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提交了关于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助推“双碳”目标有效落地的提案。他建议,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气候安全预警能力,同时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张兴赢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心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他指出,我国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近十年来,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也进一步证明,可再生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将占据主体地位。”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开发、运行,均与气候条件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张兴赢说,特别是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强发、并发的态势,将给新能源供给等带来重大风险。
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并网也表现出比负荷侧更强的不确定性。张兴赢指出,当前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正在成为引发我国结构性缺电的主要因素,“在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高的地区,因为缺少配套资源,面临无风日、无光时严重缺电的现象,部分地区还存在新老供电系统配合度不高导致的弃电、限电现象。”
对此,张兴赢认为,首先要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推进风电、太阳能开发。比如,在西北地区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光伏发电协同互补。
提高能源系统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也很重要。张兴赢建议,多措并举提高能源气候安全预警能力,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新能源和负荷功率预测的精准度;加强电网调度机构与发电企业的衔接协同;组织开展极端条件下电力安全防控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
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也是加快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张兴赢指出,这不是要抛弃传统的电力系统,而是要大范围优化清洁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时空互补性,最大程度削弱其间歇性、波动性,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友好性,加强跨省跨区电力运行统筹协调,实现电力余缺互济。
张兴赢还建议,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推动电力需求响应作用的发挥,加快推进储能技术发展,探索设置相应的社会规则,引导人们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电力消费端的调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