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印发临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推动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提升清洁能源比重。——积极发展太阳能。继续坚持以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的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分布

首页 > 光伏系统工程 > 政策 > 正文

浙江临海:预计到2025年光伏装机量671.4MW 分布式471.4MW 集中式200MW

2022-11-08 16:23 来源: 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 

11月8日,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印发临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推动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提升清洁能源比重。

——积极发展太阳能。继续坚持以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的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深度参与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通过“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的方式利用政府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公共建筑物屋面及附属设施发展光伏发电,并依托工业园区、开发区等组织实施规模化发电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积极推广户用屋顶光伏工程;积极探索发展“光伏+农业”开发模式,鼓励在兼顾农业、渔业养殖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土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利用农业设施、大棚和沿海养殖围塘和滩涂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重点推进桃渚镇滩涂地面电站项目。预计至2025年,临海市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7.14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47.14万千瓦,集中式光伏20万千瓦。

原文如下: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临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列入市级“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的重点专项规划,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2年10月31日

临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二二年十月

“十四五”时期是临海市全面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探索构建“碳达峰、碳中和”体系的重要实践期。临海市将着力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浙江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样板、新时代县域治理现代化“善治之城”。为科学指导临海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能源体系,根据全市能源发展总体部署和《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临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1.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临海市进一步加快电网、气网、油网、热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能源项目,能源供应体系更加健全,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临海市域内电源总装机净增21.10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2.07倍,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已达31.29万千瓦,发电量5.58亿千瓦时。其中,水力发电装机6.02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3.44%;光伏发电装机17.14万千瓦,较2015年新增16.10万千瓦,呈现爆发式增长;燃煤热电联产装机3.0万千瓦,全部为“十三五”时期新增;垃圾焚烧发电装机3.0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1.8万千瓦。另外,电源装机还包括风力发电装机2.13万千瓦(括苍山风电场),台州一号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电压等级电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220千伏变电站4座,总变电容量159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796.35公里,其中,新增220千伏变电站1座,新增变电容量48万千伏安,新增线路361.45公里;全市共有110千伏变电站18座,变电容量19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371.16公里,其中,新增110千伏变电站4座,增容改造5座,新增变电容量42.85万千伏安,新增线路149.35公里;全市共有35千伏变电站17座,变电容量37.98万千伏安,线路长度342.69公里,其中新增35千伏变电站1座,增容改造1座,退运2座,变电容量降低0.8万千伏安,新增线路69.02公里;全市共有10(20)千伏公用配变4372台,配变容量188.95万千伏安,线路长度3854.11公里,其中,新增10(20)千伏配变2097台,新增配变容量293.98万千伏安,新增线路873.11公里。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为99.972%,供电可靠率为99.9598%,户均停电时间3.52小时。

“十三五”期间,天然气管道建设快速推进,甬台温天然气管道全线投入运行,为临海市提供省网管输气源,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天然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底,临海市已建成1座天然气门站(邵家渡门站)、2座LNG气化站,市区已建成高压管道(4兆帕)5.8公里,中压(0.4兆帕)供气管网约280公里,在建次高中压调压站1座,在建次高压(1.6兆帕)管线约8公里,东塍镇、永丰镇、汛桥镇已接入管输天然气,进一步加快了临海市天然气利用步伐。成品油储运设施有序推进,甬台温成品油管道台州连接线及储运设施建成投用。

“十三五”期间,临海市集中供热水平进一步提高,临港热电机组一期3万千瓦燃煤热电联产全部投入运行,与台州电厂共同保障头门港经开区医化园区的热力供应,园区内已建热力管线70余公里,平均供热量达到360吨/小时以上。

2.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放缓,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206.1万吨标煤,增速得到一定控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5.53%。2020年,临海市全社会用电量54.50亿千瓦时,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106.07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8.80%和9.37%。全社会用电量中三次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分别为0.39%、67.98%、11.98%、19.6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进一步降低,相比2015年分别下降0.12个百分点和0.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逐步增加,分别上升0.65个百分点和0.27个百分点,全市用电结构进一步优化。

1.png

图1-1 “十三五”临海市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

“十三五”期间,临海市全力推进节能降耗,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累计降低5.72%,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310吨标煤/万元(按2015年价格计算),低于台州市平均值(0.322吨标煤/万元),远低于全省2020年平均值(0.41吨标煤/万元)。

工业节能方面,我市积极开展高耗能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市447家企业进行了摸查整治,关停落后产能,淘汰落后设备,积极妥善取缔“地条钢”,“十三五”期间腾出用能超过2万吨标煤。为保障节能工作的高质高效,我市创新举措,建立能源“双控”日常监管工作红黄牌警示制度,重点管控能耗异常企业,通过控制用电,倒逼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同时,加强节能审查,考核“百千万”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严格控制新增用能以及眼镜、塑料等行业的项目审批,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市在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其他领域也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节能工作,加强节能宣传和管理。

3.能源清洁化水平显著提高

为争创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市组织编制完成《临海市新能源发展规划》,全市清洁能源科学健康、稳步高效发展。清洁电源装机方面,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已形成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市电源装机31.29万千瓦中,清洁能源电源装机为28.29万千瓦,均为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市电源总装机比重90.4%,2020年清洁能源发电量3.81亿千瓦时,占全市电源总发电量比重77.90%。此外,我市已开展白水洋新能源示范镇建设,积极推动沼气发电项目投入生产。

“十三五”期间,全市终端用能清洁化稳步推进,建立了电能替代常态机制,规划并实施了多个领域的电能替代工程,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高,2020年全市电力消费54.50亿千瓦时,折合标煤155.87万吨,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63%,较2015年提高10.71个百分点;编制实施《临海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燃煤锅炉淘汰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高质高效完成高污染燃料治理工作,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改造燃煤锅炉任务,全市大型燃煤机组和地方燃煤热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19年底,临海市已全部淘汰10蒸吨/小时燃煤锅炉,全力推进10蒸吨/小时以上、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的淘汰工作;城镇天然气管网建设持续推进,全面开展“煤改气”工作,天然气利用迅速扩大;绿色交通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加速推广,实现出行低碳化;油品升级持续进行,提前推行国六油品标准,进一步降低燃油污染物排放。

表1-1临海市“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目标

1.png


4.深化能源改革,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加强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开展能源监察,强化用能监管,从节能管理手段、能源计量配备等方面向企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限制企业使用国家明令淘汰设备并跟踪整改进度;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 改革,实行资源要素配置分类施策,保证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向优质企业倾斜;全面推行“区域能评”改革,完成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临海经济开发区和国际医药小镇的区域能评;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编制完成《临海国际医药小镇增量配电网建设发展规划》,电力直接交易用户和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可直接交易电量规模已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32.1%。此外,在甬台温天然气管线建成通气后,临海市全力积极开展油气长输管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妥善处理甬台温管线工程遗留问题,加强管道保护巡查和宣传,协助推进临海-仙居支线工程。

5.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十三五”期间,全市主干电网建设有序推进,临海市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供电可靠率由2015年的99.905%提高至2020年99.9598%,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由2015年的8.322小时降至2020年3.52小时,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缩短了4.802小时;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总计新建8座站点(头门港北洋站、上盘甲石头站、邵家渡双林南路站、杜桥四份站、白水洋下洋庄站、头门港东城加油站、沿海高速东服务区2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全市累计建成27座充电站、251个公用充电桩,切实保障民生用能需求。

(二)存在问题

尽管“十三五”期间临海市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能源“双控”指标实现难度大,刚性需求难以满足

“十三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已超出台州市下达的考核指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临海市工业经济“高质量、高增速”发展带来用能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燃煤锅炉淘汰专项整治行动的不断深入,外表能耗不断统计入库。“十三五”期间,能源“双控”工作持续保持在高压状态,间接地限制了经济、产业的高速发展,很多高水平产业项目(医药、化工等)因能耗指标未能落地。全市单位GDP能耗已明显低于省市平均水平,未来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相对较小。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能源领域低碳转型进程加快,能源“双控”力度将持续加大,并重点突出对能耗强度的控制,能耗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能进一步加深。

2.电源装机规模亟需提升

临海市电源装机规模相对较小,全市电源装机所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总量仅10%左右,占全市能源消费60%左右的电力需要依靠外部送入。“十三五”期间,受浙江省陆上风电暂缓核准影响,临海市无新增风电装机,台州一号海上风电项目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尚未开工建设,仍处于前期阶段;由于临海市整体资源优势不明显,其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程度偏低,规模化程度不高,电源装机规模急需提升。

3.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全市配电网结构薄弱,对上级电网支撑力不足,而且部分电网设施已有明显的重载或过载现象,设备陈旧,需要进一步升级改造,以提升电网整体可靠性和灵活性,满足高弹电网建设要求;天然气供应气源以省网管输天然气为主,虽有部分应急气源,但缺少稳定的补充气源,头门港LNG接收站项目和东海天然气登陆项目仍处于前期阶段,而且尚有部分区域采用自建气化站供应,供应和保障能力有限;集中供热水平有待提升,全市仅头门港经开区医化园区实现集中供热,其他有用热需求的工业园区均采用分散供热,需尽快布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进行区域集中供热;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在前期政策处理、土地出让、用地规划调整等工作环节受阻,整体建设进度难以达到规划要求。

(三)面临形势

1.能源“双控”制度进一步完善。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中远期目标,“十四五”期间,能源“双控”政策将持续,并进一步完善,推动能源资源向重大平台、重点产业和优势项目优化配置,助力构建新的能源发展格局。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考核指标将与经济发展增速联动,具有适当弹性,并进一步突出单位GDP能耗强度控制,推进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能效技术创新体系。同时,煤炭作为高碳能源,其应用场景将受到严格限制,煤炭消费总量下降的整体趋势已成定局,工业企业终端用煤将成为重点削减对象。此外,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双控”工作除与现有“减煤”工作协同推进外,还将进一步叠加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指标,考核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2.能源结构加速低碳清洁化转变。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向世界做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大承诺,此后《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和各次中央会议均明确要树立新时代能源政策理念,强调要坚持清洁低碳导向,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有条件的区域和行业应率先达峰。“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在碳达峰目标的倒逼下,资源、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约束日益严格,能源结构优化将更加突出低碳清洁化转型要求,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聚焦深度减排和零排放愿景,从根本上改变以资源能源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改造能源产业,推进能源与产业、数字经济、生态、城乡基础设施发展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建设,实现能源与经济相互促进提升,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3.能源科技创新应用高度活跃。

“十四五”时期,随着能源产业发展中新技术应用力度的加大,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智能化为特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先进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技术加速突破,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以多能互补协同、互联智能为主要特点,突出综合能源服务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4.能源机制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十四五”时期,能源体制改革将逐步向深水区迈进,深化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一方面要加快推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化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立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持续深化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建设,完善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将重点深化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多元化(用能权、电力、天然气、碳排放、排污权等)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推进电力、油气体制综合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要着力创新能源科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进一步发挥能效指挥棒作用,控制和提高产业能耗准入标准,完善落后和过剩产能淘汰机制,加强统计检测分析,建立健全区域能评全过程管理机制,探索建设能效创新体系,开展重点企业能源预算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咨询服务。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立足临海市能源发展现状和区位资源优势,以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用能水平为主要目标,全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优化能源发展布局,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提升监管治理水平,构建清洁、高效、多元、数字化现代能源体系,为临海市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排头兵、高水平建设活力品质幸福临海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和低碳利用技术,推进“控煤、稳油、提气扩非化”,推动主要用能产业和城市低碳转型发展,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构建绿色生产和消费体系,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

——坚持科技支撑,数字引领。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新能源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先进储能、分布式能源、氢能及燃料电池等技术的应用,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强能源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能源系统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加快数字经济在能源供需管理中的应用,为能源高质量发展赋能。

——坚持优化配置,经济高效。优化能源利用和要素配置,多维度考核能效指标,提高能源生产率和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继续坚持能源“双控”,探索更为灵活、精准、适应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考核方案,突出单位GDP能耗强度控制, 进一步降低单位能耗,推动形成全社会节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坚持统筹发展,开放合作。践行陆海联动的发展路径,实现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统筹中西东各区域能源建设。立足长三角能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立“北向融合、南向支撑”的开放格局,推进能源领域开放合作、共建共享。

——坚持市场改革,惠企利民。统筹能源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力争在天然气、电力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市场竞争环节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有利于市场主体积极性发挥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努力降低用能成本,推进清洁能源惠企利民。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能源供应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储备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保障地区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清洁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保持能源消费增速和经济发展相匹配,能源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数字化变革,能源现代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加快编制碳达峰具体实施方案,指导我市全方位构建清洁、高效、多元、数字化现代能源体系,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能源消费总量。到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值为242.4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3.3%;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9.23亿千瓦时,“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为4.90%,全社会用电负荷达到137.97万千瓦时,“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为5.40%。

能源消费结构。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煤炭、油品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达到22.58%、14.99%、18.80%和9.11%,其中,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1.69%。表2-1临海市“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目标

1.png

能源供应保障。“十四五”期间,临海市新增电源装机93.83万千瓦(含台州一号海上风电项目),增长基本都来自清洁能源装机,预计到2025年,全市电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25.12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约108.92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87.05%。外来电力占比下降,能源自给率进一步提升。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变电容量337.91万千伏安,新建线路864.2公里。

表2-2临海市“十四五”电力装机容量和结构目标

1.png

能源系统效率。到202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达到市下达要求,能源领域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以及细分行业单位GDP能耗争取达到省市优秀水平。

能源民生保障。到2025年,市域范围内天然气供应系统逐渐完善,加快推进台州LNG接收站项目前期;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快电动汽车应用推广,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至2025年,建成公共领域充(换)电站25座以上,公用充电桩600根以上,按省市目标要求推进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并在至少1个站点内进行加氢供能试点。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1.加快推进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电源建设

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推动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提升清洁能源比重。

——积极发展太阳能。继续坚持以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的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深度参与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通过“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的方式利用政府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公共建筑物屋面及附属设施发展光伏发电,并依托工业园区、开发区等组织实施规模化发电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积极推广户用屋顶光伏工程;积极探索发展“光伏+农业”开发模式,鼓励在兼顾农业、渔业养殖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土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利用农业设施、大棚和沿海养殖围塘和滩涂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重点推进桃渚镇滩涂地面电站项目。预计至2025年,临海市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7.14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47.14万千瓦,集中式光伏20万千瓦。

——协调开发风电。加快开发临海市海上风能资源,建成台州1号海上风电项目,积极推进其他海上风电项目前期,争取开工。适时推广分散式风电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满足企业工业用电部分负荷;适时开展白水洋镇循环农业2.5万千瓦风能利用项目示范。另外,积极开展其他海上风电项目规划选址、测风等前期工作。

——稳步发展利用生物质能。稳步扩大垃圾焚烧发电规模,“十四五”期间,在临海市伟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二期扩建项目建成投运的基础上,另规划一处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确保垃圾处理能力能满足临海市市域范围内的垃圾清运量以及垃圾存量。合理布局规划,推动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落地,建成临海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稳妥推进小水电发展。鼓励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周边社会和谐、运行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良好的示范水电站;积极推进方溪水电站建成并网;谋划开展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

——有序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在大型写字楼、城市综合体,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内新建或进行地源水源热泵改造,取代传统化石燃料和中央空调供能方式,实现节能减排。至2025年,完成临海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中2000平米浅表地源热泵应用示范,建成2~3个大型公共或商业建筑地源热泵节能示范项目,完成桃渚地区地热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探索完善配套储能设施。重点稳步推进河头抽水蓄能电站核准,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储能”创新发展,探索开发电化学储能、电动汽车参与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电热冷综合储能以及海上风电制氢等各类新型储能设施多元发展,推动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开展储能电站、“虚拟电厂”示范。

2.构建安全稳定的现代电网

——构建网架坚强、过渡顺畅主干电网。配合台州市主干电网建设规划要求,打造支撑临海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韧性电网,适度超前建设县城、中心城镇和产业园区等经济增长热点地区配电网,及时增加供电能力,以适应用电负荷高速增长带来的电网发展需求。“十四五”期间,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滨海变),共新增变电容量200万千伏安,建成滨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台州滨海-柏树500千伏线路工程,新建500千伏线路长度84公里。新增220千伏变电站1座(珊瑚变),整体改造1座(临海变),合计新增变电容量69万千伏安。投产滨海500千伏变电站变22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临海段)、浙能台州1#海上风电220千伏送出工程、杭绍台铁路浙江台州临海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配套工程,杭绍台铁路浙江台州临海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专线工程以及杭绍台铁路浙江台州天台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配套工程,新增220千伏线路长度375公里。

——构建城乡统筹的现代配电网。统筹开展老旧电网设施改造,以保障民生用电为重点,持续建设新型城镇配电网,全面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实现城乡用电服务均等化。“十四五”期间,新建110千伏输变电站6座,分别是汇丰变、经纬变、东洋变、上盘变、高新变、百河变,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72万千伏安,建成220千伏珊瑚变110千伏送出工程,浙江临海220千伏变电站整体改造110千伏送出工程和浙江台州临海城区补强110千伏线路工程,新建110千伏线路82.47公里;增容改造35千伏变电站2座,分别是桐峙变、水洋变,异址新建35千伏变电站一座,为管岙变,新增变电容量5.8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线路40.8公里;新增10(20)千伏及以下变电容量191.11万千伏安,新建线路537.24公里。到2025年,全市整体供电可靠率达到99.965%,户均停电时间缩短至3.07小时,有效保障民生用电。

——推进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充分发挥电网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平台作用,加快推进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切实提升电网运行效能。探索能源互联网新业态,拓展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满足多元用户供需互动。创新开展电网弹性规划,打造“源网荷储调”友好互动系统平台,提升电网资源汇聚和协调控制能力。推进配电自动化和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满足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及电动汽车等多元化负荷发展需求,提升全社会效能。

3.积极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头门港LNG接收站项目以及外输天然气管道,打造立足临海、辐射台州的LNG接收中心,以提升本地化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满足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要求。不断完善天然气门站、调压站等城市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临海北门站、白水洋调压站、伏龙调压站和小芝、河头LNG瓶组供应站,进一步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强化天然气供应保障,逐渐完善市域范围内天然气供应系统,“十四五”期间新建次高压(1.6兆帕)管线8公里,中压(0.4兆帕)管线合计287公里。加快推进城镇燃气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高居民气化率,到2025年,中心城区居民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50%,供气户数达到8.77万户,基本实现我市各乡镇天然气长输管道覆盖,在距离周边乡镇较远且管线建设难度较大的乡镇,可自主选择小型气化站进行管道气供应。在有条件的村庄积极发展管道燃气供应,逐步完成配套。在东塍镇先行开展“村村通”试点工作,探索微管网加小型气化站模式,并总结探索形成一套满足农村地区管道燃气实际需要且经济高效的长效机制。

4.提升集中供热水平

建设高效、经济的热力管网,在全市各产业聚焦区、热负荷100蒸吨/时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实现集中供热。提升现有热源点的供热水平,推进台州临港热电二期扩建工程,并逐步完善供热管网,进一步拓展供热范围和供热规模。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是可靠高效的热电联产系统,且碳排放量仅为传统燃煤热电的一半,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加快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有助于满足临海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用能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清洁能源推广利用,减少对燃煤热电的依赖,加速用能结构实现清洁化转变。有序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因地制宜地布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进行冷热电三联供,努力实现临海市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热力,提升企业用能水平,降低区域能耗。

5.完善综合供能服务网

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电热冷气水、源网荷储调”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民生优先的综合供能服务网,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按省市统一部署,持续推进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2-3座综合能源服务站,同步推进现有加油站综合供能服务改造,并在至少一个站点内开展加氢试点,着力提升各站点的服务水平。

6.加强能源安全供应保障

着力安全发展,不断提升电力协调调度能力,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防灾抗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强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完善大面积停电和有序用电预案及演练机制,及时做好迎峰度夏(冬);加强煤油气储备能力建设,重点提升浙江头门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煤炭储存能力至30万吨;加强油气设施安全监管,完善油气管道保护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要求管道企业要严格落实管道全寿命周期保护企业主体责任,推广数字化巡检系统在油气长输管线中的应用,推进企业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应急协同联动,全面提升运行安全水平。

(二)大力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1.建立能源消费弹性精准控制体系

继续贯彻实施能源“双控”制度,坚持以单位GDP能耗为指导、产业技术能效为支撑的原则,一方面对能耗总量进行弹性控制,使之与GDP增长相匹配,另一方面,在进行整体单位GDP能耗控制的同时,结合各行业自身的特点,根据企业在行业中的能耗水平进行针对性的能耗评估,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契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具体项目,制定更为灵活、精确的准入机制,有效解决经济产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矛盾。全面了解企业用能质量,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能耗确权核算,实行用能预算化管理。积极开展用能权交易,完善各类机制,如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单位能耗税收等末尾淘汰退出机制、将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纳入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考核的抵扣机制,形成切实可行、可靠有效的能源消费弹性精准控制体系。

2.全力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工作

全面开展碳核查工作,摸清能源领域的碳排放基本情况,梳理能源生产、供应、消费各个环节的碳排放足迹,围绕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结合“6+1”其他领域的碳排放情况,统筹编制能源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达峰顺序和底线目标,争取能源领域最早达峰。同时,也要加强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系统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扩大清洁能源消费

继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居民生活等领域“电能替代”,完善电能替代常态机制,进一步提高电气化水平。引导企业生产生活“电代煤、电代油、电代气”,持续深挖工业领域替代潜力;加快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到2025年,城区公交车除应急保障车外全部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并加快推进公务、公交、旅游、物流、出租、环卫、通勤等领域汽车新能源化;坚持车桩协同发展,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提高充电便利性和设施利用效率,“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各类公用充(换)电站25座左右,充电桩600个;发展高效、高密度、低成本的制蓄储冷/热等技术,提升现有技术装备能效水平,降低建设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建筑领域电气化水平。探索氢能应用,依托综合供能服务站内开展加氢供能试点。

4.着力推动能效提升

强化管理节能,提高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效管理,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利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工业能效,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建立节能激励导向机制,树立行业标杆,推动重点企业开展能效对标。大力推进集中供热,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全面实现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鼓励发展冷热电三联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动头门港医化园区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创建。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倡导绿色低碳节能建筑,推广适配型被动房建筑,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加快未来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内多种能源集中供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建设。加快淘汰高排放车辆,提高燃油品质标准,降低交通能耗水平。通过城市大脑等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通行效率。

5.实施能源需求侧管理

深入实施“百万用户、百万千瓦”行动,结合我市实际,扩大电力精准响应能力和负荷侧调峰能力,保持全年电力稳定运行。引入市场化竞价模式,推进自用充电基础设施智能有序充电,引导充电基础设施参与电力需求响应。推进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完善有序用气方案,合理规划区域用气规模,优化发电和用气联调联供机制,实施阶梯性。差别化价格政策,鼓励储气服务、储气设施购销气量挂牌交易,控制季节性峰谷差。

(三)构建创新能源技术体系

1.推进能源数字化变革

顺应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浪潮,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强能源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省市两级能源管理数字化平台的接入和应用,实现能源生产、传输、使用、存储和转换等环节的全方位感知、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运维。重点打造能源供应环节的智慧化场景,实现和信息深度融合,开展智能电网、智慧热网、智慧气网综合建设,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智慧互联、系统优化、效能提升。

2.积极构建综合能源服务系统

加快多能协同发展,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和能源领域新技术,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统筹常规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储能(含双向充电设施)系统,统筹智慧热网、智慧电网与智慧气网,构建横向“电热冷气水”、纵向“源网荷储调”的多元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服务系统,逐步实现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智慧互动。围绕工业(产业)园区、大型公建用户群、数据中心、未来社区等用能较大且相对集中的区域和用户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系统试点项目,重点依托国家级开发区(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内现有和规划的电源项目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基地。依托头门港LNG接收站开展冷能利用试点项目,应用于冷链物流及冷温水供应等场景。

3.推进能源科技体制创新

抓好能源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基建”补齐园区在能源方面的短板。突出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集群化,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节能环保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等碳减排相关的节能降耗领域。加强与大型能源、数字企业的战略合作,推进在智慧城市、综合能源、增量配电网试点等多个领域的能源技术合作。加强与大院名校、国家级研发机构合作,引进共建一批高质量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牢牢抓住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立契机,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重点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化改造,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开展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四)构建现代化能源治理体系

1.推动能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能耗总量与GDP增长相匹配的能源消费弹性体系和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能源要素与重大产业平台项目计划衔接,建立“能源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保障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产业用能需求。全面深化用能权领域改革,持续深入开展用能权交易改革试点,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逐步扩大用能权交易范围,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推动能源要素更高效配置。

2.加快推进电力和天然气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深度参与电力现货和期货交易,持续扩大交易规模,鼓励储能设施参与市场交易,完善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并建立健全阶梯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力需求侧和可再生能源市场参与机制,保障可再生能源上网和消纳。稳步推进临海国际医药小镇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探索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贯彻落实《浙江省天然气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推进城镇燃气规模化改革,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配合管销分离改革进度,逐步建立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支持气电企业参与天然气上下游直接交易。

3.开展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

依托长三角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进节能金融体系建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设节能产业基金、节能信贷、节能投融资等工具,鼓励金融业务创新,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利用好金融、服务等第三方资源,广泛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节能和能源资源配置核查与评价,探索制定以综合评价结果为基础的绿色金融相关配套政策,鼓励绿色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

健全以能源发展规划为统领,电力、新能源、节能、煤油气、充电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能源规划体系,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能源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逐年逐级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大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主体,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加强能源规划动态管理,开展重大能源项目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能源规划中期评估,及时按规调整。

(二)完善落实政策支持

完善能源发展相关财政、投资、金融、土地等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创新推行公共政策措施碳达峰碳中和审查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项目使用化石能源,保障“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研究制定生产端财税减免方案和销售端补贴方案,激发高效节能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潜力,推动居民消费绿色升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能源投资多元化提供便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能源项目投资建设,探索发展绿色金融,借鉴学习绿色信贷模式、绿色金融产品、绿色直融模式、绿色基金模式和绿色保险模式,支持全市清洁能源发展。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完善天然气分布式、绿色氢气、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能源新业态快速推进落地的配套政策。

(三)确保重大项目实施

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集中力量分阶段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能源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深化前期论证,加强协调调度,健全项目实施机制。进一步落实项目业主单位的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的服务和保障责任,建立责任制,落实要素配置、政策处理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

(四)加强试点示范引领

全力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开展能源领域示范点,积极开展临海市白水洋镇新能源示范镇建设,探索推进LNG冷能利用、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等示范项目。加强与省、市能源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落实相关要求,同时争取省、市在规划、项目审批核准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五)强化提升安全保障

牢固树立能源安全意识,切实落实能源安全责任,建立安全问责机制,确保能源安全。针对重要能源产品建立和完善能源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建立保障队伍,建立常态化安全保障机制。完善能源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能源预测、预警。制定和完善电力、煤炭、成品油、天然气及管网设施等应急预案,健全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明确应急启动条件、应急责任主体、应急保障措施、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保障队伍等。开展能源重大设施运行数据实时采集,实现预警监测监控。

五、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十四五”时期,清洁能源将是临海市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到2025年,全市预计天然气用量新增1.14亿立方米,预计新增二氧化碳排放22.0万吨,新增氮氧化物排放77.1吨,新增二氧化硫排放11.6吨;煤炭用量新增25万吨,预计新增二氧化碳排放45.2万吨,新增氮氧化物排放192.4吨,新增二氧化硫排放96.2吨;石油及制品用量基本和“十三五”末保持一致,不新增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严格落实区域污染物削减替代措施要求,按规定实施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替代工作,通过区域现役污染源治理措施,实现区域“增产不增污”,确保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物减排实现预期目标。

优化能源供给体系,推动能源领域减排。本规划以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创新协同、智慧多元、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现代能源供应体系为重点任务,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能源发展结构,加大发展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有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到 2025 年,全市预计非化石能源利用达到54.73万吨标煤,天然气利用达到1.82亿立方,按替代煤电机组来测算,相应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约298吨,氮氧化物排放约455吨,烟尘排放约94吨,二氧化碳排放约154万吨。

优化能源消费体系,推动用能领域减排。本规划以构建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消费体系为重点任务,优化能源要素配置,推动重点用能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期间,持续压减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全面推进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分类推进锅炉和工业炉窑污染排放改造;实现煤炭集中使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有序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通过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全面提升能效水平,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负荷和碳排放强度。

(二)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和我省环境功能区划各项要求,统筹“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工作,依法依规对涉及能源类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及时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需落实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提出的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并夯实责任,强化监管,规范竣工环保验收,依法开展后评价,落实跟踪环境监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要求,强化法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对违反项目环评制度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督促违法项目依法完善环评手续,切实落实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加强能源开发生产环节环保措施。所有电源、输变电等能源项目,建设过程要做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投运过程要做到环保设施全负荷、全时段稳定运行。严格新建机组环保准入和环保设施运行监督;新建热电机组均按超低排放标准设计配建先进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加强煤渣、脱硫副产品、脱硝副产物等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与处置,减少对水体、土壤等的影响。

加强能源运输储备环节环保措施。输变电工程采用先进技术,优化施工方式,截污治污,合理安排防护距离,降低电磁辐射、噪音等环境影响。依照油气管道运行规范,加强油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完善应急预案,防止发生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对环境的影响。优化煤炭运输系统,提高“公转水”和点对点直达运输能力,减少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完善能源资源储备系统,对油气储备设施,严格按照安全、环保、卫生防护距离进行选址,严格按照工艺、材料和安全标准设计建造,严格设置消防、绿化、防渗、防溢、防泄等防护措施;对煤炭储备设施,重点加强防尘集尘、预防自燃措施。

附件:临海市“十四五”重大能源项目规划表

附图:临海市“十四五”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图

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22年10月31日印发

附件: 临海市“十四五”重大能源项目规划表

1.png

1.png

1.png

附图1:临海市“十四五”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图

1.jpg

附图2:临海市“十四五”110千伏及以下线路布局图

1.jpg

附图3:临海市“十四五”油气项目布局图

1.jpg

1.png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