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持续数月之久的中欧光伏争端案终于释放出积极信号。
中欧就中方出口到欧盟的光伏产品的价格达成承诺协议,承诺为中国保留六成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8月6日开始,欧盟放弃对华光伏产品正式开征47.6%的高额反倾销税。
而就在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紧张进行的同时,国务院于7月15日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为支持光伏企业发展的“国六条”,从组件、销售、分布式发电都制定了相关的产业政策,政府发展光伏事业的决心可见一斑。
“中国与欧盟达成0.57欧元/瓦的价格协议,对河南的中小型光伏企业来说意义不太大。”郑州星辉光伏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金涛告诉记者,他更看好国务院发布的支持光伏企业发展的“国六条”。
久旱逢甘霖
凤凰光伏、新能光伏、新大新材等多家企业均向记者表示,正在关注着政策的变化,并为市场开启全力准备着。
作为太阳能产业的上游产业链,新大新材前期主营硅片切割刃料业务,但光伏产业的市场红动,也让新大新材尝试硅片、太阳能组版等泛产业链业务。
新大新材证券事务代表杨亚坤告诉记者,光伏作为太阳能的上游产业链的一部分,市场也停滞了太久,希望能借助这次机会迎来发展契机。
在洛阳待了数年之久,即将调任的江苏省阿特斯光伏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西北区总经理隋锋向记者表示,河南的大多数光伏企业都是走国内市场,此次“国六条”中提到的分布式发电,即将为河南本土企业开启新的一页。
“得益于品牌影响力,阿特斯的订单做不完,但是公司自有资金缺乏,不敢接太多的订单。”隋锋告诉记者,公司都担心款收不回来的风险。
因此,国内的太阳能企业就这样“耗”着,等待市场重启的一个好时机。
消化过剩产能
“河南光伏企业的单晶硅、多晶硅多是走国内市场。因此,这次欧盟谈判对河南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意义不大。”王金涛如此表示。
记者了解到,河南的大多数太阳能生产企业是小规模的,产品档次也处在下游,河南光伏企业的话语权不多。
“许多企业不得不放弃光伏业务,改行做其他产业,而原来生产的硅锭、硅片只有堆放在仓库里。”王金涛告诉记者。
消化产能显然成为不少河南光伏企业在市场开启后的首要任务。
“不用下订单,现有存货就够河南光伏企业消化一段时间了。”尽管对市场重启满怀信心,但王金涛还是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政策发布是一方面,具体能不能落实下来这又是另外一方面。”
既然都看好光伏企业的前景,王金涛希望河南的相关政府部门把这个产业重视起来。“希望尽快成立光伏产业协会,或者其他专门的组织机构,多关注关注企业。”
记者了解到,湖北、山东光伏企业的情况要比河南好一点。这些省份都有专业的机构来服务于这些企业,而河南却没有统一的组织者。
期待政策细化
王金涛向记者表示,“国六条”鼓励光伏产品在国内走进更多家庭,也让行业看到更多的国内市场潜力。“分布式发电,可以消化大量的产能,期待政府尽早落实相关细节,出台鼓励措施。”
记者了解到,由于大的发展方向已定,目前各个省都在酝酿适合自身的光伏发展政策。记者了解到,江苏省为了鼓励自建电站,出台的补贴政策、电价收购政策相当诱人。
隋锋向记者表示,自建电站和分布式发电肯定能提供更多的电量,但由此可能给电力公司的电路输送造成压力,而使其不得不扩建线路,增大容量,但由此产生的费用该由谁来买单?
“如果政府不埋单,那么电力公司可定要把这笔账算到光伏企业的头上。”但是,这一次“国六条”当中并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信息。
隋锋表示,这两年的市场沉寂,也让国内光伏行业进入整合期,龙头企业的承受能力逐渐增大,并且按照国家的鼓励政策将得到进一步扶持,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着被整合或者淘汰的风险。“这有助于规范国内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加速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更有利于行业优良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