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4亿,这是隆基股份(601012.SH)9月2日收盘后的总市值,股价是28.71元。此时,这家单晶巨头已在千亿市值大关上站稳四个交易日。隆基还能在千亿市值上站多久不得而知,但作为中国第一家市值突破千亿的光伏公司,它在短短七年间创造的这一成绩,足以载入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册。为什么是隆基?隆基凭什么?很多分析文章试图寻找到这家公司的成长密码。如果将隆基的崛起仅归因于中国光伏市场的大爆发,多少有些浅薄。过去十多年,中国光伏行业诞生很多财富神话,但很多曾经的光伏巨头至今依然深陷泥潭。施正荣、彭小峰的失败固然在于时运不济,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创始人一味“做加法”,激进的扩张策略迎上产业寒冬,最终埋葬公司前程。与这些激进的前辈不同,隆基创始人李振国是一个谨慎而保守的企业家,他近乎偏执地坚信单晶路线的未来。这份偏执显示出他对单晶技术前景的强大自信,并坚定不移地在这条单一道路上做精做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做大做强后,李振国从未横向扩张,而是不断往纵向深耕。在波云诡谲的商业世界中,懂得如何做好“加减法”,或许才是隆基崛起的秘诀所在。
纵向:做加法
2020年,将是隆基成立20周年。为此,这家单晶龙头不久前刚刚重新梳理了自己的企业发展史。如今,李振国或许不得不重新加上一个关键日期——2019年8月28日。
这一天,隆基在开市后几个小时内股价大涨,市值最终站在了1000亿元大关上,由此成为中国首家市值破千亿元的光伏公司。
收市数小时后,一份靓丽的半年报为千亿市值给予足够的业绩支撑。隆基股份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营收达141.11亿元,同比增长41.09%;实现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53.76%。
当光伏产业被平价的乌云笼罩时,隆基的这份财报或许多少会让外界忽略掉这样一个现实:受补贴拖欠等因素影响,这个产业正在陷入悲鸣之中。
半年报公布的同时,隆基还公布两个扩产公告,分别是投资建设泰州5GW单晶组件项目和投资建设银川年产15GW单晶硅棒硅片项目。
其中,泰州项目总投资额预计17.9亿元;项目建设周期15个月,预计2020年建成投产,按照隆基的预测,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营收约84.79亿元,年均净利润约5.45亿元。
银川项目的总投资预计约45.86亿元,整体建设周期约2年,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均营业收入约68.28亿元,年均净利润约9.95亿元。
公告还称,上述两个项目共计63.76亿元将均由隆基自筹解决。
这只是隆基近一两年来产能快速扩张的一个缩影。今年中,隆基决定在陕西咸阳投建一个年产5GW单晶组件项目,预计投资总额25.5亿元。
据媒体报道,咸阳项目是隆基今年以来披露的第七个重大投资。
这些投资项目涉及包括单晶硅棒/硅片、高效单晶电池和高效单晶组件,地点遍布宁夏、云南、江苏、安徽、陕西,以及马来西亚等地,总投资额约为230.81亿元。
如果将时间线再拉长至2018年,这份长长的名单中还会增加12个名字,财务数字上也将增加上百亿元。
如果按照该公司之前发布的三年产能规划,隆基的扩张步伐并不会止步。在这个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中,隆基计划将单晶硅棒/硅片、单晶电池片、单晶组件产能到2021年分别达到65GW、20GW、30GW。
该公司半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根据目前建设进度,预计硅片产能较原规划时间提前1年,2020年底即可达到65GW。
在隆基内部,2018年亦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扩张成为主旋律,或许也是隆基由一家“大公司”,成长为行业“领头羊”的分水岭。
不过,隆基的扩张引来不少质疑声,批评者甚至将隆基的近期举动斥之为非理性扩张,或将导致财务恶化。
但如果将隆基的扩张置于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或许又不难理解。
在平价上网时代,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度电成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扩大产能规模,是摊销成本,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最直接手段。
另一个财务指标或许也足以说明隆基敢于扩张的信心。过去七年,该公司的负债率始终未超过60%。
三年前,作为李振国的“搭档”,隆基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说过,隆基在扩张时是审慎的,这或许也与他的性格有关。
“我属于经营上面比较保守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把自己放在热锅上烤。”钟宝申说。
横向:做减法
不过,钟宝申当时也承认,“隆基不是没有受到过诱惑”,但“因为我们自身并没有多少资源,一旦出现风险,不会有人去救你,只能自己设置防火墙”。
三年前,钟宝申说他最推崇的企业家是曹德旺。这位“玻璃大王”坚持深耕汽车玻璃这一细分领域,从未分心。他所创办的福耀玻璃因此成为这个领域中的“王者”。
另一家因专注某一领域而取得非凡成就的公司是华为。
数年前,任正非曾说,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
“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任正非说。
对李振国和钟宝申而言,隆基的“城墙口”就是单晶。
隆基的防火墙体现在始终在横向做减法。尽管该公司在单晶领域不断扩张,但在主营业务外的其他领域,隆基似乎没有任何兴趣。
这或许与李振国的性格基因有关。
如果翻看关于隆基股份成长史的文章不难发现,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至今,李振国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始终围绕着单晶工作。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以后也只会做单晶。
他唯一的改变是将单晶从半导体应用,转移到光伏发电应用上,从泛舟在一个规模小、前景不明的红海,转到在一个规模巨大、前景一篇光明的蓝海中乘风破浪。
不过,在2004年时,李振国曾有过短暂的摇摆。这一年,德国政府颁布的《上网电价法》激活了全球光伏市场。
面对光伏产业的巨大红利,对于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李振国亦曾犹豫。直到2006年钟宝申的加入,才让隆基股份坚定走单晶路径。
据钟宝申回忆,当年加入隆基时,公司正好面临抉择,对薄膜、单晶、多晶、物理硅等技术路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N型单晶硅片才是未来度电成本能够降到最低的技术路线。
十年前,当整个光伏行业绝大多数玩家都选择多晶技术路线时,李振国和他的团队不为所动。此后,光伏市场异常火爆,多晶巨头尚德、英利、天合、赛维LDK纷纷上市,开始大举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
钟宝申对李振国的评价是“做事业很投入,在做事情过程中,有很强烈的事业导向,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利益,把个人利益放的远一些。以发展事业为中心”。
这种基因也深刻影响着隆基。
钟宝申曾说过,隆基不愿意在非主业上浪费精力。“这样虽然能够轻松挣钱,却很容易让团队变得浮躁。我们还是更倾向于聚焦于主业,非主业不太去关心。”
而在扩张过程中,隆基秉持了一个投资原则:少买地,少拿地,尽量争取不拿地。
这种做法实际上令人费解。在建厂同时,尽量圈进更多土地,待其升值出售套现,甚至建房地产项目,这是大多数企业的共同做法。
如今,隆基市值突破千亿元。但这对李振国来说,或许仅是隆基的一个新起点。
这家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光伏产业竞争格局的公司能否从一家大公司,成长为一家伟大公司,秘诀或许依旧在能否做好“加减法”。
原标题:隆基千亿市值背后:李振国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