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1.35GW光热示范项目在整体装机规模上占全球已建成光热电站总装机的约27%,若要集中在两年周期内全部建设完成,对反射镜、集热管等核心装备的采购需求必然将集中爆发。
据粗略估算,一装机规模为50MWe的储能型槽式光热电站,集热管的总需求量约25000~30000支,反射镜总需求量约50万平米。这对于系统设备关联性极强、“木桶效应”明显的光热电站而言,鱼目混珠,质量良莠不齐的产品最终带来的经济损失必然不可估量。
那么,国内项目业主应如何确保能够采购到质优价美的产品呢?是否看到供货方提供的来自DLR等机构的一纸检验报告后就可高枕无忧了呢?国际大型商业化电站业主又是如何把控产品质量的呢?CSPPLAZA记者针对这一问题采访了部分参与过海外光热市场的供货商,了解海外业主的采购流程,以期为国内业主提供借鉴。
第三方抽检仅是第一步
为了证明自身产品的性能,全球几乎所有的反射镜、集热管的供货商都会将产品送往DLR、PSA、NREL等国际权威机构进行检测,并将最终得到的产品报告作为竞标时的敲门砖。
但有行业专家指出,这些检测机构毋庸置疑是权威的,然而受限于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反射镜、集热管的检测方法及技术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的检测机构都只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做出检测,然后给出检测的实际数据和结果,但不会给出送检产品是否合格的结论性判断。这就意味着,不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数据因为测试条件、指标不同,结果往往不具备可比性,且很容易对业主造成误导。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于DLR等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只负责检测,而不管厂商送检的产品,是择优选择的还是随机抽样的,而对于厂商而言,其必然都会从中选择性能最好的产品去送检,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这种检测的可参考性,难以反映厂商整体的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日,国内有示范项目业主方提出,要求集热管等供货商做第三方抽检测试(规定统一的测试条件及标准),作为参与竞标的前置条件。
“对大批量且对性能影响重大的设备,第三方的介入是国际惯例,以往的案例也证明,这一方式确是行之有效的。和光伏组件相比,现阶段光热集热管和反射镜缺乏国际公认的型式实验或认证标准,现在几家国际第三方都在探讨对光场大批量设备制定型式批准认证方案。个人认为,由独立公认的第三方进行产线抽检加第三方实验室检测作为一个过渡手段是可行的。”来自某第三方检验机构的从业人员介绍说。
同时,他还强调道,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第三方的品牌声誉和技术能力,以及抽检比例的确定。业主可经过评审,来最终指定数家独立第三方机构,并在合同中规定,供货方需取得至少其中一家出具的检验证书作为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的保证,并且要求检验机构必须见证取样过程,而不是纯粹工厂送样。
但也有观点表示,“这一做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问题。但仍需要考虑的是,各个业主指定的检测机构不一,要求的测试标准各异,如果每参与一次投标,供货商都要将产品发往海外进行一番重新检测,抛开耗费的成本不论,耐候性等测试需要花费的时间同样无法忽视。所以,个人认为,这一采购前置条件的实操性不是很强。”
派驻专业团队监控生产流程
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来自权威机构的第三方检测可以对报告进行规范,便于业主对各家产品进行横向考量对比,确定孰优孰劣。但这是否意味着仅凭这一纸报告就可放心进行大批量采购了呢?
具有多年海外市场开拓经验的浙江大明玻璃有限公司光热事业部总经理王朝阳认为,业主在对供货商进行甄选时,不宜将重心放在那些检验报告上。事实上,无论是国内的供应商或者业主,都不建议陷入到“迷信”第三方检测的误区,因为那一纸报告仅仅是对产品的技术、质量水平的一个初步判断,并不意味着可以生产出持续稳定的符合标准的批量产品。业主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供应商的生产流程、质量控制(QC)管理等流程的监控上面。
“相对于只能反映部分产品质量的检验报告,海外项目业主更注重的是产品品质能否保持稳定水平。因此,一些大型项目业主通常会派出2~3人的专业质量审核团队来到工厂进行直接考察。值得一提的是,像Sener、BrightSource、SolarReserve等大型光热企业都会配备针对各个关键部件的专业人才,以便于对供货产品的技术参数等各项数据进行专业把控,熟知内行“门道”。这些专家不仅会实地进行车间考察,关注每一步生产流程,包括原料采购、生产时间、操作顺序、货物存储等方面,还会仔细审核该厂商以往的生产数据,例如,残次率、以往的订单情况、过去实际供货的业绩、产品在项目中的运行状况、此前客户给予的反馈等……,通过对实际的大批量生产数据进行层层审核,来综合掌握供货商的生产管理过程、ISO体系的执行情况、品质监控流程等,进而确保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海外项目采购经验“五步走”
据CSPPLAZA记者了解,国外大型光热发电项目业主在进行大批量核心设备采购,特别是尚无商业化电站业绩的中国产品时,通常会采取五大步骤来谨慎筛选产品,以确保大型商业化电站最终所用产品的质量达标。
一、从己方储备的供应商数据库中,筛选出意向供货方,然后要求对方首先出具来自权威机构的中立检测报告,且该报告符合当前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条件即可。若报告中的产品参数符合项目运行要求,即通过初级门槛。
二、派出不同人员同时前往各个通过初级审核的供货公司进行面谈,并参观工厂。并根据实际反馈结果,排除得分较低的厂家,进一步缩小选择范围。
三、派遣专业技术团队前往生产厂商的工厂,实地审核工厂的生产管理水平,并考核工厂以往的大批量生产数据、供货记录,从生产过程中的细节处,统筹把握产品的综合水平。通常情况下,产品供应商会拥有2~3次机会,即一次不合格,仍有整改的机会,技术团队会再次前来考察。
四、技术审核通过后,业主会要求供货商把样品寄送过去,然后把样品安装到业主自有的试验系统,或是已建成的项目回路中去,试用3个月~1年时间不等,直接测试产品的实际性能。
五、若试运行效果达到预期,业主将会先和供货商签订小批量的订单,约占一个大型电站采购量的10%~20%,先建设数个回路来进一步检验产品的实际表现。最终确认无误后,才会签订全部项目的订单。
当然,上述一系列的采购步骤需要进行良好的规划执行,若期望有条不紊的推进这一繁杂的采购流程,业主、EPC方面至少应在项目启动前1年~1年半即着手展开相关筹备工作。如果是拥有大型项目供货经验的生产商,各个审核流程的推进速度会相应加快,大约6~8月即可完成。
但对于国内项目业主而言,整体建设时间原本就十分紧张,在采购方面投入的时间、人力可想而知相对更为有限,因此,全盘复制海外项目业主的做法已无可能。
在这一现实情况下,如何保证大批量关键产品、核心设备的质量恒定达标对国内业主或采购方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仅靠一纸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是远远不够的,不加慎重考量,“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的做法暗藏着巨大风险。
国内的反射镜和集热管供货商当前普遍没有50MW级商业化光热电站的供货经验和业绩,对于国内示范项目采购方而言,将业绩作为较大权重予以考核不具现实基础,借鉴上述的海外项目采购“五步走”方案,在示范项目名单下发后,就应当开始对此进行详细规划,并执行对潜在供货商的前期详细考察和产品试用考核。相对海外项目采购国内产品,国内项目采购在深入了解国内供货商资质和能力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问题在于是否对此进行了详细规划和有效执行。
原标题:第三方检测仅是第一步 海外项目关键设备采购经验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