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领导的兴业太阳能,则是一个传奇,总是能在大势惨淡的背景里,带来赏心悦目的“逆市”表演。也由此,兴业太阳能被香港媒体戏称为“光伏一哥”。在光伏业内,刘红维似乎是一个“另类”,当各路资本都在纷纷狂投光伏制造业的时候,很早就已进入光伏行业的他,却淡定地坚守着较为冷门的光伏应用研究,特别是光伏与建筑结合的技术创新。——专访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红维而在舆论眼里,他所领导的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太阳能&rdq

首页 > 光伏系统工程 > 太阳能建筑 > 人物 > 正文

刘红维:赢在光电建筑

2014-03-26 11:08 来源: 太阳能发电杂志 吴军杰 

他所领导的兴业太阳能,则是一个传奇,总是能在大势惨淡的背景里,带来赏心悦目的“逆市”表演。也由此,兴业太阳能被香港媒体戏称为“光伏一哥”。

在光伏业内,刘红维似乎是一个“另类”,当各路资本都在纷纷狂投光伏制造业的时候,很早就已进入光伏行业的他,却淡定地坚守着较为冷门的光伏应用研究,特别是光伏与建筑结合的技术创新。

——专访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红维

而在舆论眼里,他所领导的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太阳能”),则是一个传奇,总是能在大势惨淡的背景里,带来赏心悦目的“逆市”表演。也由此,兴业太阳能被香港媒体戏称为“光伏一哥”。

无论是当年果断转型幕墙行业,还是超前于政策对光电建筑应用方向的介入,以及金融危机期间力排众议坚持上市。在兴业太阳能发展史上最关键的几次战略转型中,刘红维几乎都恰到好处地拿捏准了决策的节点。

或许错失了成为另一个光伏制造业“首富”的他,当年的抉择,在国内分布式光伏应用市场规模化启动的当下,显现出来的先见之明,非同一般。

如今,国内分布式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正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作为这个市场的主要风向标,光电建筑应用的一举一动都具有导向意义,而身为国内光电建筑应用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兴业太阳能的经验,无疑值得业内借鉴。

“天道酬勤”

2009年1月,兴业太阳能以光电建筑和光伏应用概念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净额2800万港币,被港媒戏谑为“IPO融资最少的公司”。

上市之后,兴业太阳能的股价一直盘桓于发行价附近。但两个月后的3月27日,其股价却在开盘后不久突然开始飚升。正在参加商务谈判的刘红维,接连被多个投资者的电话打断,询问股价疯涨的原因。

“这可能就是天道酬勤吧。”同样莫名其妙的刘红维回到办公室,才由同事处得知,原来国家财政部与住建部此前一天刚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市场往往会对发展趋势更快作出反应。让兴业太阳能股价瞬间疯涨的这份文件,预示着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将逐渐开启。

获益于这一政策,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兴业太阳能的股价连续飙升,一跃而成为了当年联交所的新股股王,并因此被香港媒体戏称为“光伏一哥”。

爱因斯坦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但历史的普遍事实却是,几乎世间所有美好的机遇,都一定会经历不被人理解的寂寞,以及孤独的耕耘、坚持和等待。

早在2000年就已开始关注光伏技术的兴业太阳能,一路耕耘,其实并非坦途。

兴业太阳能的前身,主要从事建筑玻璃幕墙集成及工程安装业务。由于幕墙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刘红维一直都在探索经营方向的转型。

他从一位大学同学处获知,其所在企业正准备购买美国的薄膜光伏电池生产线,需要合作伙伴。经过考察,刘红维决定与对方合作,除了看好光伏的发展趋势外,促使他下决心的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薄膜光伏电池有可能会成为玻璃幕墙未来的替代者。

不过,由于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和成本较高的原因,薄膜光伏发电的市场接受度很低,难以大范围推广。兴业太阳能的首次光伏尝试,因此并不成功。

但却正是这次投资,让刘红维意识到了光伏与建筑结合的巨大潜力。几经尝试与探索后,2004年,兴业太阳能正式确立了以光电建筑及光伏应用技术创新为方向的发展战略,并将应用重心放到了晶体硅电池组件上。同时决定,不会大规模进入光伏制造业。

在刘红维看来,兴业太阳能没有多少制造业基础,不适合大规模进入光伏制造业,而更适合在自身擅长的工程安装和系统集成领域寻找突破。

可也就在兴业太阳能决定放弃光伏制造业后不久,国内光伏制造业却爆发了第一波大规模的“创富”热潮。2005年,无锡尚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内,竟有十多家中国光伏制造企业接连在欧美证券市场上市,并由此制造出一大批光伏富豪。同时,在巨大的财富效应刺激下,各路资金更是蜂拥进入光伏制造业。

“我的运气似乎一向都不好。”笑起来恍若弥勒佛的刘红维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面对接二连三的成功榜样,以及那种简单到甚至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都可以复制的财富积累模式,想要耐住寂寞坚持一条少有人关注的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但也正如西方谚语所说,当上帝对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运气不好”的刘红维,收获的是“天道酬勤”。

与所有成熟的产业一样,光伏业迟早也会发展到“应用为王”的轨道上来。坚信这一点的刘红维,选择了坚持。

2011年,因欧美贸易狙击和此前的疯狂扩张,中国光伏制造业陷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及至2012年,业内80%以上的企业都已挣扎在生死线上。

那些日子,作为珠海市政协委员,刘红维几乎每次参加政府的会议,都会有不太了解公司具体情况的政府领导非常关心地问起他:你们最近的日子怎么样?

其言下之意是:怎么样,你们还熬得下去吗?

兴业太阳能的“日子”究竟过得如何,或许仍旧由其在股市上的表现,即可管窥一斑。在2012年夏天这个中国光伏产业最寒冷的“冬天”里,几乎全球资本市场的光伏概念股均无差别一路大幅下滑,但兴业太阳能的股价却反向飙升,短短半年时间内升幅近五倍。

兴业太阳能的“逆市”表演,再次令业界侧目。

“兄弟”创业

自认为“运气不好”的刘红维,却又总是收获着“逆市”的佳绩。这也让人到中年的他更加理解了创业的意义。这种创业,包含了生活本身。

“我常常跟自己的小孩说,眼前的困难和挫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反而会对你变成一件好事。”在刘红维看来,他人生的几乎每次重要转折,都是被环境所逼,都是一种在困境中的坚持和突破。

这包括当年由国企下海到南方闯荡,以及后来兴业太阳能的几次重要转型。

毕业于武汉建材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编者注)硅工系玻璃专业的刘红维,“运气不好”地被分配回家乡陕西的一家国营玻璃厂做技术员。这家位于西安郊区的老国企,虽然规模不小,但效益很一般,环境也是破破烂烂的。

这让在城市里待惯了的刘红维,还没等刚参加工作的新鲜劲儿过去,就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而他新婚妻子的单位却位于咸阳,由于往返极不方便,两人只好常常分居两地。

就在刘红维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纠结不已的时候,他的大学同班同学熊湜从珠海来了消息,鼓动他“下海”。

现任职兴业太阳能副总经理的熊湜回忆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襄樊一个乡镇企业,但几乎是从一到单位报到开始,他就下定决心要离开。后来,通过朋友介绍,他来到珠海一家汽车挡风玻璃厂做技术员。

当时,包括珠海在内的国内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刚刚开始开发,亟需大量人才。在新单位颇受器重的熊湜,首先想到了自己在大学里要好的两个哥们,一个是现任职兴业太阳能副总裁的孙金礼,另外一个正是刘红维。

抱着对沿海开放城市的憧憬,接到邀请的孙金礼很快就“下海”到了珠海,而刘红维却遭遇到了障碍——工厂不放人。

无论他如何软磨硬泡,厂长就是不签字。就在“运气不好”的刘红维几乎要放弃时,事情却峰回路转。由于经营不善,厂长被换掉,新来的书记比较厚道,听说了刘红维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当即放行。

刘红维没有选择跟两个大学同学“挤”在一个工厂里,而是去了另外一个做啤酒瓶的玻璃厂,因为他的专业知识在这个厂里更能够得到发挥。

不过,高高兴兴准备在珠海闯荡一番的刘红维绝没有想到,才不过干了两年,这个工厂就不行了。

“当时,我就觉得自己的命真苦,内地企业不行,闹腾半天来沿海,这边遇到的企业也不行。”笑呵呵的刘红维半开玩笑地说。

就在这个时候,熊湜和孙金礼所在的工厂准备搞技术改造,打算上一条夹胶玻璃加热生产线,但厂里却没有人懂得预热炉技术,而这正是刘红维的专业。于是,用了两天时间就画出设计图纸的他,被聘请到了这家工厂。

三个大学同班同学兼好哥们儿,这才第一次“凑”在了一起。

这家也叫“兴业”的公司是一个乡镇企业,但相对熊湜毕业时分配去的内地乡镇企业,已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也就是比内地企业胆子更大一些,什么赚钱做什么,没有什么规划。后来上汽车挡风玻璃、镀膜玻璃,准备上的时候还是买方市场,但等到投产的时候却已经变成卖方市场了。”负责夹胶玻璃生产技术的刘红维提出建议,上马工程安装业务。

在当时而言,建筑玻璃幕墙安装还是一项较高端的“活儿”,国内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专业队伍,内地一些建筑安装玻璃幕墙,也多是从香港乃至欧美邀请专业公司来做。

“兴业”公司拿下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是深圳一家五星级酒店——阳光酒店的采光屋顶。接到合同的刘红维,立马四处拜师学艺,同时从香港的幕墙公司挖技术人员。

项目很快做完,但尝到了甜头的刘红维却从此欲罢不能,便毛遂自荐地去跟老板建议,成立一家工程公司,并要求出任总经理。获得老板同意后,刘红维把熊湜和孙金礼也一同拉进了这家工程公司。

自此,哥儿仨开始了漫长的共同创业之路,并再也没有分开过。

“厚德”功成

刚刚参加完公司运动会就赶过来接待笔者的刘红维,一身休闲的衣着,满脸笑容地伸出敦实的大手与笔者相握,亲切中透着忠厚,令人丝毫不觉生分。

刘红维说,“厚道”者,总能获得多助。这一点,在多年的创业中,他感受深刻。

几乎与国内所有新兴行业的发展一样,幕墙行业也很快就经历了一个由盛至衰的过程。由于刚开始时利润很高,一下子拥进来很多企业,竞争逐渐激烈。同时,由于“兴业”公司没有完整的工程资质和设计资质,加之机制不够灵活,包括刘红维在内的主要经营者都没有股份。到2000年时,整个公司的包袱越来越重。

于是,有人提出来做MBO(管理层收购——编者注)改制。

在刘红维、熊湜和孙金礼等哥儿仨的牵头下,“兴业”公司内部一帮人参与了这次MBO,并把“兴业”的名称也继承了过来,改制后的公司更名为“珠海兴业幕墙工程有限公司”。

不过,虽然延续过来了老“兴业”的很多业绩,还算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加上公司很快拿到了建筑幕墙甲级设计资质。但此时的幕墙行业,却已日暮西山,不仅利润微薄,且三角债严重。

刚刚接过“兴业”大旗的刘红维,就面临着企业经营转型的难题。

该干什么呢?

正是此时,一个大学同学告诉四处寻找突破方向的他,有一种会发电的薄膜光伏电池技术正在兴起。于是,刘红维一脚踏进了光伏业。

他的“运气”,似乎的确不怎么样。刚刚进入光伏业,就很快又遇到了薄膜光伏电池技术的生存危机。

“危机,其实也是机遇。”果断转向晶体硅电池应用的刘红维,反而更加坚定了工程安装的战略方向。只是,对制造业,从此退避三舍。

“我们的定位,就是一个设计院、一个集成商,紧紧把握设计和安装这两点,谁的技术好就用谁的。”确定了战略方向的兴业太阳能,自此走上了一条人迹稀少的光伏应用创新之路。

2009年年初,已准备多时的兴业太阳能,按计划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此时,深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资本市场,却一片萧条。

上,可能融资效果很差,股份有可能被贱卖;不上,则又有可能错失企业拓展的最佳时机。

刘红维再次面临抉择。

最终,他的意见获得了公司内外伙伴的支持。当年1月,兴业太阳能以光电建筑和光伏应用概念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上市的好处,不仅仅是打通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更多的是打开了理解产业发展趋势的视野,因为拥有丰富产业投资经验的战略投资者会给我们很多启发和帮助。”刘红维说,兴业太阳能之所以更加坚定地以光电建筑应用为战略发展方向,除了基于过去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外,正是投资者帮助他认识到,任何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只有当“应用端”成为市场的主角时,这个产业才说得上成熟。

中国光伏产业正在进入“应用为王”的时代,分布式光伏应用必将成为主流,而兴业太阳能,却已经在“光电建筑”这个分布式光伏的核心领域里深耕了超过十年的历史。这个刘红维眼里的“小公司”,厚积而薄发,正爆发出明显的先发优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