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48号公告,决定自2013年7月24日起,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证金临时反倾销措施。其中,自美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57%,自韩国的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倾销幅度为2.4%-48.7%。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美国、韩国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多晶硅价格将上涨,国内多晶硅行业将迎来机会顺势而起。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对此表示支持,“2012年以来,美国和韩国多晶硅企业以远低于其成本的价格向我国大量倾销多晶硅,严重影响了我国多晶硅行业的健康发展。商务部对美国和韩国多晶硅的反倾销初裁,是促进我国多晶硅行业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初裁裁定的倾销税率对国外多晶硅企业倾销行为影响有限,很难给国内多晶硅企业带来实质性的保护,更多的是作为光伏产业“双反”贸易战的博弈筹码。
终有结果
利好有限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共进口多晶硅6.46多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从韩国进口2.13多万吨;从美国进口仅次于韩国,为1.74多万吨。分析人士表示,韩国OCI、美国Hemlock等企业享受政府优惠贷款及巨额补贴,Hemlock的补贴甚至高达1.5亿美元,而他们的主要市场均是中国。
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外多晶硅企业持续对中国多晶硅市场低价倾销,使得国内多晶硅价格持续下滑,远远低于大多数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导致近九成中愉多晶硅生产企业亏损甚至停产,整个多晶硅行业陷入危局。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倾销的多晶硅产品,而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倾销只会压垮我们的企业,破坏我们的产业,却不能带来先进技术。”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表示。
2012年4月,国内四大多晶硅企业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及重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向商务部反映了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经营困境,并正式申请对美国、韩国及欧盟进行多晶硅“双反”调查。
2012年7月20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调查。2012年11月1日,在欧盟正式宣布对产自中国大陆的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之后,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并与上述对美、韩多晶硅产品的调查行动合并。
然而调查结果迟迟未公布,甚至几次出现“不了了之”的传闻,又几次推迟发布结果,直到7月18日终有一份初裁结果发布,“双反”调查取得实质性进展。
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表示,美国、韩国的多晶硅产品存在接受政府补贴和以低于正常价大量倾销中国的事实,极大影响了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商务部初裁维护了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将对整个国内多晶硅行业发展带来重大转变。
“国外多晶硅产品确实存在倾销,他们的销售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对我国的多晶硅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与破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分析师谢晨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只有4家多晶硅企业还在生产,如果国内的多晶硅企业完全垮掉,那我国的光伏产业就会完全受制于人,之后,多晶硅价格上涨几乎是必然。”
商务部7月18日初裁认定,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存在倾销,中国国内多晶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决定自2013年7月24日起,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证金临时反倾销措施。其中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57%,自韩国进口的倾销幅度为2.4%-48.7%。
但对这一结果,业内人士表示保护效果可能很有限。
贸易战博弈筹码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份初裁结果另有玄机。
初裁认定,自美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57%,自韩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2.4%-48.7%。业内人士分析,美国多晶硅企业的反倾销税率远高于韩国企业,而占据国内多晶硅市场份额约30%的韩国OCI理应属于重点的制裁对象,征收更高税率,但它仅面临2.4%的最低反倾销税。“2.4%的税率对韩国OCI根本没有影响,倾销还将继续,甚至还有可能趁其他企业被制裁时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多晶硅“双反”调查的另一对象,欧盟不在此次初裁范围之内。据统计,今年1-5月,我国进口多晶硅累计达3.4万吨,其中从韩国进口8150吨,从德国进口1万吨,从美国进口1.15万吨。欧盟尤其是德国已经成为我国多晶硅进口的一个重要来源地。有知情人士称:“对欧盟多晶硅的反倾销调查仍在调查期内,还有一些后期程序未完成。”
“之所以有这样的初裁结果,有可能是因为"双反"博弈。”一位多晶硅资深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美国已经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惩罚税率,对美国征收较高反倾销税,一则加以反制,同时也是警示正在进行谈判博弈的欧盟;对韩国,则是因为韩国并没有参与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围攻;对欧盟暂不公布结果,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谈判筹码,逼迫欧盟在8月份公布的仲裁结果中妥协。”
6月4日,欧盟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若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税率将升至47.6%。距离谈判窗口关闭,只有十几天。据了解,目前中欧双方仍在价格这一核心问题上僵持,中欧之间价格的分歧已经从早先的每瓦0.15欧元缩小到0.05欧元。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只有0.05欧元,但这就是中国光伏企业能否保本的生死线。”
“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取消或者大幅降低"双反"惩罚税率,那么中国对欧多晶硅"双反"也将网开一面。”谢晨表示,“互相妥协的可能性相当大。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税率不一定会取消,但很有可能定一个比较低的最终税率,中国对欧多晶硅反倾销税率则有可能取消或很低。”
求人不如求己
中国对欧盟的多晶硅“双反”有可能作为筹码被交换,这于国内多晶硅企业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谢晨介绍,对于仍在生产的4家多晶硅企业来说,对美韩多晶硅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后,他们的生存状况会得到一定改善。“但是这种改善并不会特别明显,价格不会立竿见影地上涨,尤其是在韩国多晶硅产品反倾销税率较低,欧盟多晶硅产品有可能避开反倾销税的情况下。”
业内分析指出,今年下半年国内供应的多晶硅料至少可以生产15.3吉瓦光伏电池产品,而下半年全球对中国产的组件需求在13.5吉瓦以下,另外无论多晶硅还是电池片,国内都还有数量不小的库存,所以下半年多晶硅的供给会是稳中偏多。对美韩多晶硅“双反”之后,短期会有上涨空间,但中长期下行,能否持稳要视国内对分布式市场的预期所带动的需求,以及与欧盟“双反”谈判的结果而定。
对美韩多晶硅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后,是否会对本已艰难的光伏组件生产商造成压力?业内专家表示,从短期来看,压力确实存在,但是多晶硅是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基础环节,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如果国内多晶硅企业完全倒闭,国内的组件商也别想享受到现在这样低廉的多晶硅价格。从长远来看,保护势在必行,更何况这次的保护程度其实很低。”
“对于此次多晶硅"双反",我们组件商不方便评价,但是对于由此产生的影响,我们早有应对措施,并不害怕。”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对记者表示,“如今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想要靠贸易壁垒生存是不可能的,比如欧洲的光伏产品,人为拉高光伏产品的价格,下游安装市场能认吗?只有在技术、成本、质量上下功夫,才能让企业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