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在开发利用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12月1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2022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CPIA暨(滁州)光伏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跃峰为大家作了《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大基地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主题演讲,指出了当前新能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新能源大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十项措施。
王跃峰指出,当前新能源开发利用还面临开发须与国土、生态充分衔接,合理利用土地、大基地采用常规特高压直流远距离送出,技术层面存在约束、新能源电量提升与消纳利用存在矛盾、新能源基地运行存在一定风险以及高效消纳、电力保供、清洁供应、安全可靠和经济性同时保障存在困难等诸多挑战。
针对以上困难和挑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提出了这个新能源大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十项措施。
一是以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新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2022年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并提出了7方面21项具体政策举措。
二是形成规模效应推动降本增效,保障新能源发电健康可持续发展。近期,全球主要国家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已全面低于化石能源发电;考虑并网消纳成本后,风电和光伏发电未来仍有较大降幅。同时,新能源必须与其他多种类型设备协同配合,才能解决立起来和替代,其根本保障是经济性。
三是从系统性角度统筹规划电源、电网、储能开发,加强网源协同控制水平。充分利用互补特性优化风光电源配比,统筹考虑电源、电网、储能的开发建设时序。对于新能源资源较好的蒙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常规电源较少、网架相对薄弱、支撑能力不足,尝试采用柔性直流输送新能源。一方面减少通道对送端电网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提升直流通道安全运行稳定性。加强受端调峰能力建设,送受端协同控制,提升通道新能源电量送出占比。
四是提高新能源消纳的本质在于科学利用,通过提高午间用电提升光伏消纳。光伏午间出力具有确定性,利用价格机制引导用电负荷向午间时段转移,一方面可以更好消纳新能源发电,另一方面可减少常规电源装机需求。鼓励和支持具备灵活调节和存储能力、可随新能源出力变化、充分使用新能源电力的新增负荷(制/储热、制/储冷、制/储氢氨、电动汽车等)。事实上,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华东部分省高峰负荷出现在中午,光伏已开始发挥顶峰保供作用。
五是提高新能源消纳的本质在于科学利用,通过区域平衡提升风电消纳。风电“平滑效应”显著,不同气候区域、地形、地貌的风电存在互补,应充分利用区域内交流电网灵活送受电特性,扩大调度平衡区域,发挥大电网平台作用,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交易规则,推动(省)网间余缺互济水等,以最低成本充分调用和共享灵活性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发电和负荷的互补优势。
六是构建多元化储能体系,提升大基地多维度调节能力。多元储能体系是根据不同的储能技术特点,为了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对储能特性的各种调节需求从配置环节、时间尺度、应用场景等不同维度统筹考虑、科学部署,构建起来的大规模、区域化、多场景、多品类的储能系统。
七是因地制宜开展光热煤电替代示范,提高大基地清洁能源占比。光热发电是为数不多的具备连续发电和长周期调节能力的新能源发电品种,一是可以灵活调节出力且调峰深度可达15%,优于常规煤电和气电,二是通过配置电加热装置和储能系统可将无法消纳的电力吸收并进行存储,待系统需要时再将电力发出,三是可以同火电一样通过汽轮机组为系统提供惯量支撑。
八是坚持融合发展思路,创新推动光伏发电基地和分布式开发。大型集中式光伏,主要布局未利用地,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适当拓展至盐碱地、油气田、采煤沉陷区、石漠化土地等地区。小型分布式光伏,与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农业、水面等融合,可不占用地面,降低土地制约性。
九是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性,科学合理确定海上风电开发规模和送电方式。海上风电资源较好、距离负荷中心近、省内消纳;送出线路较短且位于海底,对海域其他使用影响小,无跨省协调100%问题,安全有保障。单个海上风电大基地开发规模主要受场址情况、输变电容量、路由通道等因素影响。需要统筹考虑技术经济性。探索海上风光同场开发送出
十是坚持西部、东部并举,集中式、分散式并举开发。传统能源采用大基地开发、大通道送出模式,根本原因是西部“有”、东部“没有”,是1和0的关系。而新能源资源分布则是西部“较好”、东部“较差”,是1和0.6的关系,存在根本差别。
未来新能源开发,要以综合消纳利用成本最优而不是开发成本最优为目标,综合考虑资源水平、开发成本、消纳能力、通道条件、电价承受力等,坚持三北、海上集中开发与中东部分散开发并举。
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形势及未来展望(含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