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按:为响应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精神,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特整理了系列报道“北极星光伏先锋人物”的资料,从中窥探光伏企业家及中国光伏企业在创新体系建设上的路线图,以期搭建起政府与光伏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
一座“太阳房”就是一个独立的电站。为了给偏远的乡镇、村落,甚至远离村落独户而居的农牧民带去光明,他和他的天合人以让太阳的光能,温暖、照亮每一个角落为人生使命。他就是天合光能的CEO高纪凡。

随着一大批光伏企业在江浙一带开花结果,光伏在当地成行成市,迅速成为当地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这个产业兴起的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对当地产业结构变革的拉动之大,前所未有。
以江浙一带的光伏企业为核心,中国的光伏产业正式形成,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随着众多光伏企业的财富效应日益显现,大量国内外重量级的资本被吸引过来,中国的光伏产业成为了世界资本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1998到2008,10年的时间能做多少事情?
你能给出的答案,恐怕不只一件。
但对于高纪凡而言,总结他所领导的天合光能在这10年间所做的,却只是在一场特殊的长跑比赛中“跑出了几步而已”。
毕竟,这项光伏领域的长跑,也才开始不久。
十年虽然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却足以让中国的光伏产业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又一个典型代表。
相关新闻: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光伏人物”——高纪凡
以人无我有卓然于市场,高纪凡是将氟碳铝板幕墙引入内地的第一人。
高纪凡貌不惊人,思想却很前卫,老爱做一些不合常理、异想天开的事。
选择人生时,因“中国不缺写书做学问的人,缺的是把知识转化成财富的企业家”,他告别读博士做学问的人生坦途,钻到广东的一间陋室里,开发出8个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化工新产品,成就了“下海”后的第一个精彩;因从江南乡间的田垄中走出,还想把根须深扎在家乡的沃土中,就放弃了到美国深造的机会,虽然已办妥到大洋彼岸的一应手续;因要搭一个科技产业化的平台,他把所有的钱甩进了企业,一家人甘居陋室。
选择商机时,听说欧美国家已在使用一种新的建筑外装饰材料———氟碳铝板幕墙,就下决心不惜重金引进。这种产品所具备的优越性能和市场竞争优势,当时连很多建材专家都不甚清楚,但嗅觉灵敏的高纪凡却决心要吃这个“螃蟹”,做把氟碳铝板幕墙这个新产业引入常州的第一人。其实不仅仅是常州,当时除了深圳有一家外资企业外,内地还无其他企业进入这个新兴行业。
199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仅为2.5兆瓦,与日本、美国和欧洲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经达到1088兆瓦,超过日本的920兆瓦和欧洲的1062.8兆瓦,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分会主任赵玉文说。
在这十年间,中国涌现出太多的光伏企业,但有三家不可不提:天合光能、无锡尚德和江西塞维LDK。
1998年,高纪凡和几位研究人员组成团队一同创立了常州天合光能。随后,天合入选了规模达8000万元的西藏“光明工程”,“18勇士进西藏”成功安装了39台太阳能发电机组。
天合光能应该算是光伏产业的先行者,是国内最早做光伏的一批。
但国内弱小的光伏市场显然无法支撑天合光能的进一步发展。2000年时,中国的光伏产能仅为3兆瓦,而同期的日本已经达到了128.6兆瓦。
和国内一些同行一样,天合光能真正实现跳跃式发展是从德国开始。
相关新闻: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光伏人物”——高纪凡
2001年1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一条新闻: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座“太阳房”。这实际上是4个多月前的一桩“旧闻”。因为国际奥委会官员到北京考察奥运会筹办情况,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从北京赶到常州调片,在国际奥委会官员抵达北京的当晚,作为中国开发新能源的成功范例,和“绿色奥运”精神的具体体现,被再次重点播出。
这座所谓的“太阳房”,即“太阳能源建筑系统”样板房,将太阳能发电功能和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室内没有一个外接电源,所有电器全靠太阳能发电。完全达到了国际上“零能建筑”的指标。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中国第一座太阳房,创造了新的中国纪录。这是中国太阳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高纪凡在他的氟碳铝板幕墙事业如日中天,企业正以50%的高速度超常规发展的时候,做出的又一个出人意料的抉择。
2001年时,天合光能进入了德国市场,其产能规模也逐渐扩大,到2005年时已达到25兆瓦。
但就在2005年,以生产光伏电池组件为主业的无锡尚德开始“抢跑”,并一跃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
2005年年底,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中国光伏第一股”的概念让其受到了世界瞩目。融资近4亿美元的无锡尚德之后的发展可谓迅速。通过收购日本MSK,无锡尚德还成功切入了日本市场。
2007年底,无锡尚德财务总监张博逊对外表示,该公司2007年的产能达到480兆瓦,产量达到325兆瓦。这一数据让尚德在世界光伏行业排名跃升至第二位。
在无锡尚德之后,江西塞维LDK则以上游多晶硅资源为立业之本。依靠“拥硅为王”的概念,以硅片切割起家的LDK成为了中国光伏行业的一大黑马。
2007年6月,LDK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从上市之初,LDK宣布的1.5万吨多晶硅建设计划就备受瞩目。其中,计划于2008年底投产的一期项目规模为6000吨,这让饱受硅料短缺之苦的下游电池厂商心动不已。
相形之下,天合光能虽然也在2006年12月登陆了美国纽交所,但却没有像无锡尚德和LDK那样被聚光灯包围。
相关新闻: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光伏人物”——高纪凡
对此,高纪凡态度冷静:现在光伏产业是一个长跑,说谁第一还为时尚早。蓝天排行榜,天合光能也排到了第二位。
在该榜单上,排名第一的依然是无锡尚德,而保定天威英利、南京中电和LDK却排在了天合光能之后。
2012年,光伏组件的价格将降到2到2.5美元,系统的价格会达到3到4美元/瓦,届时日本、意大利等国的电价会达到0.2到0.3美元/度,已经达到平价电力。
在高纪凡看来“这是光伏产业的一个目标,也是天合的目标,而实施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也是想率先达到平价电力所要求的水平。
赵玉文认为,随着光伏系统安装量的扩大,产业规模每增加一倍,光伏组件的价格将下降20%。
他的预测也更为乐观:预计到2010年,光伏发电成本将下降至0.14美元,2015年更会达到0.06美元。到2020年时,光伏发电的成本将可以与常规火电成本持平,不再需要《可再生能源法》的帮助便可参与市场竞争。
天合光能只是世界光伏版图上的一个点,顶多,这个点稍大一些。
但天合光能绝不是孤立的一个点,在它的周围,有无锡尚德、CSI阿特斯、南京中电……
如果换个更宏观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的还包括常州,包括江苏。
而江苏,近年来已见证了一个国际光伏产业群的兴起,身处其中的尚德、天合等公司的发展已是江苏光伏产业的一部分。
天合的发展要抓住三样东西:一是资本的国际化,二是多晶硅原料,三是人才。前两者通过上市和签订供应长单解决了,但人才却只有通过建立有影响的光伏基地才能解决。
于是,天合光能与常州市政府共建的常州光伏产业园在4月22日开园。而扬州、徐州和无锡的光伏产业园也已各自就位。
按照江苏人的说法,“三州一锡”的江苏光伏产业集群已经初具雏形。
相关新闻: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光伏人物”——高纪凡
考虑到仅江苏一省2007年的光伏产能就超过了1000兆瓦,在电池片和组件封装领域占据了约全国80%、全球25%的产能和销售,这个产业集群因集约化优势可能爆发出的潜力毋庸置疑,而其庞大的规模足以让河北等省份的光伏产业园相形见绌。
从建立之初,这些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就异常清晰,常州园区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逐渐发展成以天合光能为龙头,集产业上下游、设备、配件和辅料于一体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力争经过5年发展,到2012年达年销售额1000亿元,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整体光伏产业基地。
这一策略已经初步见效。目前,包括挪威玻璃、千松研磨、菲利华等5家企业已签约入园,并带来了约20亿元的总投资。
“不管是直接的优势,还是降低成本的优势,我相信都能体现出来。”高纪凡说。“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但光伏产业的长跑,也才刚刚开始。
相关新闻: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光伏人物”——高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