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专程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西宁太阳能分公司电池生产车间考察,并殷切嘱托干部职工“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
7年来,国家电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力光伏产业前沿核心技术创新、光伏研发投入、研发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助力国家战略和引领行业发展上作出了新的贡献。
如今,国家电投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发展,成为全球光伏发电技术和清洁能源的领跑者——截至7月底,光伏装机达6859万千瓦,比2016年增长超8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自主研发的高效交叉指式背接触(IBC)电池、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等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从多晶硅到组件回收的绿色循环光伏全产业链;率先推广应用水风光互补、渔光农光互补、光伏治沙等模式,开拓出一条兼顾“绿电、生态和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焦核心技术突破
光伏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心怀“国之大者”,国家电投瞄准光伏产业前沿核心技术创新,加大光伏研发投入,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带动光伏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西宁太阳能分公司IBC电池车间,一片片灰色硅片,经过制绒、刻蚀、镀膜等工序后,成为深蓝色的电池片。生产线旁,工程师魏蓉借助显微镜对硅片随机抽样。
“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公司视察,我将硅片双手递给总书记,那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暗下决心,这条‘阳光生产线’将是我全力以赴奋斗的方向。”魏蓉说。
7年来,魏蓉与大家全力投入到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中。经过大家的科研攻关,7年前魏蓉向习近平总书记递上的多晶硅片,2019年已经升级为有“晶硅电池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IBC电池,技术最为先进,全球仅被极少数企业掌握。目前,IBC电池转换效率已超25%,组件产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产品连续两年荣登国际权威太阳能专业认证机构——PVEL“最佳表现”榜;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0.21%,持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光伏技术持续提升的同时,光伏产品逐步“走出去”。瑞士、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比利时……国家电投黄河公司IBC电池组件产品远销12个国家。
具备了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积极探索清洁能源固废规范回收以及可循环、高值化再生利用的新兴产业途径,率先开展晶硅光伏组件回收产业化及设备国产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的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组件回收技术创新和进步。
为进一步实现数据赋能,国家电投建成青海共和、黑龙江大庆等集中式光伏实证基地,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实证数据支持。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是全球首个国家级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总建设规模105万千瓦,实证实验约640种方案,2021年11月启动运行,2022年1月正式开展实证实验工作。目前,大庆基地已完成一、二期项目建设,一期共实证实验方案161种,实证产品共60种,涉及28个制造厂商;二期共实证实验方案111种,实证产品共73种,涉及30个制造厂商,基本涵盖了光伏、储能行业的主流产品和具备推广应用的新产品。
持续巩固光伏发电领先优势
成全球最大清洁能源企业
作为青海省最大的能源央企和最大的发电企业,国家电投黄河公司2022年完成发电量707.02亿千瓦时,总供热达519.73万吉焦,在青发电量641.42亿千瓦时,超过青海全省用电量的70%;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为2581.89万千瓦,占该公司总装机的90.8%。
一个个亮眼的数据,展现出国家电投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贡献的绿色力量。
坚持着绿色这一发展底色,国家电投全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加强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通过能源互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推进光伏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开发,保障国家清洁低碳能源的供应。截至7月底,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超1.61亿千瓦,占比上升至67.82%。
目前,国家电投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光伏发电大基地,在全国所有省域及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建成超1200个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在青海,850兆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是世界最大装机容量之一的水光互补发电站,通过“水光互补”的创新模式,将不稳定的光伏发电转换为安全、稳定的优质电源;作为主力建成的海南州生态光伏发电园区,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在内蒙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达拉特光伏电站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点共赢。在四川,甘孜兴川光伏电站已全容量并网,总装机容量600兆瓦,年平均发电量约12.68亿千瓦时。
将目光转向分布式光伏,从乡村到城市、从工厂到住宅、从园区到楼宇,国家电投贴近用户侧,量身定制提供能源电力供应新方案,在大江南北、国内国际积累了广泛成熟的分布式光伏项目经验,正在将分布式光伏作为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的基本盘,在河北保定、浙江湖州、江苏苏州、广东深圳等多地投产了近300个项目,夯实了“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模式的重要底座。
今年7月,国家电投发布《建设世界一流光伏产业宣言(2023)》,宣布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最大、核心技术领先、产业深入融合、具有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生态环境友好的“世界一流光伏产业”。预计到2025年,国家电投光伏发电装机将超过1亿千瓦。
打造“光伏+”新模式
促进光伏产业与生态、民生融合发展
国家电投以“光伏+”新模式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绿色发展,以创新见效,优先开发生态治理、修复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先进技术,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的生产体系和用能体系。
今年8月,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一块块深蓝色光伏面板“追光逐日”,背景是厚厚的绿色草甸和散落其中的“光伏羊”,一切都充满了生机。这里是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海南州生态光伏发电园区,但是昔日,“风吹石头跑”的荒芜场景是人们对它的普遍印象。
巨大改变的背后,是国家电投着力打造“光伏+生态治理+生态牧业”模式的生动实践。如何在荒漠化土地上建光伏电站?国家电投构建了以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可评估大规模荒漠光伏开发区生态价值及动态变化,开展一体化生态电站设计研究,增强了光伏的减碳增汇能力,已建成的光伏园区为戈壁荒滩披上一件“防晒衣”,园区内风速、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得到改善,植被覆盖率由30%左右提高到80%以上,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在一个个光伏板“庇护”下,风沙少了,昔日荒滩变成了优质牧场,板上发电、板下牧羊,“光伏羊”成为知名品牌,实现了“绿电+生态+民生”三赢局面。
2014年,国家电投建成了全国首个光伏治沙项目——内蒙古磴口5万千瓦项目。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国家电投通过在光伏电站下面种植牧草实现治沙、固沙1309亩。除了磴口县,国家电投光伏治沙项目还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库布其、赤峰等地披上了绿衣。
“光伏+生态+治沙”只是国家电投利用“光伏+”模式发展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在业内,国家电投首创水风光互补、渔光农光牧光互补等“光伏+”模式,积累了全国首家渔光互补电站——江苏公司建湖2万千瓦项目、全国首个采煤沉陷区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安徽淮南潘集4万千瓦项目等大量实践经验,持续推动光伏产业升维、跨界、融合,进而形成了“新能源+”新范式,让新能源与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赋能各行各业绿色转型发展。
在勇攀高峰的道路上国家电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光伏产业为国家能源安全、实现中国“3060”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