光伏行业已经被列为新兴产业振兴计划之列,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产业的发展正经历由国家的政策补贴逐渐向市场化竞争的过渡阶段。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启动较晚,目前政策驱动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根据全球光伏巨头尚德电力的实测情况,该公司多晶硅组件光电转换率已提高到了16.53%,但依然难以拉低高昂的上网电价。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光电建筑一体化”、“金太阳工程”等一系列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但随着国外一些国家逐步削减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以及国内对光伏发电业尤为重要的“上网电价法”迟迟未能出台,毛利率不超过两成的太阳能企业一直未能突破发展瓶颈。
从当前的情况看,由于光伏产业占整个能源产业的比重微乎其微,很难形成对经济的强力拉动,因此各国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支持多停留在试点补贴的层面,过大的补贴力度也往往超出政府的财力范围。另外,光伏技术进步的速度迅猛,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很快,已从三年前的4元/千瓦时下降到现在的1元/千瓦时左右,这也促使决策层愿意更多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尽量延后全面补贴的时间。
随着各国光伏补贴逐渐降低,光伏制造的成本压力开始出现,太阳能也将从一个政府补贴驱动的产业变为一个自身独立发展、经济驱动的产业。在此阶段,将呈现规模制胜的竞争格局,特别是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多晶硅企业在生产规模、能耗和资源回收方面的门槛将显著提高。在生产规模方面,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大于1000吨/年。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分别不低于98.5%、99%、99%。受此影响,光伏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整合的浪潮,一些较小的、技术水平较低的多晶硅产能将被淘汰,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的产能将在市场上站得更稳,行业格局上可能会更加向寡头垄断靠近。
光伏发电及设备
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
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无处不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最基本元件是太阳能电池(片),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和薄膜电池等。其中,单晶和多晶电池用量最大,非晶电池用于一些小系统和计算器辅助电源等。中国国产晶体硅电池效率在10%至13%左右,国际上同类产品效率约为12%至14%。由一个或多个太阳能电池片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称为光伏组件。
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方阵、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交流配电柜、太阳跟踪控制系统等设备组成。
链接:多晶硅标准出台 推动行业整合
1月24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做出明确规定和限制。该标准针对国内低端多晶硅项目污染严重的情况,给行业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多晶硅行业整合在即。
行业准入门槛升高
准入标准要求,新建太阳能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自然保护区、水源区、居民区等环境要求高的区域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例如,按80万/吨的投资成本估算,每期3000吨/年的产能限制,意味着企业初始投资规模在25亿元。加上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小于30%, 那么初期投资规模将达到30亿元以上,这已经是一个多数企业都难以达到的数字了。再加上银行收紧对多晶硅项目的贷款,依靠银行融资来投资多晶硅项目的道路也被堵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准入标准要求比较高,国内很多企业都达不到,面临的困难不少。他表示,除了资金上的限制,技术上的相对落后也是一大瓶颈。据了解,国外企业在多晶硅提纯技术上实行技术封锁,很多企业的提纯技术都不是最先进的。
多晶硅行业投资大、产出慢,并且今后两年可能面临较大价格竞争和整合压力,这要求经营企业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预见,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新的多晶硅项目将大大减少,原有的部分中小型多晶硅企业也将面临更艰难的经营环境。而这些,在客观上可以提高多晶硅质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利于我国光伏行业的长远发展。
多晶硅巨头将受益
业内的普遍声音是,准入标准将引发多晶硅行业的大洗牌,小型企业被淘汰,已成规模的大厂将会从中受益。
据中投顾问调查,目前国内的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小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在几百吨左右,这些企业在规模上、能耗上大多达不到要求。
另一方面,光伏市场需求却不会减少。虽然德国已经确定继续削减光伏补贴,但业界预计,整个欧洲光伏市场仍将同比有一定增长。
与此同时,北美、亚洲等地区市场已经启动,市场容量增速快,北美地区2010年新增安装量就达100万千瓦,国内企业占据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市场相对封闭,但增长较快,国内企业同样拥有一定的机会。例如,尚德电力就是在日本占有最高市场份额的外国企业。2011年,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太阳能扶持政策仍将延续,市场发展势头不会减弱。
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被淘汰后,其市场份额将被大企业瓜分。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表示,强者更强、弱者出局,行业格局上可能会更加向寡头垄断靠近。
事实上,从此前一段时间的多晶硅企业发展情况看,大型生产商似乎都在为瓜分市场进行准备。一段时间以来,尚德电力、晶澳等多晶硅巨头都在扩大产能。到2011年年中或年底,尚德电力、晶澳、天合光能、英利等企业产能都将超过150万千瓦。中节能、国电集团、东方电气等拥有强大资金支持的企业也高调进军多晶硅市场。
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预计,准入标准最终会让我国形成10家左右多晶硅生产商。这些企业将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2010年12月29日,江苏盐城首个屋顶5800千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新电站可为沿海兴建港口大丰港送去清洁绿色能源。戴止鑫 吴开俊 摄(英大图片)
1月8日,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在上海成功下线,这被视为中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零的突破”。“中国造”的PECVD性能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低于后者,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有望加速
创造这一突破的是上海理想能源设备公司。据该公司总经理钱学煜介绍,一片“1.1米×1.4米”的普通平板玻璃完成导电层覆膜后,进入PECVD反应腔,完成化学气象材料叠层结构的覆膜,即成为转化率10%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据介绍,该设备采用了创新的超高频射频技术,精密的真空和温度控制技术,快速的自动传输技术以及多腔多片的反应腔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产能,其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一流设备,但价格远低于同等的进口设备。
据了解,从国外进口一台这样的设备要2~3亿元人民币,而我国实现自主生产后,设备价格在1亿元左右。一台设备年产能约有1.5万千瓦,三台设备便可组成一条年产能近5万千瓦的生产线。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制成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太阳能电池业的装备软肋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中,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以平均每年40%的幅度增长。业界预计,未来3~5年,该市场会迎来爆发性增长。中国在2007年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此深有体会:“正泰去年的太阳能电池销量是10万千瓦,今年一开年订单就超过了50万千瓦,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不过,“制造大国”尚非“制造强国”。这在被视为“第二代技术”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为明显。这类电池是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基板上沉积很薄的光电材料而制成,它在弱光条件下仍可发电,既可应用于大规模光伏电站,也可制成柔性及半透明电池,实现真正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但是,在高端的非晶微晶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我国企业的生产装备一度依赖进口。关键的生产设备PECVD完全被国外企业垄断。目前,生产设备制造成本占薄膜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的七成左右,这导致光伏上网价格比传统电价高出一大截,其产业化瓶颈十分突出。
南存辉说,新能源是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前景巨大,但关键是光伏上网发电价格能否与传统电价持平。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推动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产业发展需创新发展模式
2010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一部分,被列为其中之一。而这一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创新发展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说,中国产业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不是产业规模太小,不是缺乏资金,而是发展模式落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之后,必须特别关注创新能力的建设,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提高产业竞争力。“如果不能由低端制造向产业链高端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等环节延伸,我们就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他说。
南存辉表示,新兴战略性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一旦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便能取得“跨越式增长”。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鼓励更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民营企业的进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