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渠道的不通畅,将对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下降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将吞噬掉已经下降的部分成本。在4月初,晶科能源宣布,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总计3.6亿人民币(约5800万美元)为期15年的贷款协议,该资金将用于公司发展国内光伏能源项目。这是继昱辉阳光后,近两个月来又一家获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光伏制造公司。对此,有评论认为,国开行近期对光伏公司的信贷之举,或许只能看作是特例。多数大型银行早在去年上半年就限制对光伏制造公司的贷款,且目前未有松动迹象。比如,另一家企业——大全新能源也同样在申请国开行的贷款,但至今还没有获得批准的消息传出

首页 > 市场 > 正文

国开行对光伏下游终端支持力度将“增强”

2013-05-21 10:08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融资渠道的不通畅,将对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下降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将吞噬掉已经下降的部分成本。

在4月初,晶科能源宣布,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总计3.6亿人民币(约5800万美元)为期15年的贷款协议,该资金将用于公司发展国内光伏能源项目。

这是继昱辉阳光后,近两个月来又一家获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光伏制造公司。

对此,有评论认为,国开行近期对光伏公司的信贷之举,或许只能看作是特例。多数大型银行早在去年上半年就限制对光伏制造公司的贷款,且目前未有松动迹象。比如,另一家企业——大全新能源也同样在申请国开行的贷款,但至今还没有获得批准的消息传出。

与此同时,还有消息称,国开行对光伏业上中游领域的风险警示依然强烈,而对下游终端的支持力度则将增强,但对EPC经验资质及电站质保要求将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持续举债度日的光伏业而言,依然收紧的信贷环境无疑将提高其融资成本。而节节攀升的财务成本,将对一些企业降低成本产生不利影响。

信贷放松迹象?

信贷之门正重新向中上游领域开启。

今年3月下旬,昱辉阳光宣布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3.2亿元人民币(约5090万美元)的为期15年的贷款协议。

据介绍,该笔贷款将用于昱辉阳光在国内市场的业务。因此,该项交易也被看作是光伏产业重新获得信贷支持的一个最新例子。

对于获得这笔贷款的原因,昱辉阳光首席执行官李仙寿给出的解释是:昱辉阳光在行业里相对走得较稳健,去年营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只降了1.6%;毛利也转负为正了;今年的营收可能会有30%~50%的增长;相对其他公司,对今年的展望是乐观的,这可能是获得银行支持的重要因素。

对此,有评论则认为,昱辉阳光获得信贷支持具有风向标意义,说明银行对光伏业并不会一味关门,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反而有更多机会;信贷支持会更突出重点,倾向扶优扶强。

而就在距离昱辉阳光获得贷款仅仅半个月后,另一家受到银行青睐的企业,则是与昱辉阳光“同宗”的晶科能源。

4月4日,晶科能源宣布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总计3.6亿人民币(约5800万美元)为期15年的贷款协议,公司将该资金用于发展国内光伏能源项目。

接连两家企业获得国开行贷款,确已足够挑动起行业的热情。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虽然两家企业先后获得了贷款,但可能只是特例和个例。首先,参与放贷的只有国开行,并未见其他银行跟进。其次,即便对于国开行而言,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信贷支持,比如大全新能源近期也一直在与其洽谈续贷事宜,但却迟迟未见获批信息公布。

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组件价格已经有所回升,但短期内可能仍看不到盈利的迹象。而如果某些公司被收购或突然宣布破产,银行很可能“血本无归”,这或许是银行仍然保持谨慎的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已公布去年第四季财报的阿特斯、晶澳太阳能、昱辉阳光、大全新能源、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等6家美股上市公司,短期贷款高达39.5亿美元,同比平均增幅为42.4%;流动负债的同比增幅也为36%,流动负债率一直保持高位,短期偿债能力不容乐观。

此外,还有消息称,国开行对行业上中游领域的风险警示依然强烈。而对下游终端的支持力度则将增强,但对EPC经验资质及电站质保要求将提升。

降成本受阻

除了信贷外,频频出现的债务违约,或许也已经将光伏制造企业的另一条融资路径——发债——彻底堵死了。

4月16日,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未能按时偿付周一到期的2400万美元可转换债券”。

资料显示,此笔可转债到期日为2013年4月15日、利率为4.75%,本息总计2379.3万美元。

这也是继尚德后,又一家宣布债务违约的光伏制造企业。

至于国内市场,由于特殊的制度因素,公然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当前的行业大环境下,能够发行新债的机会,可能也比较渺茫。即便能获准发行,其利率恐怕也要大大走高。

有迹象显示,除了上述正规融资渠道外,民间借贷正在成为一些光伏制造企业的新融资途径。中利科技就发布公告称,其旗下子公司中利腾晖位于嘉峪关的电站项目,获得了国开厚德(北京)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发放的8亿元的一年期贷款。

国开厚德(北京)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的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从事运用基金资产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进行股权投资、向被投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以及法律法规准许的其他业务。这意味着,国开厚德从性质上类似于产业基金。

但奇怪的是,国开厚德此次对中利科技旗下电站并没有采取入股或者收购,而是以资金拆借的形式。这可能表明,包括产业基金等投资机构在内,对光伏行业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深圳同创伟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一巍认为,组件价格下跌趋势虽然在今年年初开始企稳,但价格真正转好到有利润产生,还需要时间。而从私募的角度来看,整个光伏行业中,可能在材料等辅料领域还有一些投资机会,主业的机会则已经不多。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融资渠道的不通畅,将对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下降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将吞噬掉已经下降的部分成本。近期,包括英利、晶龙集团等企业均表示,将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成本。

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表示,2013年,将致力于削减成本及严格资金管理,同时通过持续研发和优化制造工艺,保持技术上的领导地位。

而英利则称,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公司每个季度的办公和固定费用都在以10%~15%的速度降低;而在控制资本支出方面,则停止一切扩建、收购,严格把控支出大头。

“从一些企业的报表来看,其财务费用已经超过了销售费用,这部分费用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盈利好转状况。如果融资渠道继续受阻,对行业生存带来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有业内人士认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