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调动现有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提高能源特别是电力热力高峰保供与应急水平。同时在新能源电力比例提高、城乡采暖空调峰值需求不断提升,以及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大量电力电子装置接入电网条件下,更要重点研究和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内涵是充分保障合理的能源消费,用最节能高效的方法和技术来提供能源服务。重要任务之一是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围绕能源系统如何加快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实现“30 60”目标,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周大地日前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表示。
促进并用最节能高效的技术方案来满足合理的能源消费
记者:能源系统应如何找准着力点,在加快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您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中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内涵?
周大地:能源行业要找准自己在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作用和任务,发挥比较优势,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力争在加快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起到表率作用。
第一,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现阶段要充分调动现有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提高能源特别是电力热力高峰保供与应急水平。同时在新能源电力比例提高、城乡采暖空调峰值需求不断提升,以及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大量电力电子装置接入电网条件下,更要重点研究和保障电力系统安全。
第二,提升优质能源的供给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民经济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总量近期也还要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能源供给侧要优化结构,提供更多清洁、优质、高效的能源。我们必须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并用好绿色能源投资的指挥棒。
第三,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我认为,能源需求侧管理的内涵是充分保障合理的能源消费,用最节能高效的方法和技术来提供能源服务。重要任务之一是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用能水平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下一步要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在农村、边远地区,通过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推广生物质环保炉具等多种方式,推动当地能源消费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在能源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人民群众清洁高效能源使用比例,完善社会消费绿色低碳能源的政策支撑体系,重在提升能源消费质量;持续提高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合理满足长江以南地区逐步增加的采暖需求,长江以南地区建议优先推广分散式、空气源热泵方式取暖。
第四,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加快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在确保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集聚能源科技战略力量,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和基础研究,大力推进适应中国新能源快速发展的电力系统高效安全传输和运行技术,高性能参数风电机组、储能、智慧能源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及风机叶片材料、电芯、储能介质等关键基础材料、零部件自主创新。促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能源产业链的改造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要精准,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改革要向提高能源、特别是电力的系统优化方向倾斜,构建符合中国能源系统特点、能够有效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利于形成系统优化的产业、企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体系。
“十四五”期间要把改革和完善能源价格结构、水平和形成机制,还原能源商品属性作为重点任务。只有在系统优化水平不断提高,能源环境外部性合理内部化,低效无效能源投资冲动可以有效抑制,能源资产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系统成本最小化,能源价格才有更大下降空间。在当前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旧产能替代比例提高,低碳能源进入市场还在上升周期,能源系统适应性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阶段,成本上升因素也随之增加。必须认真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抑制成本上升因素。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节能、提高用能效率来降低用能成本,而不能通过人为压低能源价格、向用能产业转移上游附加值的方法,变相鼓励高载能产业扩张,鼓励浪费性能源消费。
我们还要提高能源市场治理能力,加强国内国际能源市场运行的监测预警,科学识别和及时抑制投机性的能源价格哄抬行为,并逐步提高对能源市场的监管强度,反垄断要针对垄断性价格操纵和超高利润,而不是针对技术和市场垄断能力本身。抑制不合理需求扩张和防止价格炒作哄抬,是实现能源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的重要内容。不能单纯以扩大产能、扩大产能冗余度来应对市场经济的投机和波动负面特性。
第六,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能源国际合作。要利用国际能源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扩大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进口。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可靠性,降低我国油气供应成本。要利用我国已经形成的先进和全面的能源装备制造能力,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契机,提供国际能源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中国方案和系统技术支撑,促进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能源国际合作。
2050年左右全国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要基本实现净零排放
记者: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您认为能源行业有无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为此有哪些路径选择?
周大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以来,中央为实现“30 60”目标提出了越来越具体的要求。目前看,能源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大方向基本明晰,关键在于如何设定实施的阶段性目标,加快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化应用,系统推进执行。
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第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单是能源供应方面的责任,需要从碳排放相关的消费端转型做起。包括改变消费方式,大幅度提高能效;改变依靠化石能源直接燃烧的各种工艺和技术路线,实现高度电气化的终端用能转型。当然因此能源供应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转变为全部非化石能源,也是巨大的系统转型调整。化石能源相关活动的碳排放超85%,以实现碳中和目标倒推,时间紧迫,要加快推进能源革命。
第二,“30?60”目标是下限目标,不是上限目标。因此,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要努力在此之前实现目标。我认为,2025年之前,全国一半以上的地方应率先碳达峰,才能保证2030年前全国达峰目标实现。2050年左右,全国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要基本实现净零排放,后十年还要继续解决其他领域的温室气体近零排放和总量中和问题。
第三,电力系统应争取在2040~2045年实现碳中和。“十四五”煤炭消费要稳定下降,石油消费达到峰值,天然气消费有所增长,在2030年左右达峰。而且,天然气增量主要应该更多地用于替代煤炭。以后天然气也要替代石油,以尽快减少碳排放总量。
第四,未来能源消费虽然还有一定幅度增长,但随着高耗能产业产量达到峰值和进入下降期,能源弹性系数应该保持低水平。我们不能简单拿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水平来预测我国未来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这主要在于不同阶段的技术条件、能耗水平差异较大,发达国家传统的能源消费方式和相关技术有很多是浪费型和落后的,而且发达国家也在加快改变。我国未来的人均能源消费是基于更高能效的技术,例如,汽车同样行驶100公里,未来的油/电耗要低得多,而且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已出现下降态势。
“十四五”传统化石能源开发要适度从紧,避免技术投资的方向性风险
记者:“十四五”能源规划如何衔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30?60”目标要求,部署哪些重点任务来推动能源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周大地:要正确分析 “十四五”能源发展形势的重大变化。过去,能源发展以保供为中心,既缺资源,也缺资金,能源供应缺乏选择权,严重依赖高碳能源。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能源消费增速放缓,能源建设投资充足,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形成,能源供应有了选择权。再加上能源进口,“十四五”发生能源供应短缺的风险很低。“十四五”能源发展重在解决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减少盲目投资,加快低碳能源发展等问题,可以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和更好能源服务的需求,提供更多清洁优质高效能源。
考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30 60”目标要求,“十四五”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变为在加速能源低碳转型的同时,提供更好的能源服务。通俗来理解,即做好能源保供中,既不增加环境治理负担,还要还环境欠账,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里面存在另一个价值选择的风险问题:即如果用高碳能源保供,短期保障程度好像会更高,但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包袱会更重,以后治理难度更大,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阻碍。
因此,要正确对待新的形势和主要任务,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不能退回到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应尽快过渡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然而,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间歇性,接入电网时需要额外提供系统转动惯量和调频、调压支撑,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增加,常规电源减少,需要大量增加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
从重点任务看,包括但不限于这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二是重视储能发展,给予储能政策支持,完善市场机制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并加快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三是推动电网系统改造,提高电网与新能源相互适应能力。四是发展绿色建筑,加大建筑节能力度。五是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六是推进能源数字化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十四五”要坚持适度从紧原则,能不开发则不开发,相关投资要考虑技术寿命、生产设施寿命等多方面因素,避免技术投资的方向性风险。比如,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等技术,不宜进一步扩大,未来市场风险必然不断提高。凡是不能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化石能源“新”技术,特别是还在开发、近期难以进入市场的边缘技术,无论是资源开发或转换技术,都有“胎死腹中”的风险。
总体上看,“十四五”能源规划要推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走深走实,助力实现碳中和的部分目标会较为积极,要在执行中统一认识,能源系统完全有信心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低碳转型作出更大努力。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21年1月29日第4、5期
原标题:周大地:把握好新时代能源发展的几大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