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热发电产业至今已经历了十年的发展,然而,光热发电在中国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十年内,国内光热发电项目仍因招标方式、中标价格不合理等因素止步不前。
日前,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中广核青海德令哈50MW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将于7月1日动工建设。据悉,该项目是国内光热发电产业近年来首个开工建设的商业运用项目。
这也意味着,光热发电产业经过十年的徘徊,将逐渐打破阻碍其发展的政策壁垒,积极探索产业的下一出路。
“无电价不动工”
实际上,我国在十年前就已有首个商业光热发电运作项目。当时,光热发电先驱“德国太阳千年公司”总部技术人员和中国区代表积极推进鄂尔多斯50MWe槽式电站的前期工作。
2011年,该项目由大唐新能源中标投资建设。然而,这个中国首个光热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由于定价方式不尽合理、中标电价明显远离理性数值,至今仍未开工建设,处于搁浅状态。
记者了解到,十年间,光热电站始终是各大电力公司和投资商们竞相规划开发的热点。但事实上,只有中控德令哈10MWe塔式电站是唯一一个真正开工建设的项目。原因在于,行业内有一条普遍遵循的准则,即“无电价,不动工”。
因此,如何确定示范项目、如何核定示范电价,成了光热发电产业打破政策性障碍、探索行业新出路的当务之急。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改委价格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等职能部门召开了两次关于光热发电的座谈会,对推进我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重点研讨,其中示范电价的问题成为讨论热点,并形成了初步统一的框架方案。
据悉,目前光热发电示范电价有“统一示范电价”和“一事一议原则定电价”两种,目前来看,根据各项目的光照条件、技术路线不同,确定相应的电价,以保证项目有合理的盈利能力。
示范项目和示范电价即将落地的预期已经获得整个行业的普遍认可,这也加快了开发商上马光热发电项目的决心和速度。
中广核太阳能公司表示,中广核德令哈50MWe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已正式确定于2014年7月1日动工建设。事实上,中广核德令哈项目预期7月1日之前并不能完全确定是否能取得示范电价的支持,但中广核目前首要考虑的还是项目而非示范电价。
“与十年前不同,此次项目已是板上钉钉。”中广核太阳能总经理韩庆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电价今年肯定是要给的,目前的重点是想办法把这个项目做好。”
政府将光热发电业的发展重新提上日程,也使光热发电开发商们重拾了信心。据悉,除中广核项目外,手握多地项目资源的五大电力公司和中控等民营开发商正伺机而动,一旦示范项目的相关申报规章落地,他们将积极进行项目申报以获得电价支持。华电新能源相关负责人王佩明也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华电金塔项目仅差电价最后一关,一旦项目获批为示范项目并获得电价扶持,集团层面将立刻为该项目大开绿灯。”
示范电价落地带来的重大利好将吸引更多投资进入光热发电产业,即便是没有获得示范电价支持的项目也极有可能在2017年前动工建设,因此2017年之前开工建设的项目基本可以肯定会超过1GWe。
千亿市场将正式启动
虽然光热发电产业十年内没有突破性的举动,但十年的积淀也帮助产业厚积薄发。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技术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日趋完整、人才资源及专利技术稳步聚集,光热发电产业将在未来保持旺盛稳健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现已基本确定了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发展的进度表。即2014年~2016年通过示范电价政策扶持,完成一批商业化示范项目建设,2017年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各项目开发商拟开发并已经进行了一些前期工作的光热发电项目近25个,总装机约1600MW;其中以中广核德令哈50MWe带7小时储热的槽式电站为例,根据公开数据,该项目的总投资约为19.4亿元。
保守预计,到2017年,这一产业经过前期的示范阶段后方迎来真正的爆发期;按照我国政府此前规划,到2020年实现3GW光热发电装机的最低目标,以单位千瓦投资成本下降到3万元计算,到2020年,我国光热发电市场规模将超过了千亿元级别。
此外,太阳能聚光的中高温(热电联供、联合循环)应用市场2020年之前绝不仅仅限于这规划中的3GW。中海阳集团董事长薛黎明曾向媒体表示,在未来的10到20年内,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在大多数场合是共生共荣、联合协作的关系,特别是太阳能光热发电(中高温应用)在煤、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开采、运输领域的联合应用,其市场容量将极为巨大;国内现有光照资源一、二类地区的煤田、油田节能降耗、产能优化就能创造出一个过千亿元的中高温聚光光热市场。”
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吸引了各种社会资本关注这一产业。此前在上海举办的2014 SNEC光伏展期间,力合清源创投公司合伙人潘海峰表示,我们以前对光伏关注很多,但现在光伏产业已经没有太具价值的投资机会,所以很期待从光热发电领域挖掘一些机会。
原标题:徘徊十年 光热发电业探索下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